APP下载

百年成林万年森
——评《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2022-12-31赵曼伊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贵州惠水550600

名作欣赏 2022年35期
关键词:叶家教育

⊙赵曼伊[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贵州 惠水 550600]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是周锡瑞倾数年心力精心编纂的一本鸿篇巨制。作者基于真实的叶家历史,通过搜集族谱,年谱、诗文、传记等史料,整合描写的一部宏伟家族史诗。该小说的原本为英文版,于2011 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全球首发,2014 年该书的中译本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自中译本发行以来,国内对该小说的研究还比较少。本篇书评将尝试从人文视角对相关内容加以探讨。

一、社会阶层划分标准的变化

叶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4 世纪,先祖叶盛二,本是元朝统治下浙江钱塘县的一名教谕,一场战乱后,他迁居到安徽安庆。在元末明初的中国,内乱四起,战争频仍,一个家族中只要有成员获得功名,则可成为地方缙绅。①叶盛二成了士绅,在当地享有了中上层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为后代积累了丰厚的家底。而到了明朝,由隋唐创建的用以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在元朝遭到冷落后再次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朝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超过历朝历代。到这时,先祖们获得的头衔和地位不能再自动传给子嗣,每一代人都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功名,所以通过科举取得功名和官位是当时获得财富和地位的最可靠途径。②先祖叶盛二的第四代后裔叶华在1457 年考中了进士,获得了和当地政府官员等同的社会地位,打开了叶家通往仕途的大门。而后在1824 年,叶坤厚参加乡试,考中了贡生,具备了做官资格。而做官,正是明朝百姓摆脱贫困的首选途径。而到了明朝中期,叛乱不断,匪贼四起,叶坤厚因剿匪有功,为未通过科举考试的儿子报捐到了官位。到这时,参加科举不再是做官的唯一途径,在战乱中立下赫赫战功照样可以得到皇帝的奖赏和升擢。事实上,整个明清时期,做官是整个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因为其不仅能获得丰厚的财富,更能进入上流社会,享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成为权贵。而到了民国时期,在沿海地区和直接与西方贸易的通商口岸,一批新的社会精英开始崭露头角,他们成为20 世纪新的领军人物。③紧接着,这个时代的社会阶层划分不再单以官职的高低为标准,高级知识分子、官僚资本家、富有商人、各界名流纷纷涌入上层社会,促进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像叶崇质这种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保守官员,仍然竭力维持着他所认可的旧秩序,认为只有考取功名的为官者,才是真正的清贵。尽管在这一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已经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标榜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称呼,但受儒家“尊卑等级”观念影响深重的社会下层人民仍然维持着他们所认可的尊卑秩序,如叶家出生的女儿仍然被仆人称呼为“二小姐”“三小姐”,男孩们也仍然被仆人称作“三爷”“四爷”。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向前的,到1949 年,以广大工人、农民为阶级基础的共产党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新中国成立了,从此农民翻身做了主人。此时,中国不再是受当权者操控的封建国家,而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叶家的兄弟姐妹,在战乱年代都陆续离开了天津那个富裕家庭,走上了通往不同目的地的不同道路。他们有的参加了革命,有的成了商界精英,有的献身学术,有的痴迷演艺。他们不再是年少时养尊处优的小姐或少爷,而是和普罗大众一样,最终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

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的阶层划分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明清时按功名、官职划分的标准,在民国时期又增添了新的元素,而新中国成立后,工人、农民的地位大大提升。在日益发展的21 世纪,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演变得更为复杂多样。

二、女性地位的提升

在明清时期叶家撰写的族谱中,几乎记录的全部都是家族中的男性成员、男性世系,由此可见,女性在父权制兴盛的封建社会,其地位是很低的。在这一时期,女子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父母对女子的最高期望只是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好夫君,懂持家之道,遵从“三纲五常”的儒家教令。作为上层社会家庭的叶家更是如此,他们对女孩的教育关注很少,而着重教授其刺绣、缝纫、做鞋和持家等这些女人的技艺。④女孩长到十几岁,便遵从父母之命,嫁给父母选择好的而自己从未谋面的伴侣,婚后,她们必须严格遵循“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的儒家道德准则,担负起照顾子女和公婆的职责。在这一时期,一方面,女性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她们所有的命运沉浮都与丈夫和孩子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她们被要求与社会隔离,女孩在年幼时就被要求缠脚,并被父母严加看管,不得到处抛头露面。而到了民国初年,在共和政体的支持和自由民主观念的宣扬下,“德智体美”并重的教育宗旨逐渐取代了“良妻贤母”的女子教育宗旨,有力地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而叶家也第一次允许女孩上私塾,但这一时期,叶家对女孩们的限制仍然很是严格的,不许女孩们外出购物,也不允许她们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五四运动”之后,民国政府为促进全民教育,新期刊时常刊登译介的西方作品,宣传民主制度和女性解放思想。与此同时,开放大学“女禁”,女孩获得读大学的资格,享有了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这一时期,妇女开始从父权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叶崇质的三女儿笃雅是家族女性中第一个宣布自身解放的女性,她拿起剪刀为自己剪了当时女学生中流行的短头发,宣布与父权制的脱离。女性在这一时期,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她们同男性一样参加示威游行,发表演说,参加革命。更重要的是,她们开始获得自主选择伴侣的权利,向往基于爱情的婚姻。与此同时,中国一夫多妻向一夫一妻制过渡,最终在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在社会上开始和男性一样扮演生产劳动者的角色,并且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共产党支持妇女从父权社会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并宣传“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一进步思想。⑤在叶家,叶笃庄尤其宠爱自己的两个女儿,与明清时期女孩的成长历程不同,他的两个女儿从小接受优良的教育。笃庄经常带女儿们去公园、动物园或特受欢迎的苏联工业展览馆,母亲孙竦经常带她们去看电影,吃俄罗斯菜。与明清时“三步不出闺房”的女孩相比,她们从小就见识了更为广阔丰富的外部世界。而叶方的女儿滨滨甚至远赴日本留学,最终成为全国最突出的放射科医生之一。由此可见,到这一时期,上层家庭的父母对女孩的最高期望不再是嫁作人妻,而是个人人生价值及理想的实现。

女性地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从明清到民国再在新中国成立,甚至到21 世纪,女性地位都是逐步提升的,而这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女性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也愈来愈大,除了对家庭的贡献,各行各界也涌现出大量的女性精英,甚至在向来被认为是“男人的舞台”的政治界,也开始出现女性的身影。然而,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旧矛盾的解决总是伴随着新矛盾的出现。21 世纪,女性怎样兼顾家庭和实现个人价值,成为新时代又一争论话题。

三、教育方式的转变

明清时期,学生主要是通过上私塾的方式获取知识,而明清官学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书院成为服务科考的场所。因科举考试以考察八股文为主,故学校仅训练古板晦涩的八股文习作,一切学习内容都以考试为目的。学生需死背四书五经,熟悉儒家义理规范和历代典章,最终传达出与国家典章制度同样的价值观和文化见解,而不允许出现任何原创性意见。叶坤厚的弟弟在三十岁那年,靠八股文获得了进士功名,从而进入了仕途。在思想道德方面,世家贵族还有一个特殊的教育方式,即编写族谱,族谱中记载的家规详细论述了领导者力图保持的道德标准以及这些道德标准背后潜在的文化理念,⑥而这些文化理念,多数与儒家文化理念相同,如“孝父母”“和兄弟”“肃闺门”等。《叶氏族谱》的编写是在1700 年,后来每隔半个世纪或一个世纪又加以重续、修订和重印。《叶氏族谱》把先辈积累的各方面经验传给后人,旨在维持叶姓后人在地方上的声望。在这时期,叶氏家族中的年轻人都集中在叶家开办的宗族学塾里学习,他们每天天刚亮就开始背书,私塾先生通过严厉刻板的教学方式给这些年轻人深深灌输仁、义、智、恕的儒家道德伦理,一直到下午四点。同时,这些孩子们在他们学习生涯的早期极少有机会逃脱大宅院的禁锢。直到1905 年慈禧太后下诏废除科举,自此,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教育迎来了新纪元。民国初年,临时教育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新的教育方针,新教育方针强调“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到这时,学校不单是考试的预备机构,同时还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在这时开始学算术、代数、几何、科学、英语等。而民国著名的南开中学更是以丰富的体育活动闻名中外,其不仅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敏锐头脑,更着重培养学生的强健体魄。彼时的学生拥有了与旧式教育截然不同的校园生活,他们参加戏剧音乐俱乐部、演讲比赛、学生社团,甚至自办报纸。⑦与此同时,学生们还怀揣着高涨的革命热情,他们关心国家危机,担心国家命运,他们秘密组织集会,甚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由此可见,受新式教育的民国学生已经与封建中国的孱弱书生大相径庭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确立,中国教育又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彼时的小孩可以上幼儿园,正如书中描述的叶方的两个女儿,她们在幼儿园学习革命歌曲和舞蹈,享有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教学设备。她们在周末被父母带去看电影、听艺人说书,⑧与封建社会时期的小孩不同,她们从小就见识了更为广阔丰富的外部世界。1986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把免费的义务教育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也就是说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九年的义务教育。中国教育蓬勃发展,国民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由此可见,中国教育方式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封建科举制到现今的高考,从单一的背诵儒家经典,到如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间隔着大半个世纪。在此过程中,中国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都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财富。21 世纪,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教育方式也不应一成不变,只有应时代而变,在基于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主动吸取他国优秀教育经验,敢于摒弃部分不合时宜的陈旧教育模式,中国教育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四、结语

总体而言,《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优秀著作,读此书,如和历史对话,中国近百年历史历历在目,在这里探讨的三个方面,仅是该书丰富内涵中的冰山一角。书中描述的叶家,每个人的人生遭际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它是动荡年代里千百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避免地和国家命运相联系,正如本书作者周锡瑞提出的一个论点——“个人即政治”,即历史,国家,个人,家庭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如果我们不能领悟大的历史进程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我们就不能充分理解这些历史进程。相反,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小习性也有助于塑造人民所生活的和决定历史进程的大社会”⑨。中国,穿过百年枪林弹雨,终于柳暗花明,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已被唤醒,正爆发着饱满的热情朝着未来狂奔前进。百年已成林,何患万年不成森。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美〕周锡瑞:《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史金金等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版,第28—29页,第32页,第167页,第44页,第323页,第34页,第208页,第316—317页,第16页。

猜你喜欢

叶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跑马岭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我相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无可逃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