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点蜂缘蝽害虫的防治
2022-12-31王宝利
□文/王宝利
近年来,由于我国实行大豆振兴经济发展战略,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随之石家庄区域种植大豆的面积呈扩大趋势,但在种植生产过程中常发生大豆“荚而不实”,被害蕾、花凋落,果荚不实或出现瘪粒现象,被害大豆植株无法正常落叶,具体表现为“症青”的症状,给农户造成损失。我们经过调查了解到,点蜂缘蝽是造成大豆“症青”的主要害虫之一,可通过了解点蜂缘蝽的危害表现、形体特征、发生规律,进一步提出点蜂缘蝽的防治措施。为了把点蜂缘蝽危害降到最小,有必要对农户提出建议,种植大豆注意查治点蜂缘蝽,并提倡周边农户一起进行综合防治,效果明显。
一、点蜂缘蝽的危害表现
点蜂缘蝽,属半翅目,缘蝽科,农户称其若虫为“大蚂蚁”,为豆科作物上的一个常见害虫,成虫和若虫都爱刺吸花果以及豆荚汁液,还能危害嫩茎、幼叶等。当大豆开展结实后,常常群集危害,导致蕾、花的凋落,甚至果荚不实或出现干瘪粒;被害的大豆植株无法正常落叶,从而导致大豆不鼓粒,发生“荚而不实”(症青)的现象,最严重时会整株枯死,甚至颗粒无收。点蜂缘蝽的重要危害对象有:大豆、蚕豆、豇豆、豌豆、红小豆、丝瓜等,特别是对大豆影响比较严重,虫株死亡率10%~100%,对产量和品质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外,对花生、蔬菜类也有一定影响。
二、点蜂缘蝽形体特征
成虫体长约15~17毫米,身体狭长,黄褐至黑褐色。头在复眼前部成三角形,后部逐渐细缩如颈。触角4节,第4节长于第2、3节之和,第2节最短,基半部颜色淡。喙伸达中足基节间。头部、胸部两侧的黄色光滑斑纹成点斑状或消失。前胸背板前叶向前倾斜,前缘具领片。小盾片三角形。前翅膜片为淡棕褐色,稍长于腹末。腹部侧缘稍外露,黄黑相间。足与体同色;后足腿节粗大,有黄斑,胫节向背面弯曲。腹下散生许多不规则的小黑点。卵长约1.3毫米,半卵圆形。若虫的1~4龄体如蚂蚁,5龄体如成虫,仅翅短小。
三、点蜂缘蝽的发生规律
点蜂缘蝽每年可出现2~3代,一般以成虫形式在枝条落叶和杂草中过冬,于次年3月下旬开始出现活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春大豆、菜豆、豇豆等豆科粮食作物上产卵。点蜂缘蝽在羽化后,成虫需取食大豆花、蕾和荚的汁液,才能使卵正常生长发育和生殖。虫卵多数分散产于叶背、嫩茎和叶柄上。雌虫每次产卵7~21粒,一生可产卵12~49粒。一代成虫于6月上旬发现,在豇豆、菜豆等粮食作物上产卵危害,二代成虫于7月中旬羽化,至8月中下旬盛发,此时大量飞往豆田危害。三代成虫于9月上旬至11月中旬羽化,10月下旬后继续蛰伏过冬。白天若虫活动极活跃,爬行速度快,成虫常突遭惊扰,迅速飞翔,动作酷似蜂,反应极敏捷;早、晚气温较低时反应稍显迟缓,日照强时则多停留或栖息在寄主叶片背上。
四、点蜂缘蝽发生原因
一是农户多年种植习惯的形成,连年种植大豆,给点蜂缘蝽创造了适合它越冬的环境;二是由于它的迁飞性,造成农户喷雾防治不彻底,致使来年虫口基数加大,给农户带来防治虫害困难;三是由于农户发现虫害时,已经是大豆鼓粒期,点蜂缘蝽已经是成虫,不容易防治;四是点蜂缘蝽对大豆的危害还没有引起农户足够的重视。
五、防治措施
通过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采取农业防控为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方式,灭杀点蜂缘蝽效果良好。
一是农业防治。秋季粮食作物收割后,及时去除田间枯枝落叶和杂草,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掉,消灭部分过冬成虫;根据实际种植情况实行轮作,在大豆种植田块实行至少1年以上轮作,阻断大豆病虫害宿主寄生作物环境,减少虫害发生;对大豆田块收割后于秋季实行深耕,并深埋大豆枯枝落叶,以阻断卵于来年孵化;培肥地力方面,增施生物有机肥以及土壤改良剂,培养壮苗,以提高大豆自身抵抗病害的能力。
二是化学防治喷杀。在点蜂缘蝽低龄期(即在大豆初花前),可选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颗粒剂,7~8克/亩对水30~40千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严格参照说明书),每间隔7~10喷一次,连续2~3次,以两种用药间隔交替使用。早晨或傍晚用药效果较好。
三是科学掌握灭杀技术。因点蜂缘蝽有高度迁飞性的特征,做到不重喷,不漏喷,根据防治效果,要连续喷2~3次(喷药间隔7~10天);倡导种植大豆相邻农户组织起来,统防统治点蜂缘蝽效果最佳。大豆种植农户注意在大豆现蕾前及时查看大豆田,防治点蜂缘蝽,本着治小治早的原则,为大豆丰产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