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实用”双重奏下的学堂乐歌
2022-12-31张伟娜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24
⊙张伟娜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24]
西方美育史中,席勒《美育书简》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美育教育,他说:“有促进道德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①席勒提出的美的教育合理地运用在教学体系中,与其他德育教育、智力教育、体育教育一起进入了完整的教学体系中,因此不可否认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古希腊罗马时期已经出现了西方美育教育的启蒙,但还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概念。虽然那个时候的美育教育实践比较丰富,但是没有哲学家把美育教育变成理论体系。因此,美育教育在倒退、曲折、冲突中发展,直到走出古典主义,向现代体系迈进,形成了成熟的美育教育。席勒提出的“审美教育”理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影响深远,在人类自我完善的体系里具有重要的突破。美育教育成为德育、智育并驾齐驱的教育体系,这种提法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并运用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健全的人格、技法、创造力等会充分挖掘人们的潜能,实践证明美育教育在整个教育环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堂乐歌作为我国近代重要的美育教育之一,肩负着重要的教育使命和社会角色。
一、学堂乐歌的溯源
中国的美育受西方影响,学者们译注了大量西方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文献,把西方的美育教育在中国进行知识体系的整合与实践,特别是西方美学体系中康德和席勒等哲学家的思想,在中国影响比较大。
中国近代的美育是由王国维等人提出的,彼时社会腐败,体制落后,急需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来拯救社会风气。在这之后,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他对我国早期的美育教育提出了详尽的思想理论。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包括美育在内)”的思想和“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他的美育观是要培养全民的“健全的人格”。朱光潜的美育观认为美育教育是为了改造国民价值观,建立新的思想文化,从而改造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初期美育教育,是有一定功利色彩的,是从整个社会的功能、社会价值、解决人生问题的层面出发的。梁启超曾在《钦定学堂章程》 中提出在学校开音乐课,在当时以私塾八股文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中是一次革命性的举措。从此西方音乐、西方课程体系逐渐进入中国的中小学甚至大学课堂中,学堂乐歌成为中国近现代美育教育的开端。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在推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维新派的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美育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如“康有为在1981 年所办的‘万木草堂’中已将音乐列入其西学的课程范围;1902 年蔡元培在上海所办的爱国女学中就正式设置了唱歌课”②。另一派是保守派,认为中国不应该接受西方的文化,应该继续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在这种文化冲突中,还是逐渐地打开了国门,让西方的文化慢慢融入。
在这些爱国人士的推动下,学堂乐歌在正式的文件中被颁布成为学校的必修课。“1901 年,允许实施‘废科举、兴学堂’等改良措施……1904 年初正式公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共同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从而新制教育体系才得以在全国的范围逐步推开……新的体制首先在师范学院和蒙养院(即今之幼儿园)中得到逐步落实,大致在1907 年之后,又逐步推向一般的中小学,作为‘随意科’的课程来对待。真正将音乐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普通学校及师范学校的学制,还是在1912年之后的事。”③正如梁启超曾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④美育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对中国的课程体系和美育教育实践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学堂乐歌的具体实践
学堂乐歌时期,我国以三位音乐家为代表把西方音乐带入了我国,分别是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他们早年都曾在日本留学,学习了现代的作曲技法,回国后带回了日本乃至欧洲的很多歌曲,同时也创作了一些歌曲。一部分是原创的曲目,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曲填词的曲目,这些大部分都流入学校,作为学校乐歌课堂的曲目,用作美育教育的教学实践。他们三个人的贡献不仅是为我国近代学校的乐歌课引入了具有审美教育意义的歌曲,同时也把西方的作曲技术理论带入了我国并应用于实践。
中国近代美育教育的开端就是从中小学设立音乐课作为正式课程开始的,音乐课中讲授的内容就是学堂乐歌。学堂乐歌中的大部分歌曲都是从日本或者西方引进,作曲家经常采用依曲填词的形式,在音乐课堂上教学生演唱并在社会中传播开来。当时我国音乐界还没有普及现代的西方作曲技术理论,在群众中传唱的大部分都是传统的音乐,比如戏曲、小调等。另一方面,当时的音乐教师是比较匮乏的,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作为学堂乐歌的开创者,对学堂乐歌的开设以及传播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为我国的近现代音乐教育起到了奠基作用。而此时我国的美育教育所承载的负担远远超出了原有的功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格的塑造、精神的洗礼、不良的社会风气的抵制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启了我国近现代美育教育的启蒙。
20 世纪初,我国开设了与美育教育相关的音乐课,而真正在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方面并没有太多的科学实践方法以及学制方面的设置。当时的美育教育中出现的学堂乐歌,题材丰富多样,大多是以武装中小学生的思想来达到拯救社会、改造社会的目的。此时的美育教育还没有达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近代,我国的美育教育更多是通过对学生音乐方面的培育来解决社会和谐的问题。我们从当时的课堂乐歌中就可以看出,大部分歌曲都是在解决社会中出现的矛盾冲突问题。
歌曲的内容方面主要是从小要让青少年爱国,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一种内容是解决社会上的冲突问题,推翻旧的封建主义,宣扬改变旧貌的新体制。还有一种就是中小学生从小要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热爱生活的思想教育,还有一些题材是社会要有新风向,青少年要学习新文化,做有理想、有道德的新青年。学堂乐歌主要围绕这些题材展开,通过这些歌曲,我们就能看出,每种题材都是在解决当下社会有待解决的问题,青少年一代受到的美育教育是要心中有理想,长大后要为国家做贡献的一种立志信念。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特殊环境里,美育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堂乐歌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音乐课程作为必修课进入课堂,在当时来讲是教育界的巨大进步,是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转折的一个重大转变。在当时的音乐课堂中,中小学生学习了大量的与社会相关的歌曲,演唱的形式也是有专门要求的,这个要求是政府在音乐课的大纲中明确提出的,即中小学生上课时要唱“单音歌曲”(齐唱曲),辛亥革命以后,才可以教授“合唱曲”(复音歌曲),从上课的演唱形式来看,最初明文规定要求唱齐唱曲,一方面是作曲技术人才的匮乏。其次,当时的音乐课堂上,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并没有更多地从艺术性出发,因为齐唱曲更容易增长学生的士气,通过演唱形式来达到鼓舞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随着中国美育的发展,美育教育观也在不断地改进,这个改进过程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社会所处的历史时期是密不可分的。
近代美育教育的初期,还没有形成培养形式、审美价值的共识。当时,人们的观念里对美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也没有太多的概念,尽管这样,我们在美育教育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引进了西方的作曲技法,音乐的教育体制也逐渐走入了我国。在这期间,我国培养了一批音乐家,他们有先进的思想和才华,并且愿意为我国的教育现状、新音乐的创作做努力,因此一大批学堂乐歌就产生了。比如沈心工就认识到了教育能救国的思想,在留学日本期间学习日本的音乐教育,回国后带回了音乐教育以及音乐创作。沈心工从创作学堂乐歌以来,出版了很多歌曲集,如《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等,创作数量非常庞大。以往人们所接触的音乐中,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而大部分学堂乐歌是从日本和欧洲带回的,曲调好听,曲目篇幅不大,便于传唱、流行。这些歌曲的传播面比较广泛,带给中小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从音乐课正式进入学校课堂开始,青少年一代接触的旋律或创作技法就以西方的歌曲为主,音乐审美的冲击对新一代青少年的影响是很大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美育教育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甚至对今天的音乐课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堂乐歌的功利色彩意义
我国近代以学堂乐歌为代表的美育教育是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迈出的重要一步。学堂乐歌一方面承担着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承载着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通过学堂乐歌的传播,中小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新文化、新知识、新理念,从功利目的的维度来讲,学堂乐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审美教育启蒙中,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主张是崇尚艺术的独立性,艺术的发展应该是超功利的,这一思想必然会对审美教育产生更大影响。近代音乐美学学科还不够成熟,学科的建立是随着美育教育的不断延展而建立起的。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美育教育观念是对审美教育的普及。王国维的“无用之用”表明艺术的“无用”才是“大用”,艺术可以使人们摆脱欲望的苦海,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自由与高尚。蔡元培受康德的非功利主义影响,提倡艺术陶冶感情。他们主张通过审美来改造人的内心,净化人性,洗涤人性中的污浊,改造社会就是要从人心开始,注重审美的修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思想在当时没有被彻底地落实在教育实践中。学堂乐歌虽然在审美教育维度没有过度的强调,但在实际流传的过程中对中小学生音乐的审美教育是有一定影响的。学堂乐歌转变了从封建式的教育变成现代意义的课堂,大量引进西方音乐曲调,从流行的风向就可感知社会大众的审美情趣。
我国近代美育教育的进程中,以学堂乐歌为代表的功利性音乐美育教育具有政治启蒙的色彩,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象征,其社会价值与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功利主义音乐教育,还是超功利主义的音乐教育都是不冲突的,都是美育教育的不同维度。其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来改变社会现状,通过学生自身的认识与提高,达到整体的社会层面价值观的普遍提高,从而来改造社会。美育教育的形式和理念就是改造自身与社会最有力的教育之一,尤其是美育教育逐渐形成系统的理论之后,就像心中的信仰一样影响着人们。
中国近代美育教育离不开这些思想家及音乐家的共同努力,他们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转折的重要时期。中国近代美育教育是在社会动荡不安的至暗时刻产生并发展的,随着音乐美育教育的发展,社会也逐渐走向了光明。我们庆幸的不仅是现代意义上的美育启蒙教育,而是我们接触到了更具有现代启蒙意义的思想。美育教育与封建制度下的教育彻底割裂,才是学堂乐歌出现并存在的重要意义。
四、结语
中国近代美育教育,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开阔了眼界,而且在美育教育理念中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启蒙与封建教育的割裂,远远超过美育教育本身。尤其在今天的美育教育中,把音乐、美术等艺术课同其他语数外等文化课科目放在了同等重要的考核制度上来,这些制度在形式上做了量化的考核标准,说明国家对美育教育相当重视。美育教育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在美育教育体系中,平衡“审美”与“实用”的关系,而学堂乐歌的发展为我国近代美育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它的出现开拓了中国近代音乐审美教育以及西方音乐中国化的发展之路。美育教育任重道远,我们会沿着现代美育教育的道路继续努力前行。
①〔德〕 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08页。
②③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第30—31页。
④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七十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