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权生教授从“卫虚荣不足”论治产后身痛

2022-12-31乔新颖武权生

吉林中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卫气血瘀气血

乔新颖,蔡 爽,武权生

(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 730000)

产后身痛是育龄期女性在产褥期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症状多见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甚则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关节活动障碍,亦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1]。随着现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社会角色的多样化、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产后身痛的发病率逐年呈增高趋势[2]。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此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尚无明确的统一标准,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此病与免疫、内分泌、遗传等因素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西医临床治疗仍以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及抗风湿药等药物治疗为主[3],临床疗效甚微的同时往往带来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随着中医学现代化和规范化的发展,中医在治疗产后身痛,改善肢体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变形甚至肢体活动障碍等方面疗效确切,基本无不良反应。武权生基于对中医“卫虚荣不足”病因病机的认识,妙用中医经典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产后身痛,临床疗效显著。

1 “卫虚荣不足”之理论渊源

“荣卫学说”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4],其中的“荣气”与“营气”二者用法互通,《灵枢》惯用“营气”,《素问》惯用“荣气”[5]。生理方面,《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一方面详细阐释了荣卫二气的气化及发挥生理功能的过程,脉中之荣气和脉外之卫气均由机体水谷精微所化生,行于脉中的荣气具有营养作用,故又称营气、营血,行于脉外的卫气具有防御作用,又称卫阳,二者共同作用于五脏六腑、经脉骨筋;另一方面明确指出了荣卫既是维持人体基本活动的物质之一,也是推动和调节脏腑机能活动运行不息的动力之一。《灵枢·邪客》云“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说明荣气与脏腑津液的代谢密切相关,参与物质与能量的代谢过程,可以化血、化精、化神以充养五脏、营养全身。《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曰“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说明卫气具有温养、固护、统摄、防御等功能,亦对妇女产后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代谢发挥重要功能。荣气性质精纯属阴,卫气剽悍滑利属阳,人体阴阳互藏互用,互生互化,荣卫相谐而行,流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毛,发挥其生理功能,推动和调控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更是妇女能发挥经、带、胎、产、乳等特殊生理功能的关键环节。

病理方面,“卫虚荣不足”之病机最早见于《素问·逆调论》:“营(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荣主血,卫主气,一方面外邪或内伤均会使荣卫亏虚,即“卫虚荣不足”,气血运行失常,而导致在表之皮肤、在里之筋骨肌肉失去濡养而“不仁”或“不用”,进一步导致全身组织脏腑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造成生理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另一方面荣卫二气相谐而行,是人体抵御外邪机制的重要前提,若“卫虚荣不足”,易致邪气内侵,且不利于邪气外出,反之邪气损伤荣卫,痹阻经络,使得气血运行凝滞,日久则“不仁”且“不用”。《研经言·原荣卫》云“惟血随荣气而行,故荣气伤则血瘀;津随卫气而行,故卫气衰则津停”,一方面说明“荣卫和谐”是脏腑经络气血调和充足的重要保障,也是人体健康无虞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说明疾病的发生与荣卫俱伤之关系密切,若“卫虚”或“荣不足”均可导致五脏阴阳失衡、气血津液失调,影响机体正常运转而出现疾病,产后身痛亦列于此。

历代医家对“荣卫学说”的本质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使荣卫概念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近现代研究发现“卫”与免疫炎症系统极为相似,“荣”与营养代谢系统极为相似,中医学“荣卫学说”与现代西医学代谢-免疫学说的相关作用机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6-8]。刘啸等发现循环于血液-淋巴系统中具有生理活性的免疫活性物和免疫细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卫气的物质基础,并从淋巴细胞再循环角度出发对营卫交会的意义进行了阐述[9]。刘杰民等[10]通过分析营卫的分布、内涵、作用与免疫细胞活动范围、免疫系统防御功能、免疫应答反应,认为血液以及其中包含的多种营养物质与“营血”相类似。而血细胞中的免疫物质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则与“卫气”相类似。李乃昌[11]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通过调和营卫可以明显改善卫气虚小鼠的怕冷、自汗、易感等症状,对小鼠皮肤、坐骨神经损伤也有促进修复的作用。目前应用“荣卫学说”辨治疾病的思想已经广泛深入到临床各个学科[12-14]。

2 产后身痛“卫虚荣不足”之病机探析

武权生认为“卫虚荣不足”是产后身痛的基本病机。其中“荣不足”为发病之根本,“荣不足”强调以本虚为主,尤以血虚、肾虚为根本;“卫虚”为发病之关键,乃因失于卫外之功能,以致风、寒、湿等各种外邪乘虚侵袭,壅滞经络脏腑气血,日久则气滞血瘀,“血瘀”为产后身痛的病理转归。“卫虚荣不足”与“血瘀”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共同参与产后身痛的发生和发展。

2.1 “卫虚荣不足”是发病的根本和关键 吴谦等的《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记载:“产后身疼荣不足,若因客感表先行。”《女科精要》云“产后身痛者,是血虚而不能荣也。手足走痛者,是气血不能养荣四末”,明确指出“卫虚荣不足”是发生产后身痛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荣血主管滋养、濡润人体脏腑组织与四肢百骸,卫气主管温养、滋润皮肉及筋骨关节,荣卫虚则皮肤、肢体失养,以致“不荣则痛”;另一方面由于卫气虚,失于防御功能,外感邪气客于人体四肢,使得荣卫之气血耗伤,正气耗散,邪气停留肢体,以致“不通则痛”,最终形成产后身痛。《诸病源候论》提出“产则伤动血气,劳损腑脏,其后未平复,起早劳动,气虚而风邪乘虚伤之,致发病者,故曰中风”,又提到“肾至腰脚,而妇人以肾系胞,产则劳伤肾气,损伤胞络,虚未平复,而风冷客之”。妇女产后血气大伤,百脉空虚,一方面,“荣不足”强调以血虚、肾虚为主:一则因孕时气血滋养胞宫胎儿,产时出血,气随血散,产后妇女气血俱虚,荣卫失调,脏腑经络失养,百脉空虚,可出现一系列产后身痛的症状如肢体酸楚、麻木、疼痛等;二则因肾主骨,腰为肾之府,产时劳伤肾中精气、精血或产后早劳,肾之精气血亏虚,失于濡养,则筋骨失荣,临床多见畏风畏寒、腰膝疼痛、腿脚乏力等症状。另一方面,“卫虚”为发病之关键;妇女产后耗伤大量气血津液,“荣不足”失于濡养卫气之功,导致“卫虚”,卫表不固,卫阳被遏,失于温养、防御和固摄,腠理不密,风寒湿等外邪趁虚侵袭,痹阻于肌肤、经脉、关节等处,从而出现遍身疼痛、肿胀、麻木、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等症状。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言“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倶虚则不仁且不用”之意。因此,武权生认为,“卫虚荣不足”是产后身痛病程中的主要病机,是产后身痛发生、发展、迁延难愈的病理关键。

2.2 “血瘀”是产后身痛的病理转归 《陈素庵妇科补解》中记载:“产后气血俱虚,气虚则气之行于脉外也多壅,而不能周通一身,血虚则血之行于脉中也常滞,而不能滋荣于一体。”“荣气”具有推动、助力血行的功能,产后女性气血亏虚,荣卫不和,气虚则血行缓慢、凝滞,血虚则经脉空虚,经络之中的“荣气”推动血行之力减弱而致“血瘀”,加之卫气抵御外邪不利,风寒湿等外邪客于血脉,得寒则凝,得湿则滞,以致血瘀经脉,血络不通则肌肤麻木不仁,痹阻经络而痛。《女科经纶》亦云:“百病皆生于气,而于妇女尤为甚。”产后妇女因产前恐惧,分娩痛苦,社交活动减少,生活方式变化,家人护理欠佳等各种内外因素,易致产妇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出现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则气血运行不畅,加之产后女性本虚,运血无力,本虚标实,最终亦可导致瘀血内停。《叶天士女科》曰:“若血瘀不尽,流于遍身则肢节疼痛。”瘀血的产生也会阻碍气血濡养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功能的正常发挥,进而使产后身痛的症状加重,病程延长。武权生认为“血瘀”是在“虚”的病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同时临床上亦可见因郁致瘀,且“血瘀”在产后身痛发展、预后等方面起重要致病作用,因此产后身痛患者多表现为四肢疼痛、麻木、皮肤干涩等痹阻经络、气血不能濡养肌肤的症状。

3 治则与用药理论分析

武权生基于产后身痛“卫虚荣不足”的病机认识提出调补荣卫、益气和血是防治产后身痛的主要治法,同时临床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施以健脾和胃、理气活血、滋补肝肾等治法。由于“卫虚荣不足”为发病之本,武权生极为重视调补荣卫在治疗产后身痛中的重要地位,选方重视随证加减,临证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方。该方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也,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该方主要针对荣卫虚损,荣虚则肌肤麻木不仁,卫虚则固表之功无用之“血痹”而设,是以调和荣卫、益气通脉为主的方剂,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5 味药组成。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止痛、消炎、调节修复神经及免疫力等功效[15]。临床上武权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以整体辨证和因人制宜为用药原则,谨守病机灵活加减。对于血瘀明显伴腹痛者常合用生化汤加减,现代药理学发现生化汤具有加快子宫内组织细胞的修复增长、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消退及调节自身免疫力等功能[16];血虚明显者加当归、党参、鸡血藤养血和血止痛,现代研究发现当归、党参具有抗氧化、保护损伤神经及促进神经再生的重要作用[17-19];手足烦热、自汗盗汗者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敛阴止汗,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龙骨、牡蛎具有调节免疫、镇痛等作用[20]。从现代药理研究分析,武权生治疗产后身痛的多种药物具有止痛、消炎、增强免疫力、促进神经修复等作用,符合我们治疗产后身痛的目的。武权生认为善于利用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来治疗疾病,将祖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医者更全面地掌握中药功效,使临床用药针对性增强。

4 病案举例

张某,女,31 岁,教师,2019 年9 月28 日初诊。病史:自诉产后身痛3 月余。2019 年2 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顺产一女婴,3 月前因外出受凉后随即出现全身关节疼痛、麻木,尤以双上肢关节为甚,偶有盗汗,因顾虑哺乳未服药物。1 月前关节疼痛、麻木逐渐加重,肩、肘关节疼痛剧烈,近日经针灸推拿治疗,效果不佳,经他人介绍,遂来我院门诊就诊。现症见:四肢关节疼痛、麻木,肩、肘关节疼痛剧烈,恶风怕冷,汗多,易乏力,面色淡白,睡眠欠佳,二便、饮食可,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类风湿因子均无异常,2019 年8 月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学MRI 无异常。诊断:产后身痛。辨证:荣卫不和,气血亏虚。治宜调补荣卫,益气和血,通络止痛。给予自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 35 g,桂枝 9 g,白芍12 g,党参15 g,炒白术18 g,熟地黄15 g,赤芍15 g,鸡血藤30 g,当归15 g,陈皮6 g,煅龙骨15 g,煅牡蛎15 g,桑寄生15 g,盐菟丝子30 g,鹿角霜10 g,生姜10 g,羌活6 g,荆芥6 g(后下),防风8 g,炙甘草6 g,大枣5 枚,每天1 剂,水煎分2 次服,连服14 剂。嘱患者注意保暖,避风寒,并告知患者此病预后良好,嘱情绪放松。连服14 剂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又服7 剂以巩固疗效。

按:该患者为新产妇,顺产一女婴,产时、产后耗气伤精,荣血亏虚,正气不足,因外出感受外邪,无力驱邪外出,邪气痹阻经脉,四肢百骸空虚,经脉关节失于濡养,致恶风怕冷、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卫气失于固摄,调控腠理功能减退,则汗多;血虚不能上濡于面,则面色淡白;荣血亏虚不能内养于躯体,故见乏力;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均为荣血不足、卫气亏虚之征。故选用自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此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桂枝、白芍调和荣卫、温经通络;赤芍化瘀止痛;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经止痛;桑寄生、菟丝子、熟地黄滋肾壮骨;煅龙骨、煅牡蛎敛阴止汗;白术、陈皮益气健脾和胃;佐少量荆芥、防风祛风散寒以消肿止痛;生姜、大枣、甘草调荣卫,和诸药。全方标本兼顾,共奏调补荣卫、益气和血、通络止痛之功。同时武权生平时重视女性产后心理调整,常疏导和鼓励患者,使其心情放松,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对产后身痛的治疗和预后常有事半功倍之效。

5 结语

武权生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对产后身痛的诊治有独到见解,主张辨病、辨证、辨体质、辨主症相结合,总结“卫虚荣不足”在中医辨证论治产后身痛的具体运用,以提高临床疗效。正如《伤寒论》中所言“荣卫和则愈”“卫虚荣不足”始终 贯穿产后身痛的整个病理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妇女产后的康复、预后和转归,通过“调补荣卫”治法有助于脉络的修复,通过调整机体的代谢-免疫机制而使机体免受病原体感染,保护人体营阴卫阳,改善全身微循环,减轻妊娠期间及产后气血大量丢失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利于产后身痛的早期防治。因此,从“卫虚荣不足”论治产后身痛为本病的治疗、预防及转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猜你喜欢

卫气血瘀气血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话说血瘀证
“搓手”可充盈气血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