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存仁“以食疗病”治疗神经衰弱思路探析

2022-12-31李长玲

吉林中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食疗贫血患者

李长玲,崔 为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陈存仁,原名陈承沅,为名中医丁甘仁、丁仲英父子的得意门生[1],民国时期沪上名医,丁氏内科流派的重要传承人。具有“医界才子”的美誉,历时4年编撰了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中药工具书《中国药学大辞典》,全书共300 余万字,民国时期畅销海内外,先后再版27 次[2],在当时与其恩师谢利恒编撰的《中国医学大辞典》并称为“医药典籍双璧”。此外,为促进中日医药文化交流,陈存仁更是远赴日本,亲自搜集并整理日本人对汉医研究的书籍,编撰了医学巨作《皇汉医学丛书》。与此同时,他还创办了《康健报》,开创了我国医药卫生类报刊的先河[3]。

陈存仁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曾交代自己因编撰《中国药学大辞典》而患病。他认为治疗此种疾病应以增加体力为主,因此特地购买吉林人参进服。在其著作《中国药学大辞典》中,专门有对人参的记载,原文为:“人参 专治神经衰弱之消化不良症,为唯一补剂大补元气。”[4]经过约两个月的治疗,身体状况大为好转。

1 中医食疗的发展

食疗即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食物的不同性质来调节机体的各项功能,进而使机体达到健康状态的一种方法。周代对医生的类别具有明确的划分,具体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其中食医为四种医官之首[5]。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篇中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6]从中不难看出孙思邈提倡医家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首先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因和病机,而后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应先以食疗为主,倘若患者不愈,再去考虑应用药物。此外《备急千金要方》中还提到:“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强调饮食的合理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调节情志的作用,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以看出孙思邈对善于应用“以食疗病”方法的医生的肯定。此外,由于历代医家对食疗的不断探索与总结,我国形成了多部与食疗相关的著作,最具代表性的为唐代孟诜编著的《食疗本草》,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学巨著[7],该著作通过对日常食物进行系统的药用分析,使得人们清楚地知晓常见食物的药用功效,对研究“以食养生”与“以食疗病”具有重要意义。

2 神经衰弱症的分类与症状

研究表明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因此以青壮年、脑力工作者以及青年学生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人群患上了神经衰弱[8]。中医学中并无“神经衰弱”这一医学名词,陈存仁将神经衰弱归纳为中医的“狐惑病”“百合病”范畴。《金匮要略》记载:“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9]陈存仁进一步解释为“狐惑病”是指由于发热而引起的思虑过多、意志薄弱以及狐疑不决的脑神经衰弱。《金匮要略》认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10]陈存仁结合西医学的知识提出“百合病”就是由于全身百病连串贯合而得名,其隶属于全身神经衰弱。中医在临床上习惯将与“神经衰弱”这一病症具有相同表现的证型分为四大类,分别为:肝郁化火型、心胆气虚型、心脾两虚型、脾肾两虚型[11]。临床上针对四种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治疗,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神经衰弱作为我国常见的神经官能症之一,其病因多为神经功能过度紧张、长期睡眠障碍以及生活作息不规律等诸多因素。此外,有研究表明性格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神经衰弱的发生,患有神经衰弱的患者在性格方面多表现出敏感、自卑、争强好胜等特点。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通常为脑力易疲劳、精神易兴奋、情绪易烦躁、睡眠困难以及各种心理及生理上的问题[12]。陈存仁认为大多数神经衰弱患者均会表现出“气虚证”和“正气不足”的病状,陈存仁在《津津有味谭》中主要论述了四种极具代表性的神经衰弱证候,分别为:脑神经衰弱、性神经衰弱、贫血导致的神经衰弱、久病不愈导致的神经衰弱。并对其症状、医治要点、食疗方法进行了重点分析,尤其是在针对食疗方法方面,详细地阐述了荤食疗法和素食疗法,为人们正确认识及合理运用饮食疗法治疗神经衰弱提供参考价值。

2.1 脑 神经衰弱 脑神经衰弱在中医学中常被列入“失眠”“头痛”“郁证”等病症的范围。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为七种情志在功能上的失调所致,而西医则是习惯用心理因素和情绪管理失常来解释该病起因。脑神经衰弱常表现出失眠、心烦、心悸,以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精神萎靡不振、焦虑、烦躁等一系列症状[13]。陈存仁认为凡是因操劳过度,且能使脑部变得虚弱的职业,都有引发脑神经衰弱的可能,此类患病人群表现出来的症状多为阴虚阳旺、怔忡发冷、精神抑郁、头重耳鸣等。

2.2 性神经衰弱 中医认为性神经衰弱属于“阳痿”“早泄”之列,病因多为房事不节、纵欲无度。《诸病源候论》指出:“劳伤于肾,肾虚不能荣于阴器,故痿弱也。”由此可见房事过度会引发精气损伤和精髓亏损,最终导致命门火衰、阳事不举[14]。陈存仁在其著作中指出患有肾神经衰弱证候的多为男性,诱因大多为手淫以及欲火旺盛、不加控制。表现出来的病症为阳痿、早泄、遗精、滑精等。

2.3 贫血导致的神经衰弱 贫血症是指由于体内血红蛋白数量不足而导致的一种疾病。中医中没有“贫血”这一概念,多数情况下“贫血”在中医学理论中属于“血虚”的范畴[15]。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在体内循环运行,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人体一旦出现血虚的症状,就会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神经衰弱。陈存仁在《津津有味谭》中认为,因贫血导致的神经衰弱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多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盗汗、心烦意乱等。

2.4 久病不愈导致的神经衰弱 多数患有神经衰弱病症的患者,身体上通常还会伴随着其他久未治愈的疾病。常见的久病有肺痨,陈存仁在《津津有味谭》中提到:有些肺痨患者在面容上表现为面红潮热,精神上表现为忧哀恐惧,这些都是忧郁性神经衰弱的表现。神经衰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肺痨的病势,因此若想有效治疗肺痨,当优先治疗神经衰弱。此外,气瘿也会导致神经衰弱的发生,气瘿属于地方性疾病,尤其以缺碘的云贵高原山区最为常见。病因多为情志不遂、正气不足[16]。临床表现为颈前方弥漫性肿大,且伴有汗出如雨、双目突出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心悸怔忡、烦恼易怒、睡眠障碍等征象,陈存仁将其归为神经衰弱的表现。

纵观陈存仁的一生,其造访过很多国家,他的医学思维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既具有中医的辨证施治,又具有西医的临床思维。因此在对于神经衰弱这一病症的认知方面,他本着将中西医融会贯通的原则,援西医的病名及症状入中医的诊疗体系之中,从而灵活地运用于临床。

3 神经衰弱症的食疗方法与医治要点

3.1 食疗方法 神经衰弱的病因复杂且病程绵长,临床上尚未发现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西医对待此病多以抗抑郁、抗焦虑治疗为主[17],但此类治疗方法常会出现身体乏力、嗜睡以及困倦等其他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不佳。中医食疗将中医学与饮食文化相结合,在治疗神经衰弱方面具有一定经验。张锡纯曾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提出“脏器疗法”这一概念,原文为:“鸡内金,鸡之脾胃也……用鸡内金为脏器疗法。”由此可见,通过食用动物内脏来治疗人体脏腑相关疾病的观念由来已久[18],脏器疗法其实与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的“以脏补脏”理论如出一辙,都是主张通过食用动物内脏来进行营养或治疗人体的相应脏器疾病。

陈存仁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发展和传播中医,是一位十分坚定的中医推崇者。其总结出的家庭食疗方法,都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之上,在治疗神经衰弱这一病症方面较为提倡食疗方法,在对脑神经衰弱的治疗方面,他分别对有利于患者康复的荤食、素食种类进行了分类。荤食方面主要提倡进食猪、羊、牛的脑部以及骨髓、鹿茸片、羚羊角的尖端、海狗肾以及胎儿的胞衣等。食用猪脑时,建议前十日加西洋参片一钱,十日之后改加高丽参片五钱,此种方法对治疗脑神经衰弱具有较好的疗效。素食方面主要提倡进食核桃、葡萄、花生、芝麻、蘑菇、紫菜等。《本草纲目》中对核桃有所记载,指出核桃具有“补肾通脑,有益智能”的功效。

中医学中认为肝为生血之源,《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由此可见,注重肝脏的养护对机体气血的生成十分重要[19]。陈存仁在其著作《食品宜忌谱》中指出:“肝类食品治疗恶性贫血极为有效。”在对因贫血引起的神经衰弱的治疗方面,他提倡“以肝补血”和“以血补血”,认为通过食疗进行补血的过程中,肝脏和血液的食用均以猪、牛、羊、鸡、鸭、鹅为最好。在食用鸭肝进行补血的过程中,建议将鸭肝与制首乌放在一起进行煲汤,或将鸭肝与熟地黄一同蒸制。以上两种鸭肝的食用方法,对于改善贫血症状具有一定效果。

贫血作为导致神经衰弱的重要因素,陈存仁在针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方面,较为注重对龙眼肉和金针菜的应用。在其著作《中国药学大辞典》中有对龙眼肉的专门记载,原文指出:“龙眼用作缓和滋养药,又治神经衰弱贫血。”此外,他在《食品宜忌谱》中还强调:“将龙眼干制成龙眼汤,龙眼酒之类,对产后妇女失血过多者来说,是很好的补血食品。”金针菜,又名萱草,可作为家庭之中常用的配菜。因富含铁质及维生素,因此具有极强的补血能力。《本草纲目》中指出:“萱草,利胸膈,安五脏,令人好欢乐,无忧,轻身明目。”[20]从中可以看出萱草具有使人忘忧安神的作用。由此可见,龙眼肉与金针菜是治疗由于贫血而引发的神经衰弱的重要药物。

在对由于肺痨导致的神经衰弱的治疗方面,陈存仁认为肺痨患者元气大伤,因此在食养疗法方面,他主张患者进服鸡汁,与此同时,在煲炖鸡汁时酌情加入沙参、玉竹、怀山药、高丽参等中药材,会使治疗效果更佳。

3.2 医治要点 中医提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陈存仁在治疗神经衰弱病症方面遵循辨证治疗的原则,在对脑神经衰弱的治疗方面,他认为患者首先要减少日程,避免用脑过度;其次要注重脑部保养,尤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最后要注意七情的控制,避免大喜大悲,尽量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以平和泰然的心态对待一切事务。在对由于下消症导致的神经衰弱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全身多处会出现浮肿症状,因此在治疗原则上强调着重应用“利湿消肿,宣化输布”的药物,例如黄芪、党参以及其他导水剂,而非采用物理手段进行针刺放水。在对由于胃痛导致的神经衰弱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主张“疏肝解郁,温胃健脾”的治疗原则,不建议应用缓解暂时性疼痛的麻醉剂。在对由于气瘿导致的神经衰弱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他提倡应杜绝手术割除的手段,建议服用中药以消散硬结,最终达到使患处硬化而停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4 小结

通过对陈存仁应用食疗方法治疗神经衰弱的思路探析可以发现,以食疗病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及治疗疾病,而且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反应极小,不失为一种健康绿色的治病方式。健康中国发展战略背景之下,中医学作为祖国的传统医学深得国民信赖,将中医学的理论及方法与饮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是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大势所趋,中医食疗的深度挖掘对保障国民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食疗贫血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2020年来多名新冠患者隐私遭泄露 患者隐私应如何保护
你对贫血知多少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中小学生贫血原因调查与分析
春季养生食疗七要点
食疗养生祛湿气
食疗治阴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