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有机更新理念的汉口里分公共空间环境微改造

2022-12-31鲁钰洁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6期
关键词:永康巷道居民

鲁钰洁 秦 凡

分建筑是租界时期中西结合的产物,其建筑形式不仅有助于邻里之间的交往、营造独特的场所精神,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但随着城市不断发展,里分公共空间已难以满足当代居民的生活需求。乱搭乱建、杂物堆放以及设施破败等现象层出不穷,打破了里分内公共空间的连续性与通达性,公共环境不容乐观。本文对武汉永康里社区进行走访调研,重点分析了空间格局、道路体系与功能构成问题,提出相应有机修补及再开发利用的微改造策略,希望能多层面实现传统里分建筑的渐进式有机更新,推动里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1 有机更新理念阐述

1.1 概念背景

有机更新的概念源于生物科学中细胞的不断老化与再生现象,是动态修复、不断更迭的过程,更新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秩序,并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有机”指有生命、有生机;“更新”一词包括改造、重塑、再建,其侧重点在于优化对象。城市有机体与生物的构造相似,都是由无数个体组合协调成的统一体,需不断自我更新与修复,以达到系统的和谐完整。城市有机体的可持续性运转离不开资本财富、人文历史和信息交流等共同作用。因此,城市的修复方式应通过整合区域内部要素,有针对性、渐进性地实现城市整体的有机更新。

有机更新需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延续城市发展肌理,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探索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并在改造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探寻区域的动态化发展[1]。更新目标注重以人为本、更新内容实现丰富优化、更新进程追求动态发展以及更新理念坚持文化延续。

1.2 基本原则

1.2.1 坚持动态渐进原则

受理性主义影响,社区规划设计往往从功能性、宏观性出发,是通过线性思维下的静态规划,其设计缺乏人文内涵与自发性的公众互动。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提出渐进主义理论,不同于城市大规模的改造、大拆大建,其更强调以现状的局部修正达到最终的完整和谐[2]。如同细胞之间的不断修复与再生,社区改造的局部之间相互连接又相互影响,进一步促进社区环境的持续性发展,共同交织出一个良性发展的网络。

1.2.2 坚持多元共融原则

传统模式与现代设计改造之间的关系逐渐从“适应”走向了“互融”,通过二者的矛盾关系在相互制约中寻求动态发展。社区的形式也逐渐从封闭自律的组团走向开放交流,由单一化的居住功能走向多元化的集合功能。坚持社区改造的多元共融并非不同设施的简单堆叠,而是在尊重其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各空间的相互平衡与统一。同时,多元共融也应坚持多维探索,促进改造中科学性、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平衡发展。

2 里分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2.1 历史背景

1860 年前后,我国进入工业化生产时期,大量务工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因工人资金短缺及住宅建设量不足,工人利用简易建筑材料在工地附近搭建起“棚户区”,形成了里分建筑的雏形。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汉口多处划分了租界,使得新的住宅建筑带有西方建筑风格。1926 ~1937 年,民族资本家以兴办实业为主,多注重里分建筑的格局、通风和日照等因素,根据功能分区的主从关系进行室内划分,里分外部由封闭转为开放,巷道空间得以拓宽,方便车辆通行。这些新型里分建设措施改善了居住环境,也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抗日战争爆发后,汉口里分的建设停滞,许多优秀里分建筑惨遭战争的炸毁和破坏,有的甚至被夷为平地[3]。

2.2 文化价值

里分的建筑形式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对武汉住宅建设、历史文脉以及人文情怀同样有着积极意义。“里分”二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自春秋时期起,“里”便是居住地的名称,至今在中国仍有“故里”“乡里”等说法,是家族血脉的源头。不同的汉口里分名字包含着不同中华传统文化寓意,如“仁”“永”“寿”“义”“善”等,这当中凝结了吉祥、幸福和安康等美好愿景,凝聚着建设者的理想抱负与审美意趣。

3 永康里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3.1 历史背景概况

永康里建于1914 ~1917 年,位于汉口水塔街西南侧,为江南首富周扶九投资开发,商号为周五常堂,因而永康里原名为五常里。永康里占地约1.5 万 m2,主巷道东南方向出中山大道,西北方向出三新横街,东北四支巷通至前进五路,西南三支巷通至前进四路。1995 年,此地新建综合商业体项目,永康里部分建筑陆续被拆除。2017 年,在中山大道沿线里分改造项目中,永康里被注入新的生机[4]。

3.2 现状调研分析

3.2.1 空间布局

永康里空间布局为纵向排列,形式规整呈长方形。内部由一条东北向主巷道与四条南北向次巷道组成,呈单边鱼骨状。主巷道宽约2.6 m,次巷道宽约3.3 m,空间结构稍显紧凑。里分北侧为停车场,用高约2.3 m 的墙与居民区相隔。主巷道东侧通向江汉路商圈,为游客参观的主入口。里分住宅基本以两层建筑为主,东西两侧有多层建筑。永康里整体空间为中间低两侧高的围合式布局,新旧建筑的关联度不高。

3.2.2 功能构成

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里分内设有红光幼儿园,服务于社区内及周边儿童。社区活动中心与江汉区城市管理执法局执法大队共用同一空间,门口堆砌杂物多且油烟污染严重,环境较为脏乱。社区内设有水塔街办事处、水塔街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中共永康社区总支委员会。西北侧设有水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南侧设有民权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在商业服务设施方面,永康里地处江汉路商圈,地段繁华。社区内部以点状商业为主,有两家小型商超、一家药店,一家商超位于主次巷道交叉处,服务半径较大,居民在此聚集次数较多。另有一家咖啡茶吧,其商业功能与居民生活空间特征并不匹配,业态并不乐观。

在交通设施方面,永康里与江汉路地铁站距离约300 m,社区周边有3 个公交站点,居民交通出行便利。社区北侧为前进五路近三新横街公共地面停车场与水塔匯停车场,场地空旷且环境简陋。社区内部无非机动车停车点,导致非机动车在巷道内随意停放,造成了内部道路的堵塞,严重影响了空间的使用率。

3.2.3 绿化及基础设施

巷道内绿化率较低,仅设有零散的铁质盆栽架。永康里社区建筑退让程度小,建筑界面较为平整,在走道内堆放杂物的情况较少,但因其封闭性且缺乏相应基础设施,在巷道末端乱搭乱建、停放非机动车的情况严重。此外,社区内道路空间的休闲设施较少,只随机摆放着数个休闲长椅。居民日常沟通交流集聚点主要为各次巷道中零散的休闲座椅,对公共活动区域有着较大的诉求。

3.3 现存问题总结

(1)圈地自建严重,内部空间饱和。永康里社区原有空间肌理犹存,但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私自搭建的行为导致里分公共空间开始逐渐呈饱和状。社区物业管理较为松散,居民随意占用巷道空间作非机动车停车位,公共空间私有化的行为影响了社区公共环境与整体风貌。同时,永康里社区与周边城市景象存在显著差异,与周边商圈融合度不高,呈现二元结构特征。

(2)道路连续性不强,社区内部私密性弱。社区保留了原有“一主四次”的巷道体系,由于社区巷道末端堆放了较多的自建物与杂物,导致巷道纵向距离缩短、进深感减弱、主次巷道节点失联。而主巷道东门入口直通江汉路繁华商圈,内外空间缺乏半公共空间的过渡,内部居民生活缺乏私密性与安全性。

(3)服务设施质量差、不完善。永康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时间较早,公共活动中心室内环境简陋、使用率低。社区内幼儿园公共活动场地不足,难以满足儿童的文体锻炼需要。垃圾站点管理不足,社区内卫生情况堪忧。同时,社区内的商店规模小,业态结构以日用杂货为主,产品类别有待丰富。

(4)绿化构成单一,缺乏休闲设施。巷道内存在居民自治绿化景观,但因植物品种简单且缺乏养护导致绿化质量较低,难以吸引居民驻足停留。巷道绿化多以零散的点状独立存在,缺乏围合式空间场所,居民无法体验步入式景观空间。此外,休闲设施均为老旧的长条座椅,邻里间交往缺乏物质条件。

4 永康里公共空间微改造策略

4.1 修复城市肌理,梳理空间布局

4.1.1 合理划分空间结构层级

通过提取其布局方式,保留原有里分肌理,重构4 层空间领域:第一层为向外开放的街道与广场;第二层为里分内外过渡空间及里分内主巷道;第三层为里分各次巷道;第四层为次巷道中围合式的私人空间。坚持开放与封闭相结合的原则,公众可随意游览的区域为“开放”,如里分外的街道空间、入口的休息处以及里分内主巷道空间;而“封闭”则为半私密空间与居民的私人领域。

4.1.2 划分场地界限

串联社区中的景观设施节点,在线性巷道中增加丰富的空间序列,拓宽居民活动边界,营造适宜的空间观感。部分区域通过绿化的遮挡形成半围合的空间,为居民的交流创造驻足停留机会。绿化景观的合理布置不仅能改善空间微气候,构筑住宅区自然生态的绿化景观系统,还能有效减少夏季阳光直射给里分建筑带来的伤害,营造舒适宜人的光环境[5]。利用景观铺地的高差也可有效阻止非机动车的进入与随意停放,划分功能区域,改善里分公共空间的拥挤现象。

4.2 完善社区功能,优化基础设施

4.2.1 确定空间功能

里分巷道空间受限,模块化设计能合理安排空间布局,有效避免空间资源浪费。结合里分背景区分空间功能,推动巷道内有秩序、可持续的更新。一方面应延续空间中原有的功能,更替老旧设施、增设不足设施,并逐步提升功能设施的使用质量;另一方面应适当压缩原有部分空间功能,进一步减少其所占空间,从而置换新的功能,在保证原有功能与居民生活重叠度的同时也能为里分空间注入新的生命力。

4.2.2 完善活动设施

挑选有示范性、记忆点的公共空间,通过景观介入的方式实现老场景的部分“还原”,打造社区特色景观点。对原有老旧设施及时进行修补或舍弃,补充里分内缺少的设施,提升公共环境的质量。通过公共空间环境局部整治激发其活力,实现“以点带面”的有机更新,将可持续的空间形态渗透到里分环境中,提升公共环境的文化内涵。此外,在有机更新时要保持功能的适度混合,避免出现过度商业化的情况,保证居民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4.3 提炼文化元素,延续人文历史

4.3.1 传承历史文脉

永康里社区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居住环境特征,还是传承里分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在里分改造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历史发展、传承社区意象以及提高居民的文化生活品质。目前,大多数的老旧社区改造中,通常将粉墙黛瓦直接植入社区空间中,破坏了墙面原有的肌理,磨灭了建筑原有的个性与特色,与原有历史发展违和。历史建筑改造应保留原有的风格与文化底蕴,充分了解该建筑的具体改造目标与历史内涵,避免简单、随意和粗暴的设计改造。

4.3.2 转换应用旧材质

永康里社区中不乏乱搭乱建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虽不符合当今相关规范的要求,但其仍有一定的功能属性,并承载着当地居民的共同回忆。在更新改造过程中,一方面可将拆除后的废弃材料筛选后再利用,如将废弃砖块重新运用到新的景观小品中。另一方面可将旧材料与新材料相互融合,成为再生材料,实现废弃材料的新生与延续。诸如此类的转换应用,能发掘废弃材料的利用价值,坚持了老旧社区改造中有机更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新旧材质的交融与对话也体现了社区文化的不断发展。

5 结语

里分建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典型存在,也是历史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当代的社区公共空间应做到多元与开放并存,满足不同居民的生活模式。里分建筑因其地理区位、建筑形式、人口结构以及功能组成等因素,内部公共空间仍需要全面的整合改造。有机更新模式区别于传统模式的大拆大建,提倡小微、动态与渐进的改造,在发掘里分独有社区潜能的基础上植入新的空间功能,对整体空间环境进行优化,促进居民生活场景的复兴,延续里分文化特征。

本文以永康里社区作为改造案例,通过梳理城市肌理、修补空间功能和重塑社区记忆3 个方面探讨了其更新策略,在执行与管理层面需要进一步研究与细化,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武汉里分改造、城市更新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永康巷道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论姚永康瓷塑《世纪娃》的艺脉文心
基于FLAC3D的巷道分步开挖支护稳定性模拟研究
石器时代的居民
永康日報
“店小二”王永康,这个月可真忙!
采空侧巷道围岩加固与巷道底臌的防治
深埋断层与巷道相对位置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你睡得香吗?
井下多功能巷道修复设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