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脂加工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
——摘自《2018—2019粮油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2022-12-31

中国油脂 2022年2期
关键词:油料食用油油脂

1 油脂加工学科重点发展方向

1.1 多油并举,广辟油源,弥补我国油脂资源利用不足

我国食用油安全存在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重要隐患,给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带来很大风险。为此,必须坚持多油并举,除要稳定和发展国产大豆、油菜籽、花生、棉籽等大宗油料生产以外,还应广辟油源,大力发展葵花籽、芝麻等其他油料和油茶籽、核桃等木本油料生产,充分利用米糠、玉米胚芽、小麦胚芽等粮食加工副产物制油,增加亚麻籽油、红花籽油、微生物油脂等特色小品种油供应,实现油料供给多元化。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动物油脂资源优势,开发动物油脂生产技术,丰富动物油脂品种,提高其在我国食用油中的占比,减少对进口植物油的依赖,通过科学研究及科普宣传使消费者正确认识动物油脂的营养价值。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产品市场,保持部分短缺品种的适度进口,优化油料油脂进口结构,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1.2 加大精准适度加工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进油脂加工业的转型和升级

要针对植物油产业存在的过度加工现象,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全面开展基于油脂产品安全、营养、健康为目标的油脂适度加工工艺和关键设备的研究开发,实现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要以食用油的安全和营养为基础,以安全、高效、绿色加工与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构建并完善符合各种油料特性的食用油精准适度加工新技术产业化体系,加大其推广应用,增加优质食用油供给,服务于供给侧改革重大需求,实现由“放心粮油”向“优质粮油”的转变。

重点研究甘油三酯、油脂伴随物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营养价值,为开发健康油品提供科学依据,坚持质量安全第一,把“优质、营养、健康”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以精准适度加工为导向,积极开发与推广提高油脂安全和营养的工艺与技术,最大程度地保存油料中的固有营养成分,纠正过度加工现象。

要大力加强各类食用油脂安全性的研究,将油品的生产过程置于严格的全程质量控制管理之下,将油品的加工精度界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将油品标准的制(修)订建立在全面翔实的实验数据和充分严谨的科学论证基础之上,为“放心粮油”工程、“中国好粮油” 计划在全国的成功实施奠定基础。

要加快发展小包装食用油,加快步伐替代市场上的散装食用油,保证食用油安全性。

1.3 加大开发节能减排技术,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油脂加工业机械装置大、能耗高、污染较大,目前主流的技术仍是传统的正己烷浸出和化学精炼法,大量热能消耗在业界长期存在,是当前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同时,加工过程中存在多种废弃物的排放问题,虽有多项技术革新,但目前总的循环利用率仍不足90%,距离实现食品产业“零污染”的目标尚有相当大的差距。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着眼,应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变不利于人类健康的加工工艺,特别是简化工序,避免过度加工,减少废弃物并对其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使油脂加工技术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的总要求,油脂工业要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节电、节煤、节汽、节水等的降耗上,放在减少废水、废气、废渣、废物等的产生和排放上,并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加以利用和处置,变废为宝,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为节能减排创造条件。为防止油脂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再度污染,要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对工艺、设备、过程控制、原辅材料等革新,确保油品在加工过程中不受二次污染。积极探索并大力开发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特别是预处理车间的节电工艺和设备,如低电耗的破碎机、调质器、油料输送设备等。

针对大豆、油菜籽等油料,进一步筛选安全、高效的新型浸出溶剂,重点开展新型溶剂连续浸出工艺技术和设备研究;围绕油菜籽、花生等高含油油料,研究开发高效、安全的非溶剂制油新工艺和新装备;进一步革新和完善油脂精炼技术,强化有效的精炼过程,尽量减少皂脚、废白土、脱臭馏出物等副产物;要研究和开发废弃物对策与环境管理;推广无机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回收油脂和提高废水处理的水平。

1.4 进一步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

大力开发既能从油料中制出优质油脂,又能充分利用其中营养成分的工艺路线,达到充分合理利用油料资源,多出油,出好油。充分利用米糠、胚芽、饼粕、皮壳、油脚、脱臭馏出物等副产物,变废为宝。当前,对这些资源利用的重点应继续放在大力推广米糠和玉米胚芽的制油和饼粕的有效利用上,近期目标是使米糠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由目前的不到30%提高到50%。米糠浑身是宝,富含多种具有保健功能的天然营养因子,推进米糠深度开发利用,足以催生一个庞大的产业群,使其成为我国油脂加工领域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进一步加强对油茶籽、核桃、红花籽、亚麻籽、沙棘、葡萄籽和杏仁等特种油料的开发利用;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特殊功能的微生物油脂。加大高油酸植物油加工技术投入和应用基础研究。

1.5 进一步提高我国油脂机械的研发和制造水平

要重视关键技术装备的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把油脂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发展重点放在大型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专用化上;要进一步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既要重视外观质量,更要注重内在质量;要重视开发节能降耗的设备,研究开发出符合清洁生产和适度加工需要的装备,加快研究开发出适合木本油料加工的装备。

1.6 加快油脂工业向食品制造业和功能食品业延伸,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基础科学和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为油脂产品开发指明方向,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要积极鼓励推动油脂工业由农副食品加工业转向食品制造业和功能食品生产。增加优质食用油和安全、营养、健康油脂产品的供给,倡导按照更高标准生产食用植物油产品,为市场和不同消费者提供优质化、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食用油脂产品。

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优质油脂产品的开发,提高名、优、特、新产品的比重,积极发展煎炸、起酥、凉拌、调味等各类家庭专用油脂和食品工业专用油脂。

推进油脂加工向定制化、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大力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功能性油脂,如降血脂、减肥的营养健康油品和婴幼儿、老年、运动员食品专用的油脂产品,重点是向生命周期的两头延伸,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1.7 大力采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油脂工业转型升级

油脂工业要积极融入已开始萌芽的食品工业深刻变革,通过共享经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积极推动供给侧改革,使之成为油脂工业创新增长点。 着力打通油脂行业消费互联网与工业生产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如:大力发展食用油产品的在线交易;设计智能生产物流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力工业互联网,开始探索MES系统、追溯系统、机器人的更广泛应用,引领油脂工业装备向着模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2 油脂加工学科发展趋势

2.1 食用油的市场需求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我国对食用油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鉴于我国食用油的年人均消费量达27.3 kg,已经超过世界人均食用油的消费水平,所以其增长速度将放缓。

2.2 利用好两个市场,满足中国食用油市场需求的方针不会改变

近些年来,国家及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振兴中国油料生产的规划和措施,推动了我国油脂油料生产的发展,促使我国油菜籽、大豆、花生、棉籽、葵花籽、亚麻籽和油茶籽等7种油料的总产量接近6 000万t,但其增长速度远跟不上消费增长的需要。为此,必须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才能满足食用油市场的需求,这一趋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

2.3 确保产品质量,倡导安全、营养、健康消费和适度加工等理念

食用植物油与人们生活健康息息相关,为此必须始终把安全与质量放在第一位,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把好从原料到生产加工、储存、产品销售等全过程的质量关,以确保食用植物油产品的绝对安全。在此基础上,把优质、营养、健康、方便作为发展方向,大力倡导适度加工,提高纯度,严格控制精度,提高出品率。要科学制(修)订油料油脂的质量标准,引领油脂行业健康发展,要广泛进行科普宣传,引领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健康消费。

2.4 深入推进油脂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功能性油品的供给

根据《粮油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要以满足不同人群日益增长和不断升级的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粮油产品的消费需要,要增加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优质化、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粮油产品的供给,增加起酥油、煎炸油等专用油脂和营养功能性新产品的供给,提高名特优新产品的供给比例,增加绿色有机优质营养等中高端产品的供给。

2.5 坚持多油并举

要增加和改善我国国产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棉籽油、葵花籽油、芝麻油等食用油的供应;大力发展油茶籽油、核桃油、橄榄油、牡丹籽油、文冠果油等新型健康木本食用油脂;增加亚麻籽油、红花籽油、紫苏籽油等特色小品种油脂供应;积极开发米糠油、玉米油等,尤其是要做好米糠的利用,为国家增产油脂。

2.6 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继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培育和发展大型骨干企业,支持其做强做大,做优做精,引导和推动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与装备,鼓励有地方特色资源优势的中小企业积极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经营方式,主动扩展发展空间,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格局;对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质量安全和环保不达标、能耗物耗高的落后产能,要依法依规加快淘汰;支持粮油加工产业园区或集群建设,促进优势互补。

2.7 重视安全文明清洁环保和节能减排

油脂加工企业必须继续加强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和文明生产,做到绿色生产、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要把安全文明生产、绿色生产、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等作为油脂加工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到2020年,确保完成单位工业增加值CO2排放比2015年下降18%,能耗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等目标。

2.8 重视关键技术装备的创新研发

要以专业化、大型化、成套化、智能化、绿色环保、安全卫生、节能减排为导向,发展高效节能降耗的食用植物油加工装备;积极研发适用于不同木本油料加工的成套设备;提高关键设备的可靠性使用寿命和智能化水平;要逐步实施定制机器人应用、智能化工厂,将制油装备提高到更高水平。

2.9 数字化技术推动油脂工业转型升级

在数字化经济时代下,油脂工业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当前,油脂加工从工厂到消费者终端这个过程中,生产、包装、物流、仓储、渠道、营销、市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等所有环节,都已经开始呈互联网化。MES、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人工智能应用、大数据分析与营销、智能供应链等也将日益成为行业的发展热点,从而有力地支撑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油脂工业必将深度融合这些新技术、新模式,取得供给侧改革的重大突破。

2.10 实施走出去战略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投资、贸易、科技、装备等领域的合作,通过走出去,造福当地百姓,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3 油脂加工学科发展策略

3.1 加强组织领导和行业集成

油脂加工业关系民生,涉及部门多、学科广,需要形成可靠的领导组织, 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攻关,集聚油脂加工所需的政策、技术、资金、人才,协调和推进全国油脂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3.2 加大科研开发投入,促进高新技术的应用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油脂产业化资金投入体系,加快高新技术在油脂加工中的应用研究和转化。

3.3 强化创新基地、平台等行业基础建设

有计划地重点建设和配套完善多功能的研发中心,使之真正起到孵化器和辐射源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对重点研究机构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加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加强资源共享,使科研工作更贴近市场。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利用行业学会科研队伍水平较高的优势,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油脂加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尤其要重视高素质、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油脂工业和油脂科技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军。

3.5 发挥标准、品牌引领作用

及时制(修)订油脂的相关标准,建立健全检测方法,加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研制力度,建立完善油脂及其制品的分类标准。鼓励企业发展个性定制标准,引导建立标准自我声明制度,试点建立优质粮油产品标准领跑者制度,提高仲裁、认证能力与业务水平。

要进一步加强油脂品牌建设的顶层设计,通过质量提升、自主创新、品牌创建、特色产品认定等,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喻户晓的、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全国性名牌产品。

猜你喜欢

油料食用油油脂
肉鸡配用油脂饲料有啥方法
棕榈油支撑油脂板块走强,油强粕弱格局延续
战时复杂不确定条件下的油料配送鲁棒优化问题研究
A taste of Peking duck
开封后的食用油应该怎么存放
基于排队论的油料装备维修保障人员需求分析
武汉白沙洲粮食和油料批发均价
大规模作战地方油料动员工作的几点思考
巧存食用油不变质
“酯和油脂”的重要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