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东方言中的“煿刺毛”

2022-12-30隋翔宇摄图网

环球人文地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胶东火炉虫子

文 隋翔宇 图 ©摄图网

▲无论是“ 波刺毛”还是“ 煿刺毛”,在古籍文献中都难以找到相应的写法记载。因此,这一称呼具体起源于何时?到底是何字?暂时只能推测,而不敢肯定。

夏天登山,气候炎热,虫类众多,难免被叮咬。在众多的虫类中,有一种外表长有“刺毛”的虫子很是瘆人,被它碰一下,毛刺扎进皮肤,虽不危及生命,却要疼上好几天。这样的虫子,按照学界上的划分,应当是属于毒蛾科或刺蛾科的某一种生物的幼虫。民间对此一般都有相应的通俗称呼。以胶东半岛为例,多数县市区都称之为“波刺毛”。

与很多方言相似,“波刺毛”这个称呼主要是出现在口头而非书面上。因此,它的准确写法是什么?长期以来似乎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所谓“波刺毛”,只不过是使用较多的一种书写方式。

在“bo ci mao”这三个字当中,后两者比较好确定,也就是“刺毛”。难点和争议点主要就在于“bo”。虽然在生活中,很多人们都习惯用“波”来代替,但显而易见的是,“波”与“bo刺毛”中的“bo”,在含义上是大相径庭的。

要寻找“bo”对应的汉字,大体有两条线索可循。

第一条线索,即字的属性。从胶东方言的语境中不难推论出,“bo刺毛”的“bo”应该是个动词。比如,老人在提醒小孩时常会这样说:“上山注意点,别让bo刺毛bo了。”

第二条线索,即字的含义。可参考皮肤触碰到“bo刺毛”后的状态。那是一种“红肿火辣”的感觉,与被火炉等热物体烫到的状态相仿。在胶东方言的语境中,后者也称作“bo”。以此推测,“bo刺毛”的“bo”,与“被火炉bo了一下”的“bo”,很可能是同一个字,并且是与“火”有关的动词。

综合这两条线索去查询字典,可以找到两个相关的汉字,即“煿”跟“㶿”。前者的解释为“煎炒或烤干食物”,后者的含义为“蒸热”。两相比较,“煿”这个字感觉更为接近一些。

翻阅古籍可知,“煿”的常用词组主要有“煿熟”“煿饼”和“煎煿”,而这些词汇在胶东方言中同样存在。比如,当地一般将“烙饼”称作“煿饼”,将“煎鸡蛋”称作“煿鸡蛋”,冬天把地瓜放在炉盖上烫熟的过程,有时也有称作“煿熟”。

顺着上述解释来推测,“bo刺毛”之所以写作“煿刺毛”,应当是取其“火灼”之意,形容被虫子触碰到之后的痛感。只不过,由于“煿”的写法相对复杂,在书面上使用的频率不高,久而久之,人们便只保留其音而忘记其字了。

猜你喜欢

胶东火炉虫子
住在砖底下的虫子
胶东面塑——花饽饽
虫子的信
幸福的虫子
基于雷达感应控制的智能电火炉的设计
烧水
温暖的大火炉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
请不要随意捉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