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链供应链内涵、机理与测度研究
——基于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及对南通的启示

2022-12-30成青青

上海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南通韧性产业链

成青青

(1.南通市委党校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中心,江苏 南通 226007;2.中共南通市海门区委党校,江苏 海门 226100)

一、引言

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和基石。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202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已成为畅通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

江苏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比较完备。2021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13.3%。江苏主要城市的南京、苏州、无锡和南通GDP已超过万亿元。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各种风险挑战,江苏制造业作为全省经济“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基于江苏地区主要城市的数据样本,考察南通与江苏相关城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机理与对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二、相关文献综述

韧性意为“弹回”,最早被物理学家用来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形变之后的复原能力。目前韧性已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并且有其具体的表述,如在工程领域则为工程韧性,在生态领域则为生态韧性,在经济领域则为经济韧性等。

在经济学领域,对韧性的理解已从静态稳定向动态多变的层级演进。学者们从能力视角提出,经济韧性是经济体受到危机冲击时显现的压而不垮、百折不挠的发展能力(韩保江,2021),是经济体受到自然灾害或某些外部冲击后的自我恢复能力(陈奕玮和吴维库,2021),是抵御各种经济金融风险的自我适应、创新转型能力(齐昕等,2019)。就经济韧性机理来看,学者们分别以科技驱动、三维视域、ESDA分析法等,分析了中美经贸摩擦对新兴产业转移、区域经济韧性、自贸试验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架构(胡海鹏等,2021;王宏科,2014;赵亮,2021),这为构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机理提供了支撑。

就产业评价体系来看,学者们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索。从全局性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经济韧性进行实证分析(孙慧和原伟鹏,2020);从省级、地市级层面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对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就防御断链风险提出对策建议(马国强和陈锋,2020;齐昕等,2019)。基于经济韧性的测度,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法,如敏感系数法、指标体系法和熵值法等。采用熵值法定量测度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水平;采用熵权法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有序度和协同度测度。还有通过敏感系数法等,构建区域经济韧性评价模型,从抵御能力、恢复能力、组织能力和重塑能力四个维度,测量区域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反应(张秀艳等,2021;高雅和刘佳茜,2021;刘升学和刘甜甜,2018)。

基于产业链韧性,在应对内外部冲击时,产业链具有防止断裂甚至化危为机,以及实现更新升级的能力(涂圣伟,2019)。基于供应链韧性,在受到干扰和冲击后能够恢复到原有状态或者更加理想状态的能力。产业链供应链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同样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也是相互关联、内在统一的。

从国外产业链供应链战略来看,美国提出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国家安全战略,德国将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作为工业4.0战略的重要内容,英国加强上下游企业协作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日本关注重要物料供给安全风险对供应链的威胁。从国外学者研究来看,美国学者更关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提升策略;德国学者更多地倾向于供应链韧性的定量研究方法的拓展与开发。

在路径对策方面,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王之泰,2002)。创新对于区域经济韧性不仅具有区域竞争力效应,还有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郭将和王蓓,2020)。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县域经济韧性与乡村振兴具有耦合关系(段进军和玄泽源,2021)。供给系统是构成区域经济韧性最为核心的要素(张振和赵儒煜,2021)。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要么导致供需不匹配,要么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产出,甚至导致企业倒闭(宋华和杨晓叶,2020)。世界经济论坛指出,产业链供应链中断,及其运转的脆弱性在近十年将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和社会的新型风险问题之一。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相关文献资料对经济韧性研究比较广泛和深入,而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研究则相对缺乏,也鲜见相关文献。本文通过揭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内涵、机理和构建评价体系等,以江苏地区主要城市数据样本的熵值法视角,作如下探索性分析。

三、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内涵与机理分析

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内外部环境变化冲击时,有时意想不到,有时猝不及防,其冲击力或破坏力难以想象,造成的影响将直接抑制市场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增长动力的生成。

(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基本内涵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产业链供应链在受到内外部干扰和冲击后,具有防止断裂、恢复到原有状态,或者实现更新升级的能力。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就是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向高附加值延伸,强化其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作用,促进在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实现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升级。

根据韧性原理和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表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素质结构包含“四力”,即应对抵抗力、适应恢复力、自主控制力和领先竞争力。这“四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应对抵抗力是重点,首当其冲,是其他“三力”的前提。当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内外因素干扰或冲击时,通过应对抵抗以保持定力。适应恢复力是关键,对其它“三力”保驾护航。在通过实施应对抵抗力以后,产业链供应链以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适应力和稳定性的提升。自主控制力是支撑,为其他“三力”彰显实力。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增强自主控制能力,体现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中的是安全与命脉,表明其实力和地位的难以撼动。领先竞争力是根本,是其他“三力”的保障。科技创新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最鲜明特征和基本路径,就是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创新活跃度。只有高韧性,才能穿越危机,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就是提高内外环境变化带来干扰和冲击时的应对抵抗力、适应恢复力、自主控制力和领先竞争力,进行产业链供应链的强链、固链和补链。

(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主要特征

产业链以产业为节点,以产业间的关联为形式;供应链以企业为节点,以企业间的连接为形式。在链条形态上,产业链的形成也是供应链形成的过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一个系统工程。产业链供应链通常可以从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来考察分析。产业链主要是从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影响度切入的,供应链是从市场的资源配置,从流程优化和集约化运作切入的(丁俊发,2020)。产业链供应链不仅仅指的是产品生产和销售,而是产业的组织过程、生产过程和价值实现的三者统一。因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关联性、协调性、渐进性和集约性的特征。从关联性来看,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促进的统一体;协调性方面,产业的合理分工与相互协作,是促进比较优势互补耦合的有效途径,协调已成为内生特点;在渐进性上,反映的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过程;而对于产业链供应链的集约性而言,主要体现在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和效率的利用,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三)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要素构成

随着“去全球化”愈演愈烈,单边主义越来越严重,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干扰和冲击。特别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高端封锁”和“低端锁定”的双重夹击下,我国在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许多方面还“受制于人”。同时,长期以来我国研发投入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大都处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缺乏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必须将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科技人才和市场资源等要素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防止产业链供应链在运转中的“脆弱”和“断裂”,促使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链式耦合

产业链供应链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必须科学调度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材料和关键环节,有效地打通堵点,疏通痛点,补上断点,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高效运转。产品设计阶段是最具创造性和创新性的阶段。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佩华(2018)认为,75%以上的产品制造成本和大多数产品生命周期特征都在设计阶段确定。因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一要将产业链供应链环节向前延伸,加强原创设计、技术研发等环节,提高产品和产业的技术含量。二要将产业链供应链环节向后延伸,加强检测、营销、服务等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制造产品与消费市场的结合,实现制造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三要实行产业链供应链的环向关联,形成与其他产业相互作用的效应,打造长久稳定健康的全产业链供应链条,培育能主导价值链的“链主型”企业。

(五)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基本机理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应把“韧性好”作为区域经济重要特征来培育和打造。其基本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基本机理图

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已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发挥价值判断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在构建指标体系中,要坚持科学性原则,既使指标清晰、明确,又使指标不交叉重叠,具有较强解释力;并能注重系统性原则,充分体现各指标间的一定逻辑关系,形成各指标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有机统一。特别对于指标体系设计,要突出时间、空间和适应范围的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对于指标选择应具有统计口径、可采集性的动态特点,便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

1.应对抵抗力。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中,要有效组织、整合资源、协调动作,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抵抗能力。应对抵抗力要靠“经济实力”。选取的评价指标,主要有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经济规模层面包括GDP总量、GDP增长率、人均GDP和工业增加值;经济效益层面包括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以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

2.适应恢复力。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链与供应链互补耦合,实行合作共赢。适应恢复力要靠“经济潜力”。选取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市场主体、人力资本和产业贡献度。市场主体层面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资产总量和营业收入;人力资本层面包括就业人数、教育财政支出和居民恩格尔系数;产业贡献度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率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

3.自主控制力。要发挥企业的活力,通过预期管理,实行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自主控制力要靠“经济张力”。选取的主要指标,从技术吸收、投资环境、金融服务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技术吸收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数、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投资环境包括进出口总额和外贸依存度;金融服务包括年末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

4.领先竞争力。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创新活跃度,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换代。领先竞争力要靠“经济活力”。选取的指标主要有两个方面: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投入指标主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境外投资新批项目数和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科技创新产出指标主要有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和万元GDP能耗。

(三)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选取评价指标的方法,建构了一个涵盖4个维度的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其中,正向指标25个、逆向指标4个。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五、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测度

江苏全省共有13个设区市,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苏南”的南京、苏州和无锡3个城市,“苏中”的南通和扬州2个城市,“苏北”的徐州和盐城2个城市,以此作为数据样本。对江苏地区主要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的测度方法有多种,熵值法相较于层次分析法具有一定的精确性,能客观确定各级指标及构成要素指标的权重,避免主观赋权存在的弊端。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和南通、南京、苏州、无锡、扬州、徐州和盐城统计年鉴,以及相关年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搜集数据区间为2014—2020年。

(二)模型介绍

本文采用熵值法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此来测算江苏地区主要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能力和水平。熵值法计算方法如下:

1.数据标准化处理。采用直线型无刚量化方法。

当指标为正向指标时,其标准化公式为:

当指标为逆向指标时,其标准化公式为:

为了防止指标无刚量化处理后,可能会出现数值较小或负值的情况,为了计算的统一与方便,将标准化后的数值进行平移处理,从而消除上述情况。

其中,H为指标平移的幅度,本文取0.00001。

2.利用比重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

3.计算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

4.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

5.线性加权求和:

(三)各数据标准化处理和指标赋权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求得2014—2020年江苏地区主要城市南京、苏州、无锡、南通、扬州、徐州和盐城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各指标权重。三级评价指标赋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三级评价指标赋权情况

从表2分析可知,在江苏地区主要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29个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较高的分别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就业人数、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企业数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其次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境外投资新批项目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居民恩格尔系数;还有比较突出的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和GDP总量等。

从表3分析来看,在江苏地区主要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10个二级评价指标中,指标权重较高的是市场主体、人力资本、经济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吸收;其次是科技创新产出、产业贡献度、科技创新投入、金融服务和投资环境。表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最突出的是市场主体、人力资本、技术吸收,这也印证了人才是创新第一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必要性和深刻性。同时,可以看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就业人数和实际利用外资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较强显性作用。在中央提出的“六稳六保”中,首稳就是稳就业,首保就是保居民就业。还有要加大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不断提升。

表3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二级评价指标赋权情况

由表4可知,在4个一级指标中,江苏地区主要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由高至低排序为适应恢复力、应对抵抗力、自主控制力和领先竞争力。分析认为,产业链供应链具有较高的适应恢复力和应对抵抗力,表明江苏地区主要城市具有良好的人力资本和技术吸收;而自主控制力和领先竞争力次之,应着力提高。其主要原因,在自主控制力中,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外贸依存度权重较低。在领先竞争力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万元GDP能耗权重偏低。全社会研发(R&D)投入强度,2020年江苏全省达到2.85%,而南通、扬州、徐州、盐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最能反映产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收窄,必须防滑止跌。特别是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应亟待加强。

表4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一级评价指标赋权情况

(四)江苏地区主要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测度与分析

根据商值法测度,求得2014—2020年江苏地区主要城市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各指标的综合得分,该得分越大,说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程度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1.南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水平情况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综合得分,得出南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水平、增长速度和增长幅度的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2014—2020年南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指数发展情况

从表5分析可以看出,南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综合指数从2014年的0.290增长到2020年0.686,表明南通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基础比较扎实,发展水平总体较高。2020年南通GDP超万亿元,具备了明显的规模优势。但7年间,南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指数增长速度呈波浪曲线:2014年至2017年呈下降趋势,后经2018年上升到2019年下降,变为负增长,再到2020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一现象说明,南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够稳定,起伏较大,易受外部因素干扰,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明显。作为技术吸收的高新技术企业数,2020年比2019年增加了473家。2019年南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指数发展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明显回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比上年减少254家。除此之外,还受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境外投资新批项目数等外向型经济影响较大。

2.南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趋势分析

测度南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趋势,必须对所构成的4个一级指标值进行全面的测算和分析。根据熵值法测度,2014-2020年南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指标值如图2所示。

图2 2014-2020年南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指标值

从图2分析来看,南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成要素中,应对抵抗力增长缓慢,从2014年的0.099到2020年的0.111,增幅不大且呈波动性。究其原因,虽然南通GDP总量在逐年增加,但增长率在逐年下降。适应恢复力除2019年有下降外,整体呈递增状态,但增长趋缓。自主控制力增速最快、增幅最大,从2014年的0.022到2020年的0.233,增长近10倍,主要得益于当时的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的持续增长。领先竞争力总体呈上升态势,但波动较大,不很稳定。就总体印象而言,南通经济规模和效益发展比较平稳,科技创新正在发力。但投资环境和金融服务权重较低,市场主体、人力资本和产业贡献度近年来有收窄现象,指标值开始下降,需积极正视。

3.江苏地区主要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水平比较

除南通外,南京、苏州、无锡、扬州、徐州、盐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水平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江苏地区主要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水平情况

从图3-a来看,2014-2020年南京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应对抵抗力保持增长,但增幅不高;适应恢复力递增较快,但波动较大;自主控制力增速最快、增幅最大;领先竞争力呈U型曲线。因此,南京必须加大应对抵抗力和领先竞争力的打造。苏州显示出较强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见图3-b。除领先竞争力在增长过程中呈波浪曲线外,其余都保持较快增长,虽自主控制力增幅较低,但适应恢复力增长表现强劲。因此,苏州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吸收和优化投资环境的力度。如图3-c所示,无锡适应恢复力增幅最大,但起伏也最大;领先竞争力呈倒U型曲线,不够稳定;适应抵抗力增幅最小,自主控制力增长表现较为突出。

2014-2020年扬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总体上增长的数值没有超过0.200以上,见图3-d,表明扬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幅不大,但比较一致,低于苏南的苏州、无锡和南京。应对抵抗力虽表现比较平稳,但增长较低;领先竞争力呈波浪曲线,不够稳定;适应恢复力和自主控制力表现耦合较一致。从图3-e来看,2014—2020年徐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除自主控制力保持较高增长外,其余的应对抵抗力、适应恢复力和领先竞争力都表现为较大的波动性。2020年徐州的应对抵抗力、适应恢复力的指标值在0.100或以下。盐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四力”的指标值,2020年处在0.100-0.180区间,见图3-f,特别是应对抵抗力和适应恢复力出现负增长,且落差较大,只有自主控制力从中表现较好。因此,盐城迫切需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和活力。

综上分析,南京、南通的自主控制力表现最为强劲,苏州、无锡和扬州的适应恢复力表现最为突出,徐州和盐城的领先竞争力表现较为显著。

4.江苏地区主要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综合得分比较

根据评价指标的熵值法测度,得出2014—2020年南通与南京、苏州、无锡、扬州、徐州和盐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综合得分,如图4所示:

图4 江苏地区主要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综合得分比较

由图4分析可知,2014-2020年南通与江苏6个相关城市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整体上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南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水平处在中间位次,高于扬州、徐州和盐城,低于苏州、无锡和南京。苏州从2014年的0.208增长到2020年的0.837,上升了3倍多,在7个城市中增速最快、幅度最大,显示出最强韧性。其次为无锡,除了2017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都保持较快增长。南京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指标值2020年比2014年增长了2倍多。接下来,依次为扬州、徐州和盐城。扬州虽增幅不大,但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徐州和盐城的增速和增幅呈较大波动性。总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面部署、统筹推进,有重点的突破,才能应对内外环境对产业链供应链带来的冲击。

六、结论与对策

(一)主要结论

第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关联性、协调性、渐进性和集约性的特征。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动态性原则,建构了测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必须全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应对抵抗力、适应恢复力、自主控制力和领先竞争力,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强链、固链和补链。

第二,在实证测度中,江苏地区主要城市产业链供应链的适应恢复力和应对抵抗力高于自主控制力和领先竞争力。究其主要原因,适应恢复力和应对抵抗力的市场主体权重最高,人均GDP具有较强优势。在自主控制力中,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外贸依存度权重较低。在领先竞争力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万元GDP能耗权重偏低。特别最能反映产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收窄,必须防滑止跌。

第三,在江苏地区主要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比较中,南京、南通的自主控制力表现最为强劲,苏州、无锡和扬州的适应恢复力表现最为突出,徐州和盐城的领先竞争力表现较为显著。测度表明,江苏地区主要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易受外部因素干扰,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明显。需要注意的是,南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指数增长速度呈波浪曲线,虽略高于扬州、徐州和盐城,但低于苏州、无锡和南京,且差距较大,韧性表现并不稳定。

(二)主要建议及对南通的启示

1.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中的“压石舱”作用。

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对产业链供应链遭遇冲击的抵抗力,其重要指标就是经济规模和效益的实力。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四个维度测度中,南通应对抵抗力偏弱。因此,培育规模足够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对于南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至关重要。一是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以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潜力。应着力创新招商引资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形成既有“外来项目”保证,又有“自产项目”支撑的良好局面。二是保持经济政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引导企业投融资决策的稳定性。宏观稳定成为稀缺的资源(刘鹤,202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效率具有负向影响(顾海峰和朱慧萍,2021)。南通必须准确把握中央政策取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挖掘蕴藏的空间和机遇,推进企业投融资的稳定性,助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三是对接国家产业政策,策应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南通要策应江苏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努力获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的优先权、产业结构调整的参与权、溢出项目的主动权,打造一批船舶海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南通智造”品牌。四是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双重作用,打造长久健康稳定的产业基本面。要提高政策有效性和服务精准性。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南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转移、升级等。

2.在空间上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比较优势互补耦合,充分发挥长三角协同发展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中的“护城河”作用。

据熵值法测度,近年来,南通的投资环境、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产出指标赋权较低。南通要合理利用区域空间,拓展要素市场,通过比较优势互补耦合,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一是实行区域内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发展合力。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苏南是长三角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南通要借助这一优势,推进区域产业政策协同、布局协同、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并通过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和“合作”,获取产业协同新的生产力。二是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长三角城市群的技术转移已处于多中心集散阶段,未来发展应进一步推进多中心发展模式(马双和邹琳,2021)。南通要培育与上海、苏南的同城效应,将生产要素由低生产率领域配置到高生产率领域。三是实现跨区域协同共建,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南通要充分放大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效应,推动南通、苏州、无锡三市区域协同发展,承担“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新使命。目前,园区共有外资项目63个,总投资42亿美元。要发挥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作用,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发挥南通江海优势,共塑新的产业“共生性”。联合打造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升级协同。实现跨区域共建共享,推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突出价值链在各环节中的增值能力。

3.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加速器”作用。

从南通与江苏相关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比较,南通虽高于扬州、徐州和盐城,但与苏州、无锡和南京差距较大。南通在产业链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领先竞争力评价指标不高,表明境外投资新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科技创新产出都存在一定的短板。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成为多重约束下求最优解的过程(刘鹤,2021)。美国对华打压政策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各国充分认识到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风险(徐秀军,2021)。一是以底线思维对冲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南通要加大研发投入强度,支持具有进口替代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向技术上领先、技术规则制定上拥有话语权的目标迈进。二是要加强合资合作,增强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2020年南通实际利用外资27.12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08个,主要商品进出口总额379.43亿美元。南通应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外资嵌入、外贸嵌入和产业嵌入等多种形式,加以消化吸收、再创造,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以技术、平台、架构为驱动,加快数字化赋能制造业转型。南通制造业占GDP比重超过40%,但制造业整体增加值率偏低、水平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南通要以传统制造模式向数字化制造模式转型为核心,以技术、平台、架构等为动力驱动,大力发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成青青,2022)。

4.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强化优势产业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区域协调发展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粘合剂”作用。

在南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绩效评价中,由于优势产业主导地位不明显,应对抵抗力增长缓慢,适应恢复力表现不强。拥有一批优势长板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苗圩,2020)。因此,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一是实施产业“强基”工程,补齐产业基础短板。要重点解决产业基础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设备等来源问题。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二是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断释放增长动能。面对当前疫情冲击,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推动企业“上云、上规、上市”,更好地为经济增长不确定性注入稳定预期。三是根据相对比较优势,合理确定南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南通要以入选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为引领,培育地标性领军企业。聚焦南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打造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江苏新出海口、南通发展新引擎。四是确立未来前瞻思维,在细分市场中建立自己优势。未来,行业将越来越垂直,“差异化共存”将成为主流。对此,南通要引导企业从横向发展朝纵向发展转变,激励企业在细分市场中,拓展产业挖掘度,深耕产品精细度。

猜你喜欢

南通韧性产业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