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韧性、转化势能,赋能国际贸易中心高质量发展
——2021—2022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暨SCISS指数
2022-12-30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
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产业是贸易的基础,中国产业发展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同时,贸易是产业的国际化,贸易又连接着产业和市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任鸿斌,强调产业和贸易协调发展 更好发挥贸易对产业的提升带动作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www.scio.gov.cn,2019-12-09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产业的开放度越高,其竞争力越强。在技术驱动和国家干预下,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全球产业治理体系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发挥产业升级对贸易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同时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好实现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升级,意义重大。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在持续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中,贸易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提高,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上海口岸贸易额达10.1万亿元,全球占比提升至3.6%左右,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元,服务进出口额达2294.1亿美元,占全国比重提升至30%,规模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重大国际事件,加剧了经济的逆全球化趋势,全球产业链重构给我国的产业链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上海率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产业集群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社科院课题组从2016年开始,通过构建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以年度指数报告的形式进行持续跟踪分析。
一、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数构建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竞争力概念被提出并逐渐深入政府和学术领域,最早更多应用于宏观国际经济领域,运用于对世界经济增长形势研判与大国之间竞争态势的评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国企业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主要组织者,相关研究也更多向中观产业领域和微观企业领域覆盖。
作为研究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1980年到1990年间相继出版了《竞争战略:分析产业和竞争者的技术》《竞争优势:创造和维持优良绩效》《全球产业中的竞争》和《国家竞争优势》四本著作,形成了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三种竞争力主体的国际竞争力理论体系,他的代表观点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质上是国家为国内产业中的企业创造良好营商环境的能力。而国内外学者从效率、盈利、份额和创新等多个维度来衡量和定义产业国际竞争力。其一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生产效率的体现,归根结底是相互比较的生产力(金碚,1996;周星和付英,2000;张其仔,2003;朱小娟,2004;Delgado et al., 2012);其二,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盈利能力的体现,是主体持续地生产出比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Fagerberg, 1988,1996;Cockburn et al., 1999;郭京福,2004;杨洪焦等,2007;孟亮和吴旻,2010;胡大龙,2015);其三,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全球市场份额的体现,实质上是争夺国际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厉无畏和王秀治,2001;魏后凯和吴利学,2002;刘林青和谭力文,2006);其四,国际竞争力是创新能力的体现,技术创新是获得和保持国际竞争力的源泉(周星和付英,2000;倪鹏飞,2001;张金昌,2001;芮明杰,2006;黄浩森和杨会改,2018)。
总结上述各种定义表明,尽管学术界对国际竞争力界定与测度,但本质上都是对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为基本点,将国际竞争力的实质定义为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能力,是产业发展背后的生产能效提升力、技术创新潜力、产业政策引导力、全球资源配置力及价值链治理能力等一系列作用力的合力。
(二)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由贸易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创新竞争力与区域竞争力五大维度构成。
一是贸易竞争力。贸易竞争力重点评估上海重点产业在贸易侧的竞争优势,即通过其显示性比较优势、国际市场占有率等细分指标重点评估上海重点产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以及在国际市场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重点反映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背后的产业基础能力,即从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利润率以及本地市场规模等细分指标,重点反映上海相对于国内外其他地区而言,其重点产业是否具备生产率等基础性比较优势。
三是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是对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分解细化,分别从微观主体质量和创新驱动能力两方面考察构成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的主体要素与技术要素。
四是创新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则从“创新链”视角考察上海重点产业生产率比较优势与贸易竞争优势的技术来源情况,基于创新链全流程视角,从创新活动的投入端、产出端,以及成果转化端全面考察上海重点产业的创新驱动水平。
五是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重点考察上海重点产业发展面临的营商环境质量如何,这里涉及政策环境、产业发展氛围与支撑要素、产业发展规模效应等。
表1 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测算方法及指标含义
(三)总指数的拟合与计算
1.指标归一化处理:将各细分产业构成二级指标(主要包括贸易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区域竞争力指标)的底层基础三级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处理公式如下:
经过归一化处理后的各三级指标时间序列数据内部可以进行纵向比较,以更加可观准确考察上海重点产业竞争力不同产业的不同竞争力维度的时间变化趋势和主要特征。
2.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合成:一是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产业最底层三级数据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确定各底层指标的权重,用客观赋权法赋权后,计算得到基于上述权重和数据指标的各产业二级指标数据;二是对各重点产业的二级指标数值分别进行专家打分法和熵值法处理,采用主观赋权与可观赋权相结合的方式赋权,然后根据权重加总计算得到各重点产业竞争力总指标得分。
3.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总指数的拟合步骤:
Step1:为确保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总指数与各细分重点产业各级指数的一致性,在拟合总指数的过程中,本研究从各重点产业竞争力指标的二级指标着手,对各重点产业的二级指标分别进行熵值法赋权,然后将各重点产业二级指标基于熵值法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总指数的五大二级指标得分,且赋权工作按照不同年份分别进行,以充分体现在不同年份各产业在不同竞争力维度的重要程度和贡献水平。
Step2:将计算所得的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总指数二级指标,结合各重点产业的二级指标权重,加权计算所得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一级指标。
Step3:将计算所得的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总指数一级指标,结合各重点产业的一级指标权重,加权计算所得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总指数。
4.总指数内部交叉分析
一是运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法和线性回归方式考察二级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重点考察区域竞争力作为环境因素内容,对各重点产业其他竞争力维度的影响如何。
二是考察其他四大二级指标对贸易竞争力二级指标的影响方向和显著性水平,从中分析出当前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当中,提升贸易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力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三是考察不同细分行业的竞争力各级指标对总指数的影响方向并分析其中间影响机制。
(四)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选择
选取上海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重点产品和相关产业。(1)选取上海具有上海进出口额占比排名前5或产业进出口比重占全国10%以上的产业,比如电子计算机与通信产业、汽车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纺织产业;(2)产业产值比重占全国5%,比如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等;(3)3+6上海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产业;(4)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
由此,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与电子信息制造、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与新材料入选2022上海重点产业。
二、2022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一)综合竞争力保持稳定,“开放+创新”塑造新优势
2021年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比2020年略有增长,达到129.81,实现韧性增长。一方面说明了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上海承担的战略任务是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构建新型开放体系中,上海港口的贸易流向主要是欧盟、东盟、美国和日本,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外部影响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上海重点产业在受到外部冲击时,通过加快自身产业升级和夯实产业安全战略,保持定力,韧性明显加强。
图1 2020—2021 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的年度变动
根据产业国际竞争力二级指数水平的变动,贸易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两项指标上保持显著增长态势,贸易竞争力由2020年的129.7上升至2021年的138.3,上升了8.6分,增幅十分显著;创新竞争力一直是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较为薄弱的环节,由图2可见,其尽管分值在五个二级指标当中始终最低,但是其近五年来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是五个二级指标中唯一一个五年来始终保持增长的指标。
图2 2020—2021 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二级指标变动情况
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指标得分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是在2020年及之前保持显著增长态势,而在2021年呈下降趋势。究其深层次原因,产业竞争力下降主要是由于整体产业利润水平下降所导致,受制于当前全球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的高企不下,产业整体利润水平下降压低其整体产业竞争力表现;企业竞争力指标得分下降则主要是由于疫情影响,国内外企业来沪投资规模和数量的减缓所致,同时上海重点产业领域中的链主企业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引导鼓励企业投资,助力链主企业成长,是提振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二)产业集中度提升明显,三大硬核产业进步明显
2021年,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三大硬核产业成为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对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贡献度合计超过75%;且与“十三五”时期相比,上述三大硬核产业对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贡献度明显提升,反映出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领域的产业集中度呈现快速上升态势,上海产业领域中具备显著比较优势的产业系统雏形逐渐显现。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综合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力量,新能源产业的上下游链条长、技术多样性丰富、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优势不断凸显,为上海引领长三角产业集群的抗风险能力发挥巨大作用。该行业及其上下游配套行业将继续担当产业链质量和出口规模的主阵地位置,成为上海提升国际化产业链质量与韧性建设的基石。
1.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是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动力源
图3 2021 年上海各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贡献度
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贡献度较2017年增长8.34,生物医药紧随其后,贡献度在2017—2021年间增长2.15,智能制造产业则为1.83。上述三大产业构成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动力源。此外,船舶工业在2017—2021年的贡献度也呈正向变动态势,其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又一硬核支撑点。
2.电子信息产业对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贡献度微幅下降,但近期开始抬头上行
电子信息产业在2017—2021年间对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贡献度有微幅下降,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承压因素最多,外部环境负面因素扰动使得行业在竞争力提升和产业提质增效方面面临诸多挑战。诸多挑战愈加凸显上海电子信息产业通过强化自主创新来实现产业独立自主发展和塑造国际竞争硬核优势的必要性。从分项指标来看,上海电子信息产业过去五年的创新竞争力指数并未有显著性提升,这可能是造成其贡献度微幅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就其贡献度占比而言,电子信息产业仍然是构成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新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2020—2021年间,电子信息产业的贡献度提升0.8,开始抬头上行。电子信息在多方承压因素背景下,有望开启向上发展阶段。
图4 2017—2021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贡献度指标分行业变化情况
3.精细化工产业贡献度继续走低,竞争力优势重塑期待破局
上海的精细化工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发展态势,其倒U型状态的拐点年份在2018年。2021年,精细化工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得分为86.32,较2018年的最高值98.95减少了12.62,从近三年的变化趋势来看,其竞争力下行的态势并未有所好转,向上增长的拐点并未出现,未来上海精细化工的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仍需进一步挖掘塑造。
(三)近五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韧性增强,强化动能成为未来关键
1.综合竞争力实现韧性发展
2017年以来,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分分别为122.10、125.37、126.77、129.35和129.81,呈现快速拉升、增速放缓、保持稳定的三阶段变化。
2017—2018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属于快速提升阶段,从2017年的122.10提高到125.37。2018年开始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2018—2019年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遭受较大冲击,年度增速较2018年前有所放缓,关键中间品进口成本提高,可得性与合作预期不确定性扩大,但是仍然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外部环境的变化倒逼上海重点产业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增强自身内部发展动力,在新冠疫情暴发背景下逆势突围,2020年后,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一路上升至129.35,展现了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对经济的“稳定器”效应,2021年持续增长到129.81。
图5 2017—2021 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总指数及二级指标变动
2.贸易竞争力高位运行优势明显
贸易竞争力是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从表2来看,2017—2021年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呈稳步持续上升态势,由2017年的127.433上升至2021年的138.341,增幅最为显著。
表2 2017—2021年上海贸易竞争力指标分行业贡献度
从2017—2021年的整体演进趋势来看,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和船工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演进趋势均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态势,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则呈较为显著的持续上升并保持在高位波动的演进态势。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在2017—2019年间由27.455上升至36.742后,在随后的三年,其贸易竞争力均保持在36以上的水平波动演进。化工在2017—2019年由15.311上升至17.975之后,其贸易竞争力也在随后始终保持在17以上的水平波动演进。
3.创新竞争力呈现快速追赶态势
创新竞争力指标是对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中“技术链”的测度,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研发创新能力的体现。
创新竞争力常年来一直是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较为薄弱的环节,但是由图2可见,其尽管分值在五个二级指标当中始终最低,但是其近五年来保持强劲增长态势,由2017年的102.084上升至2021年的118.934,是五个二级指标中唯一一个五年来始终保持增长的指标,表明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以及发展创新型经济等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从分行业贡献度变动情况来看,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船工产业的产业竞争力贡献度在2017—2021年间呈显著先下降、后上升态势,且其U型变动趋势的拐点年份大致都在2019年左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企业竞争力指标得分贡献度呈现显著的稳步上升态势,其在2017年的指标得分为33.187,2021年上升至46.082。电子信息和精细化工产业的企业竞争力呈平稳演进态势,电子信息的创新竞争力贡献度基本保持在23~26之间波动,精细化工的创新竞争力贡献度总体偏低,大致维持在11~15之间波动,其在2021年的创新竞争力贡献度已经跌破2017年水平。
表3 2017—2021年上海创新竞争力指标分行业贡献度
4.产业竞争力短期下行压力依旧
产业竞争力用来刻画上海重点产业的实现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利润率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等。从2017—2021年上海重点产业竞争力指标得分变动趋势来看,2017—2020年上海产业竞争力呈现持续上升态势,由2017年的124.724上升至2020年的135.660,但是在2021年,产业竞争力得分较2020年有所下降,为131.860,大致下降至2018年前后水平。
就上海产业竞争力的分行业贡献度变动情况来看,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的产业竞争力贡献度在2017—2021年间呈显著上升态势,智能制造产业2017年产业竞争力指数贡献为25.779,2021年则一路上升至30.437;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指数得分则由2017年的4.371一路上升至2021年的6.665。电子信息产业和船工产业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演变态势。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得分在2017—2019年间由31.981下降至26.699,后回升至28.028;船工产业则在2017—2019年间由2.251一路下降至1.225,后回升至2021年的2.754。
综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的产业竞争力指数变化成正和负两个方向的分化态势。但是从绝对水平看,新能源产业对竞争力的贡献度在六大产业当中始终保持最高。
表4 2017—2021年上海产业竞争力指标分行业贡献度
5.企业竞争力在波动中上升
企业竞争力反映上海重点产业在企业招引和集聚、产业资本配置与流量控制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独立自主性水平等,是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微观基础。
从2017—2021上海重点产业企业竞争力指标得分变动趋势来看,2017—2020年上海重点产业的企业竞争力指标得分呈现快速上升态势,由2017年的121.636上升至2020年的134.806,从数值绝对值也可看出上海重点产业在企业竞争力领域具有极大优势。2021年企业竞争力指数得分虽下降至127.085,但仍然高于2019年指数水平。由此,可预测其指数变动是呈现波动式上升的演进趋势,短期内的下降并不会形成长期路径依赖和下行态势。
就上海企业竞争力的分行业贡献度变动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船工产业的产业竞争力贡献度在2017—2021年间呈显著先下降、后上升态势,且其U型变动趋势的拐点年份大致都在2019年左右。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企业竞争力指标得分呈现显著的稳步上升态势,其在2017年的指标得分为24.481,2020年上升至42.452,尽管2021年较2020年稍有下降,但其2021年企业竞争力指标得分仍然保持在与2019年相近的水平。
精细化工产业的企业竞争力呈逐年下降态势,从2017年的21.608一路下降至2021年的10.949,且2020—2021年间是精细化工产业企业竞争力大幅度滑坡年份,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上海产业政策导向的调整,其在吸引外资方面开始走弱,精细化工的产业资本来沪发展态势趋缓,造成精细化工产业的企业竞争力水平下降。
表5 2017—2021年上海企业竞争力指标分行业贡献度
6.区域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区域竞争力主要反映产业所在地的相关产业配套完善程度,比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等,以及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政策环境对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支撑作用。
从2017—2021上海重点产业区域竞争力指标得分变动趋势来看,2017—2021年上海重点产业的区域竞争力指标得分始终保持在130分以上的高水平,尽管2019年后区域竞争力得分呈现微幅下降,但是其绝对值仍然保持在130分以上。生物医药产业的区域竞争力指标得分贡献度呈现显著的稳步上升态势,其在2017年的指标得分为6.294,2021年上升至7.826。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演进态势。
表6 2017—2021年上海区域竞争力指标分行业贡献度
图6 2020—2021 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二级指标变动情况
从国内趋势看,环境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国际市场通胀趋势加剧,滞胀风险加大,上海作为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长三角龙头,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
2021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中国经济仍将面临“三重压力”的挑战。“三重压力”本质上是“三期叠加”压力的进一步延续。在疫情出现之前,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上海产业发展将面临更为紧致的内部资源约束,产业能级与竞争力提升面临更多挑战;另一方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也是破解“三重压力”的重要抓手,即上海可以以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塑造产业竞争新比较优势,进而开拓国际市场新空间来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
三、2022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内外部环境
(一)出口波动有限、中国经济韧性明显提高
2020—2022年是中国面临疫情挑战的三年,相比于2020年中国出口在全球市场的突出表现,2022年中国企业出口面临的外部环境则有了巨大变化。疫情在多个地区的间歇暴发导致的停工停产、全球生产和消费不确定性增强,但中国经济“韧性”增强,围绕着改善中国经济内部供需结构,新增大型投资和鼓励新兴产业配套投入与经济刺激举措落地收到成效,有效地弥补和平衡了外部风险。
与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中国因最早走出疫情而获得的较强国际市场占有率相比,2021年以来,海外对中国防疫物资和一般制成品需求相对下降,海外大部分国家宽松导向的防疫模式,跨境物流体系基本恢复正常,中国的出口优势逐步下降。而2022年上半年,海外市场面临通胀压力,本土进口需求趋于萎缩,由通胀压力向宏观经济其他维度传导而来的预期下降,导致欧美本土大型企业的预期下降,新增投资意愿下降。在这个形势下,中国出口增幅比2020年在全球的领先优势相比,有所下降。
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出口规模在全球新兴经济体中仍处于领先地位,上半年中国出口与其他出口大国相比保持优势。截至2022年1—3月,中国相对欧盟和日韩的出口额有进一步提升的势头。2022年5月末以来,国内疫情基本稳定、长三角阶段推进复工复产,对国际市场的出口重新恢复活力,增长逐步和去年同期接近,体现了长三角出口的较强韧性。2022年5月出口总额同比超预期,达到16.9%的增长率,6月制造业PMI中的出口新订单指数反弹为2021年5月以来新高,而整体新订单指数尚未超过2022年2月创下的高点;6月中旬,八大枢纽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创下2022年3月以来新高。
(二)东盟地位上升、亚太经贸加快重塑格局
全球产业链空间的“区域化”转型在不断深化中,跨国公司在中国以外布局离岸加工的趋势在亚太经贸和投资新格局中已经体现。2020年以来,亚太地区经贸格局变化加快,来自东盟、印度、中国台湾为代表的经济体对欧美大国的出口增幅明显提高,后者的贸易规模自2021年以来呈现和中国大陆出口之间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反映出东亚新兴经济体与欧美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纽带趋于紧密。
目前,这一替代效应主要体现在低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上,在纺织产品领域表现得更加突出,而在技术密集度较大机电产品领域,这一替代效应相对有限。这说明我国在高技术行业上的国际竞争优势比东盟国家更强,东盟国家与中国的竞争还停留在劳动力成本为主要竞争因素的产品大类。除了贸易格局的转型,国际投资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转向也将对下一阶段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位置带来影响。主要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海外国际化生产策略空间转型进一步显现。在多个行业领域,外资新增投资目的地的选择意愿从“首选中国”开始转向,以东盟国家为目的的新增项目规模日趋扩大。近三年来,纺织、家具制造、小型设备加工等投资项目向越南为代表的东盟国家为目的地的流量呈现较大增长。长三角地区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外向型出口集群企业加快了将加工基地转移至越南、菲律宾等地的进度,这个转移对贸易格局带来的影响体现为:中国企业价值链的东亚区域进一步拓展,以东盟为出口原产地的产品包含了中国在当地合资企业的出口,贸易流量上由此发生空间位移,从中国转移到东盟经济体,空间维度的出口规模与企业维度的出口收益之间产生偏差。
与此同时,东盟十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市场在中国“经贸圈”的地位逐步提升。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东亚地区布局生产基地的跨国公司已经考虑在越南、墨西哥和印度等地建立新的制造中心,在保持效率和成本优势的同时,降低全球供应链过度依赖中国所造成的风险。
2021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额达8782亿美元,同比增长28.1%。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4836.9亿美元,同比增长26.1%;自东盟进口3945.1亿美元,同比增长30.8%。东盟连续第二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越南、马来西亚、泰国为中国在东盟的前三大贸易伙伴1数据来源: 中国商务部驻东盟使团商务处,“2021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简况”,中国商务部官网http://asean.mofcom.gov.cn/article/jmxw/202201/20220103239743.shtml,2022年1月26日。。在对外投资格局中,中国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的相对占比也在提高。相比美国与欧洲市场,中国企业在投资区位布局中,把东亚新兴经济体作为重要的目的地,在对外投资规模增速上,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下基础设施项目的生效和政府间大型合作项目的落地,越南、菲律宾等地的工业园区逐步与中国企业形成等处于领先地位,当地投资项目以承接中国对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特点。从规模增速看,东盟国家近三年来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增长最快的区域。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一方面,当地制造业人力成本相对低廉,对降低成本为导向的项目具有吸引力,是中国企业为降低人力成本而向境外转移工厂的首选目的地;另一方面, 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经贸联通框架下与东亚国家的双边区域经贸纽带日趋提升,“投资联通”效应正在显现,双边政府对东盟十国的直接投资日趋提高。
(三)上海引领长三角应对冲击,提升韧性建设
上海作为长三角制造业外向型产业链的枢纽,经历了三年疫情反复冲击,面对海外市场调整、供应链和配套产业优化布局、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支持,逐步形成了抗风险能力。在2021年期间,总体贸易形势稳定。在2021下半年至2022第二季度,上海在中国出口中所占贡献份额保持稳定。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日前发布数据,2022年前7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外贸克服诸多不利影响,实现较快增长。其中,7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18%,这一增速高于经济学家普遍预期,外贸总体情况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为中国经济继续稳健发展提供支撑。
图7 2009—2021年地区FDI(单位:亿美元)
当前,随着中国抗疫形势的明朗化,市场景气正在逐步恢复,但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全球疫情控制尚有诸多变数,中小企业恢复速度较慢,前期海外客户流失都问题还需要尽快形成对策。而长三角地区制造部门是三年的国际市场上游产品价格波动,成为中长期发展的制约因素。以铜等大宗产品为代表,大部分重要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高企(图9),上游供应链关键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对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企业而言,构成极高的成本压力,中小企业退出市场的比例在过去一年有所提高,长三角整体市场的疲弱则进一步冲击企业维持与扩大产能的信心。
图8 2019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一季度国际铜价
图9 2021年上海与RCEP成员在重点产业领域贸易占比情况
四、总结、展望与建议
课题组对过去5年上海六大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持续跟踪研究,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整体稳中有升,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在经历了2018年中美贸易纠纷和2020年的疫情大暴发冲击后,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展现出极强的韧性,在迅速调整后企稳回升,为上海经济平稳健康增长奠定产业基础。从指数分析结果来看: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突出优势在于“开放”和“创新”,贸易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呈显著逐年上升态势;企业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大致保持波动上升态势,2021年的短暂回落不会形成下行路径依赖;区域竞争力指标得分处于较高水平,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产业政策与优惠税收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发展土壤和环境。
然而,在后疫情时代,在全球产业竞争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面临重大变革的新背景下,上海如何持续发挥新开放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不仅需要补齐短板,更需要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新增长点,形成协同发展新优势。
(一)进一步维护供应链安全,完善重点产业规则体系建设
上海要更加重视供应链弹性及安全,将维护供应链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处理好效率成本与安全、政府与企业、自给自足与可行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是尽快启动新一轮新基建投资计划,持续推动半导体、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等产业相关核心技术、关键环节的自主研发和生产。二是通过加大出口信贷、基金投资等方式为上海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政府审批上的便利,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三是“以开放促改革”,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对标高标准电子商务规则,为区域内跨境电子商务等外贸新业态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和制度保障;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加快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设统一大市场;提升国内监管能力水平,对内优化事前、事中、事后审查监督管理流程,对外重视运用国际规则维护本土权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产业政策,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劳工的保护,坚持依法治理,提倡环境保护等,打造内外统一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二)立足区域化协定,优化上海产业国际竞争的空间布局
当前,上海与RCEP成员货物贸易总额已经超过2100亿美元,占上海对外货物贸易总额的35%,东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上海主要贸易伙伴。同时,上海在重点产业领域与RCEP的合作更加紧密。应进一步发挥上海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链接作用。上海的优势产业应抓住RCEP生效实施的机遇,进一步开拓RCEP成员国市场,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同时也要把“引进来”做精,积极开展在RCEP区域的跨国产业链合作,利用好RCEP的机遇,加深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动企业开展研发和技术交流,促进区域产业链深度融合,防范贸易摩擦冲击,全方位强化上海产业竞争力。
上海各级政府要以高质量实施RCEP为契机,主动积极发挥区位优势,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政府应深入开展相关培训,做好高水平配套服务,帮助企业抓住机遇以实现更好发展,措施包括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以提供协定相关的贸易投资咨询服务,充分发挥驻外经商机构和各类贸易展会的促进作用等。
表8 2021年上海与RCEP成员贸易概况
(三)把握新消费趋势,以需求侧拉动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
当前,跨周期外向型经济背景下,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需要处理好短周期稳贸易增长与跨周期提升贸易能级之间的关系。短期的稳贸易增长是实现长周期贸易能级提升的基石。把握好长周期贸易发展趋势则容易做好短期稳贸易稳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因此,促进国际贸易中心转型升级,需要从消费政策、消费环境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角度进行跨周期调节,提前布局并以国内大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内需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以顺应国内外消费发展趋势,构建数字服务平台和集聚高端服务要素为主线,将高端、多元、时尚和国际化作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提升的主攻方向,充分利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服务贸易创新,瞄准最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通过大胆改、大胆试,实现更高开放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外向型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