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哲学解析及应对进路

2022-12-30韩振秋

创新 2022年5期
关键词:老龄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 韩振秋

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1],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可从多维度加以思考,笔者以哲学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般规律和相关矛盾,用联系、发展、系统等哲学思维分析其客观性和普遍性,剖析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揭示其本质,以期为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坚持唯物辩证地看待人口老龄化现象,探讨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举措提供参考。

一、老年人、老龄化社会的评判标准

为了明确人口老龄化的本质,需要充分认识老年人和老龄化社会的含义。世界上关于老年人的界定标准是动态的,也是多样的。塞尔比和谢克特认为,衰老是一个持续的、普遍的人类发展过程。选择一个特定的年龄来给“老年人”下定义,纯粹是一种武断的做法[2]。从历史来看,50岁、60岁、65岁都曾作为老年人的界定标准。按照保罗·帕伊亚的说法,自1954年以来,老年人通常指年满65岁或超过65岁的人,因为65岁被认为是退休的“标准”年龄,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统计的年龄界限是60岁[3]。由此可见,老年人是个相对的概念,老年人的界定标准是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

1940年,美国人口学家R.波尔最早提出“人口老龄化”概念[4]。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或人口平均年龄不断提高的过程[5]。老龄化既表示一个过程,也表示这个过程的结果[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有很多,可以通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比、抚养比、老少比等判断。国际上通常把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以上作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老龄化的社会可进一步细分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7%)、老龄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4%)、超老龄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6]。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哲学解析

人口老龄化是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出现的一种动态社会现象。从哲学视角来看,人口老龄化问题把人类社会发展、运动和变迁联系起来,把社会人口结构从量变到质变联系起来,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联系起来,把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等理论与养老方式实践创新、孝爱文化、道德准则建设、可持续发展及健康中国战略等联系在一起。总的来看,研究人口老龄化要以世界基本的、普遍的人类社会发展变化作为研究对象,从哲学层面理解人口老龄化并积极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方式。一方面,哲学能帮助人们厘清思路并做出科学决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另一方面,哲学有助于人们理解公共政策与老年个体生活之间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哲学论证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引导人们思考如何面对人口老龄化,如何实现美好生活。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蕴含丰富哲学意义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家庭伦理的影响是多维度的,涉及家庭孝老敬老与责任的问题、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代沟问题、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冲突问题、医疗资源在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分配问题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并合理应对人口老龄化,引发社会各界的探讨。例如,老龄化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老年人是社会财富还是社会包袱,经济社会发展资金如何合理分配以满足老年人群体社会保障需要,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与社会供给不足、不充分的矛盾怎样化解,如何尊重老年人的主体地位和目的性,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怎样融合、协同发展,怎样实现老年人经验智慧、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新时代应倡导怎样的孝爱观、生死伦理观,怎样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等等。从哲学视角探讨这些问题,并就应对人口老龄化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思考,有利于提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利于经济社会的长远稳定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7]老龄化社会的活动,总要受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客观规律制约。人口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力,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8]。要把人口问题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人口结构变化,更加科学地认识老龄化现象和老龄化问题。由此可见,人口是生产力的有机构成,老龄化问题是人口数量、结构的变化引起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不协调的结果,由此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戴维·波普诺指出:“一个社会的人口数量和人口构成的变迁会产生巨大的影响。”[9]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供给和正常生产活动、经济发展进程,影响社会和家庭的消费能力、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向,从根本上来看,人口老龄化会最终会影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协调。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这样的社会存在决定着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必须具有科学认识、战略规划、制度设计等方面的社会意识。这样的社会意识反作用于中国的基本国情。老龄化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中国老龄化过程及前景的科学认识之上,现代社会中出现的留守老人问题、独居老人问题、城乡老年人养老服务供需不协调问题等,都是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不协调的映射[10]。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应对老龄化的战略制定和现实选择。

(三)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作用中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规律与演进方向;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也在推动人口老龄化。如果两者之间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以及发展结构等方面不匹配,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明确的是,老年群体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增加与供给不充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主要矛盾,其他如代际关系矛盾、老年人数量增多与社保压力增大等矛盾是次要矛盾。经济社会发展是主动的,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人口老龄化是被动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11]。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12]。在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次要矛盾有不少,如医疗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方面的老年人与年轻人挤占问题,由此导致代际之间的矛盾加剧等。需要指出的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高度契合,老龄化社会矛盾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无法避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在于,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分清主次矛盾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并积极化解。

(四)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质量互变、运动变化发展中的问题

从生命个体的发展历程来看,所有个体都会经历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是一个充满着量变与质变的复杂过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一定程度,人口结构的金字塔就会发生形变,从年轻型社会变为成年型社会,并最终转变为老龄型社会。从问题的转变或升级来看,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老年人个体的问题通常来说是相对简单的、易于处理的问题,然而随着面临同样问题的个体数量的增多,就会使这种问题变为社会重大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和认识人口老龄化问题时要用运动的观点看待问题,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处理问题,在量变与质变中把握时机,促成飞跃。

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哲学进路

(一)在全社会倡导孝老敬老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老龄观和科学的人才观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基石,没有思想的变革就没有其他变革[13]。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包括价值观问题,老龄化社会要倡导怎样的价值观,如何发挥我国传统孝爱文化的作用,这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要在全社会倡导孝老敬老的价值观,促进孝爱文化的传承,通过各地方举办评选“孝顺之星”“孝顺榜样”等活动,促进尊老、敬老、孝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从而实现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能包容老龄化问题,又能积极化解老龄化社会的各种矛盾,从而使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方式实现从被动到主动,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意识和主动性。

老龄化社会矛盾或问题化解需要积极的老龄观。积极的老龄观是老龄化政策制定的基础,也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根本性出路。一是积极看待老龄化社会和老年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要求全社会以积极的姿态和行动,参与到老龄化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化挑战为机遇。比如,可以通过政府或社会来统筹、引导和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低龄健康老年人参与互助养老,照顾或陪伴高龄、独居甚至卧床老人,实现老老相助、相伴。二是老年人自身要树立积极的老龄态度,要老有所为,为社会、家庭和国家贡献余热。冲破自我对老龄的否认是不容易的,“但只有当我们不再将老龄本身,即老年人本身,定义成‘问题’时,我们才能解决这些问题”[14]。正如弗里丹在其著作《生命之泉喷涌》中提到,“老年人需要‘在自己的社区中提高自己的地位’,不要再做围篱笆的事情,而去做架设桥梁的事情,努力与其他群体合作,‘去改变许多社会上的问题’”[14]。

加强涉老人才队伍建设。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面向老年人服务的市场迎来机遇。特别是围绕老年产品研发定制、老年人康养产业等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尊重和理解涉老人才的工作,加强涉老人才队伍建设成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科学制定相关政策,确保涉老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提升其职业认同和社会地位,尊重并理解涉老人员的劳动,科学、公正、公平地评价涉老人才。

(二)大力发展科技、经济,提升化解老龄化社会各种问题的能力

历史经验表明,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观念的改变等多重作用的结果。老龄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前行。生产力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资料的富足,推动了科技进步,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老龄化是可持续发展过程的表现形式[15]。科技进步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相关问题。然而,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象征,要促进这种进步健康持续发展,就要积极、主动、科学应对,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提高应对老龄化的能力,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经济发展、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投入等也将进一步加强。同时,借助现代科技助力老龄化社会难题的化解,如劳动力不足、老年人照料服务难等问题,通过相关人工智能产品,实现定位、观测老年人的活动及生命体征等,把老龄化带来的相关问题转为推动老龄化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指导,科学应对老龄化问题

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以唯物、辩证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化社会应对策略。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6],要用辩证的、动态的视角观察和分析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针对老龄化社会的问题或矛盾,要从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角度设计相关制度,促进老龄化社会健康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突出化解主要矛盾的能力,把推动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加强社会建设作为主线,增加多元化、层次化、品质化的养老服务供给,在全社会营造关心、爱护、理解、尊重老年人的良好氛围。同时,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老龄化问题,它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老年人群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老年人与代际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而不是线性的[17]。在考虑老年人问题的时候也不能忽略年轻人的需求,尤其要关注独生子女养老问题,了解独生子女养老方面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减轻家庭、社会的养老负担,运用运动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人口老龄化。在制订积极应对老龄化相关战略或规划时,要坚持全生命周期设计,特别是“一老一小”,要把托育问题和养老问题统筹考虑,深化养老托育方面的“放管服”改革。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福祉,而且有利于培育和发展经济新动能。而对于独生子女的老年人家庭,可从提升独生子女补贴及相关费用,增加独生子女看望、陪护老年人假期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

(四)加强国家战略规划布局统筹,推进老龄化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就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等提出明确要求,从人口生育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我国老龄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就。应对人口老龄化,除了已有的战略布局规划,还要以更加长远的、全局的视角来不断加强国家老龄政策体系设计,如加强对失智老年人的养老帮扶,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方面的制度统筹安排,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指引,等等,从解决基础问题入手,从解决老年人“身边、周边、床边”难题入手。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各级政府上下联动、社会全员共同参与。要坚持党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老龄化工作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融合。既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破解实践难题,更要有全局性、系统性、综合性的战略应对,促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协调,不断增强老龄社会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总之,老龄化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哲学问题,从哲学高度予以重视,从哲学视角予以分析、回应,可为老龄化问题的积极应对开阔思路和视野,增加应对的科学性和多元性。可以肯定的是,精准研判和应对老龄化问题,把握好我国老龄化社会机遇,可将老龄化社会的挑战转化为进一步发展的新动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老龄化社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老龄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