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进步与自然资源利用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述的思考
2022-12-30朱解放
■ 朱解放
科学技术进步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够使自然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科学的开发,能够使自然资源得到更充分和更合理的利用。然而,这绝不意味着科学技术进步可以取代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会导致更多自然资源被耗费,而自然界中有许多可利用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这些资源枯竭,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支撑。因此,应当正确认识科学技术进步与自然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必须纠正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的不友好行为,从而在人与自然之间构建起和谐的关系,这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272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410历史本身是自然史,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2]998。
(二)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问题不仅涉及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涉及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3]867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中具有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4]。同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是携手并进的”[5]696。马克思的论述说明,劳动生产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纯由劳动力的发挥而产生的,二是单纯由自然因素而产生的。可见,劳动生产力总是和各种自然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劳动和自然资源相结合而产生的生产力成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亦即劳动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而形成的自然生产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程度。在这里,自然资源是产生这种生产力的基础和前提,科学技术则是产生这种生产力的条件。破坏了自然资源或不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就会使这种生产力因遭到破坏而消失或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三)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5]56同时,“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5]207-208。在这种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劳动“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为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因此,我们不必来叙述一个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就够了”[5]215。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2]998一方面,人通过劳动获得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另一方面,人的劳动又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是不管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怎样变化,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劳动者借助一定的生产工具去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从而生产出可以满足人们和社会需要的某种物质产品的过程。换言之,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通过人的劳动去改变自然物质形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始终离不开自然界,始终离不开一定的自然资源。为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由自然界提供的材料是物质财富生产的原始的和第一的源泉,并且也是永恒的源泉。这既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动,更不会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有所改变。
(四)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恩格斯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2]998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充分说明,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轻视。人类往往只看到眼前的胜利和直接的结果,而忽略长远的利益和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那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的后果往往难以充分预料。一方面,当时人类盲目地、无节制地征服和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另一方面,不能确切地预料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只能根据当前效益进行决策,这就容易出现失误。事实说明,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实质上是由于人忘掉了或忽视了自始至终都存在的自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制约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考虑长远的利益,并且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避免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正如恩格斯指出:“经过长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在社会方面的间接的、较远的影响,从而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2]999-1000
(五)一定的物品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内消费才是需要的对象
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物品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内才能被消费,才是需要的对象。例如,只能吃掉一定数量的谷物等等。因此,产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自身中含有某种限制,即对该产品的需要的限制,但这种限制现在不是由生产者的需要来计量,而是由交换者的总需要来计量。当不再需要某种特定的使用价值时,产品就不再是使用价值。”[6]385换言之,生产要满足一定限度内的消费需求,否则就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因此,如果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减少不合格产品,就能够从生产的起点实现自然资源的节约。同时,要加强对工业废物和农业废物的利用。利用工业废物和农业废物,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耗费。另外,革新原有机器设备。通过革新来挖掘原有的机器设备的潜力,就可以提高原有机器设备的生产能力,从而减少劳动资料的投入,进而节省自然资源。
二、科学技术进步在自然资源利用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进步大大拓展了自然资源利用的范围和程度
马克思指出:“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5]48物的使用价值是由物的自然属性来决定的,对物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和用途的认识过程,是历史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换言之,物的使用程度取决于人们劳动经验的累积,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科学技术越是进步,人们对物的自然属性的认识就越全面。这样一来,原来不称其为自然资源的自然物也可以转化为有用的自然资源,而原本已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自然资源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人类对物的自然属性的发现也没有止境。自然资源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不仅要善于发现其功能的多样性,而且要善于对自然资源的多种功能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使有限的自然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科学技术进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7]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节约单位产品生产所耗费的原材料和能源。任何一种物质产品的生产都要消耗一定的原材料和能源,但在不同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单位产品生产所耗费的原材料及能源是不同的,科学技术越是先进,生产同一数量的产品所耗费的原材料及能源就越少。同时,科学技术可以改造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的效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同量自然资源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此外,科学技术通过作用于劳动对象,可以发现更符合使用价值的原材料及能源,从而可以节省自然资源。经济活动的事实充分证明,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的能耗水平大大低于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的能耗水平。因此,要节约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三)科学技术进步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马克思指出:“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须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5]698-699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却是持续性的,这种持续性又离不开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就格外明显,出现了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这种情形迫使人们积极去寻求解决自然资源短缺问题的出路,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所谓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使一种自然资源在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科学地形成从生产起点到初次发挥自然资源固有的作用之后经过特定的处理又回到生产起点的生命周期,然后再开始同样的周期,如此循环往复。而发展循环经济,无疑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支撑。
(四)科学技术进步为发展替代性资源提供了现实性
马克思指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3]115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的存量又是不均衡的,有的自然资源丰富,有的自然资源稀缺。如果某种物质产品长期依赖某种自然资源,该种自然资源可能会因过度开发和利用而枯竭,从而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避免这种后果的出现,就必须寻找或生产替代性的原材料,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从而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马克思指出:“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5]410显然,要生产替代性原材料,就必须发展替代性生产技术。替代性生产技术可以将自然界原来的材料合成为新型材料,这些合成材料表现出更高的质量和更优的性能。例如,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合成材料,就具有质轻、抗腐蚀、绝热等性能,而且来源丰富、制造方便、易于加工。这些合成材料品种日渐增多,产量迅速增长,在许多应用领域可以替代许多天然材料。
(五)科学技术进步可以创新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手段
马克思指出:“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采用新的方式(人工的)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以新的使用价值……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6]389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创新自然资源开发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为人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的层面上去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物质条件。千百年来,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开发和利用了地球浅表层难以计量的自然资源,其结果是使地球浅表层的自然资源消耗巨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样就迫使人类必须发展先进的勘探技术和开发手段,向地球的深处和海洋的底部进军。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可通过遥感、监控等一系列新的技术可以测算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储量,通过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完成难度较大的自然资源开发。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自然资源可以持续性地被发现和使用,从而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科学技术进步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5]579-580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加剧时指出:“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的丰饶度往往随着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因此,在这些不同的部门中就发生了相反的运动,有的进步了,有的倒退了。例如,我们只要想一想决定大部分原料产量的季节的影响,森林、煤矿、铁矿的枯竭等等,就明白了。”[3]289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有两种途径:一是由于物质产品生产引起的对自然资源的正常消耗,二是在物质产品生产中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引起的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前者是正常的和有效的消耗,后者是非正常的和无效的消耗。前者可以生产出产品,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后者引起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前者只是减少某种自然资源的存量,而不会危及其他自然资源;后者不仅减少某种自然资源的存量,而且会对其他自然资源造成连锁性的破坏。正如恩格斯当年在分析森林的重要性时指出:“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2]998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保护人类自身。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为合理和可持续,从而减少无用的消耗,避免过度开发和粗放使用对自然生态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科学技术能够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科学技术进步不能替代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5]664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之一,就是在科学技术推动下劳动生产力的普遍提高,以及物质财富在量上的不断增加和在质上的不断提高。不可否认,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同一劳动者在同样的时间内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体现一定量价值从而一定量剩余价值的产品量也会提高。”[5]66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单位产品生产中的物质耗费会有所降低,然而单位产品的物质耗费降低并不能抵消产品总量增加而引起的物质耗费总量的增加,从而会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因此,无论科学技术进步到何种程度,都不能取代自然资源在物质产品生产中的地位,从而也就不可能替代自然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二)科学技术必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8]生产决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技术本身属于知识形态,即非物质形态。科学技术诚然是第一生产力,但它只有同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显示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换言之,科学技术必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深入地应用于社会生产。由于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人类为解决生产经营中不断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而寻求科学技术创新,为解决生产经营中不断产生出来的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而应用科学技术成果。正如马克思指出:“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9]
(三)物质产品生产离不开自然资源
劳动过程首先是一种自然物质过程[10],物质产品生产归根到底是对自然资源形态的改变。在人类经济社会的不发达时期,自然资源被人们利用的数量和程度较低,人们似乎很难感觉出自然资源具有的有限性,误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随着经济活动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增加,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就不断显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部分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充分说明,自然资源利用到一定程度就会枯竭。自然资源一旦出现枯竭,物质产品生产就随之停止,人类社会发展也随之停滞。因此,无论人类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多么发达,都必须将自然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四)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撑
马克思指出:“抽象思维本身是无,绝对观念本身是无,只有自然界才是某物。”[1]334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是不平衡的,科技发展的水平也有高有低,总的来说,科技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高,但都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撑。以日本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很快跻身于经济强国的行列,然而,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每年都要耗费巨资进口大量的自然资源,致使日本成为世界上进口自然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可见,如果没有进口的自然资源作为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日本就很难取得今天的经济成就。以上例子说明,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不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需要强调的是,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发紧迫,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中心。可以说,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推动力,能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国家的经济。然而,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都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本身去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以对自然资源的改造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四、客观评价人的力量和自然界的力量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极端认识倾向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极端认识倾向:一是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只能充当自然的奴隶,从而将人的命运寄托于一种超人的和超自然的力量;二是认为人的力量是无所不能的,因而人在自然面前可以为所欲为。第一种认识倾向,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混沌不清的状态下产生的。那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完全顺从于大自然的恩赐。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对自然界完全依赖,将自然现象视为神灵的显现而对自然界加以虔诚地崇拜和敬畏。这种认识倾向严重禁锢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类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第二种认识倾向,是在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和全面的能力体系的条件下产生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对象,真正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6]39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使得人们疯狂地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利用、征服、统治自然,企图使自然界完全成为服从于人类无限有用性的奴隶。康德认为,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在这些理论的作用和影响下,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和统治取代了对自然界的崇拜和敬畏。这种认识倾向会导致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藐视,从而导致人们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样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与友好的高级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关于科学技术进步与自然资源利用的论述告诉我们,必须要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作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友好的高级形态,是对前述两种极端认识倾向的否定。但是,这种否定不是形而上学式的彻底抛弃,而是辩证的扬弃,内含着对前两种倾向积极因素的自觉保存,即取古代人类崇拜与敬畏自然形态中之合理内核——尊重自然,去其神秘和被动的消极因素;取近代人类征服与统治自然形态中之积极因素——改造自然,去其企图统治自然的极端因素。事实上,人在自然面前既不是无能为力的,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因为随着人们劳动经验的积累,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自然规律可以逐步为人们所认识,许多自然现象能够得到科学的、合理的解释,从而使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预防,减少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同时,人类还能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力量是无所不能的。迄今为止,尽管科学技术如此进步和发达,也未能防止各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即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各种灾害,也只能在人们正确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实现。可见,人在自然面前不是万能的,人只能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开展各种与自然相联系的活动。人在自然面前所显示的力量也是十分有限的,人不能企图征服自然,不能为所欲为,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