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序言

2022-12-30张锦秋

世界建筑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文物古迹宪章常青

张锦秋

《世界建筑》正在有计划地向国内外推介我国在文革后成长的优秀建筑师群体,是他们依靠传承和创新推动了建筑创作的演进。这一期要介绍的是常青建筑师。其实,他并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一位学者型的建筑师。

40 年前,我所认识的青年常青由于喜欢文艺和绘画而跨进了建筑专业本科的大门。他抱着探索古今关系的愿望,告别古城西安,来到北京、南京的高等学府深造,此间8 年,他进行了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的中外建筑比较研究,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最后落脚于兼容并蓄的上海同济大学任教,长期担任建筑系主任。他的教学与科研和工程实践密切结合,他开设了建筑人类学研究生课题,反思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在当代建筑中的呈现和化解。他主讲的“建筑理论与历史”成为国家精品课程。2003 年,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本科专业,促建了国内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技术实验中心,之后相继创办了《建筑遗产》和Built Heritage。他更大的学术贡献是以保持城乡史地特征和多样性活力为出发点,拓展了“历史环境再生”的新兴学科领域。他主张不但要把建筑遗产保存下来,而且要使其所处的历史环境获得再生。多年来,常青率专业团队在上海、浙江、广东、河南、西藏等地开展历史环境再生的实践,硕果累累,在国内外获多项大奖。

我想要特别强调的是:“历史环境再生”这一课题是一项前沿探索,它是在城镇现代化的进程中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建筑界经过了1930 年代的《雅典宪章》,到1970 年代的《马丘比丘宪章》,认识到要把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要在当代生活中赋予文物古迹新的生命力。此后半个世纪,各国建筑界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许多“历史环境再生”的成功范例。而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在这方面具有国际视野的理性研究在改革开放后刚刚起步,这正是常青在学术探索上的难能可贵、可赞、可赏之处。

常青要求自己的建筑作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他所主张的历史环境的再生是以服务于人的需求为前提的人本观;他提出的城镇化中留住城乡根基的运作,是我国“天人合一” “和谐共生”环境观的体现,可谓世界潮流、中国特色。我耳闻目睹了以常青为代表的中青年建筑师的成就,深感当今才人辈出,不胜欣喜,故为之序。□

猜你喜欢

文物古迹宪章常青
闹 铃
泉州市鲤城区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策略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探析
离我远点
“卧”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城市化背景下文物古迹保护新解
剥白菜
德国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及其特点
带着老伴走天下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