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路径研究
——基于鄂尔多斯市的调查

2022-12-30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鄂尔多斯市民族团结共同体

王 婧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关乎于民族地区人民进步与区域发展,更关乎于全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于2021年8月27-2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推动”,这意味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命更加深重。目前,个别民族地区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1]、载体运作不广泛[1]、族际交往欠深入[2]等薄弱环节。本文从探究我国民族地区当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学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鄂尔多斯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历史经验为例,深入民族地区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典型加以推树,对深化我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借鉴。

一、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学理阐释缺失实践分析

目前学术领域多探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地位、体制构建、实践路径等主题。研究者们多利用社会认同理论、文化互动理论、群际接触理论等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对象脱离具体实践,内容缺乏典型性,导致研究较为理想化,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基层学校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的真实境遇。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社会联动局限学校环境

在以往研究中,学校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其主要局限于学校场域对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展开研究。研究缺乏系统、广泛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生态观,缺乏从全民属性教育视角对社会各类资源深入挖掘进行建设性研究,逐渐忽视社会的联动作用。这既窄化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象,又缩小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场域。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结对交流倾向固定模式

民族地区学校依然存在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重在政策宣传、课堂实践重视文字表达、实践活动缺乏族际互动等问题,甚至将民族团结教育置于概念化、模式化、形式化状态等问题。

二、选择鄂尔多斯市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典型的根本原因

(一)鄂尔多斯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本概况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同志赞誉内蒙古为“模范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自1984年开始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建立起民族团结常态化机制。2019年,国家民委将鄂尔多斯市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鄂尔多斯市地处内蒙古西南鄂尔多斯高原腹地,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下辖包括东胜区、康巴什等7个旗2个区。在全市各部门高度重视下,成立了全市民族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始终坚持把民族教育工作摆在鄂尔多斯市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发挥教育在各民族交融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覆盖学校教育系统。鄂尔多斯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576所,在校学生36.4万人,民族学校、幼儿园共55所,在校生3.8万人,其中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平均占比为10.6%,高于最新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数的8.89%,属于少数民族密度较高的民族地区[3]。

(二)鄂尔多斯市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成果

第一、制定出指导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规范意见。2018年市教育局印发了《鄂尔多斯市教育局关于深入推进全市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实施内容、工作要求三个方面对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出意见。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开展活动、注重实效,总结经验、推动工作,切实做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而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生的互动性与实效性。

第二、实现了学校教学水平与综合教育能力的全面提升。2012年起鄂尔多斯籍蒙古语授课幼儿、学生实行15年全免费教育。截至2019年9月,全市已有5所民族中小学幼儿园建成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自治区民族幼儿园10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自治区优质普通高中2所,全国首批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示范点1个[3],其中鄂托克前旗民族职业高中于201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三、民族地区学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探索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以多种活动、社会实践为延伸,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多维一体教育活动[4],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涉及到学校师生还与社区人员、家庭成员的深度参与密切相关。

(一)建设“学术研究共同体”提升学校政策解读能力,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义最大化

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实效与否,首先考验的是地方政府的政治站位与解读能力,只有为各族人民解释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内涵与对象,为民众构建起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图像,才能在全社会更好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其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还没有被广泛理解”[5]的现实缺位,亟需建立一个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共同体全程参与政策的解读与阐释,为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过程提供指导。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蒙古族幼儿园在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示范幼儿园”,该院为科学培养各民族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和睦关系,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领导小组,详细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方案、计划,由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全体园委会成员及教职工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会议。既然谈之学术研究共同体,就必须实现教育方案研究组织在人员构成上的广泛化,进而实现“突破对象范畴的狭窄化”[6]。由此,上到教育行政部门、下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学校都要参与到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顶层设计中。只有共同体中研究者、决策者、实践者、反思者达成统一,才能实现民族政策话语的充分理解与正确响应。例如: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在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举措时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创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论坛,主张各民族携手合作、同步共赢、共享成果。

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学术研究共同体,从科学角度指导教学保障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运行,形成以学术理论解释政策话语,政策文本指导具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学术研究进行反馈再次调整具体实践机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逐步优化。

(二)构建民族文化共育平台深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根基牢固化

新时代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7]。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题向“深化”迈进,“‘深’意味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成效要深入民众内心,‘化’意指要将教育内容转化为民众的行动自觉”[5]。这就要求学校要在加强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以文化人,落实好文化的育人功能。因此,因此,学校应着力建设开放共享的民族文化共育平台,为学生展示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各族学生在共育平台学习交流的过程中逐步“相互嵌入、彼此沁入”[8]。

首先,搭建实体文化共育平台,营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城川民族干部学院着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现实空间,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广场,将我国56个民族概况、文化风俗等内容嵌入广场,让各族群众潜移默化地了解民族知识,为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的团结互助搭建平台,既发挥了宣传教育、展示民族风采、美化环境的作用,又对推进和谐鄂尔多斯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如:乌审旗第三实验小学坚持“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宗旨,通过学校现有环境为全校师生搭建文化交往平台。一方面,在学校校牌、校风、校训、班牌及教室的布置上处处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使民族团结教育贴近师生、贴近生活;另一方面,学校设有书法特色课程,将汉字书法和蒙语书法作品在学校建筑墙面进行集中展示,呈现中华文化欣欣向荣、中华民族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

其次,加快构建完善的非实体共育平台,扩大文化共育平台的影响范围、智能性与时效性。以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例,该校对线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载体进行优化。创新融媒体环境推广,构建了一套多维宣传体系,创新载体、丰富路径、扩大覆盖面。将新兴媒体和传统渠道有机结合,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广播电视等平台,打造民族知识科普等主题宣介,积极发挥媒体正向积极引导作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工作线上、线下双推进。如:伊金霍洛旗蒙古族幼儿园通过“互联网+民族团结”形式,搭建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师生沟通桥梁,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非实体场域,促进交流交往空间的扩展,“有助于实现各民族在融媒体创设的场域中相互嵌入、彼此沁入”[8]。

此外,学校应进一步搭建好网络文化共育平台,各级各类学校将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秀课程案例、活动方案以视频或文字形式上传,实现大范围人员远程交流学习,在民族地区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与情怀。同时,在民族地区弘扬主体民族的优秀文化,厚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以文化人,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根基牢固化。

(三)构建民族地区各区域联动机制防止团结教育对象狭窄化,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象全民化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全民属性的教育,关注全体民众,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加强“五个认同”才能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要求。

首先,要形成以学校为主阵地牵头家庭与社区三方联动的体制机制,重视家庭与社会在民族团结中的价值。学校要提供机会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到家庭与社区的互动交流中去,形成一种校内学生角色,校外教育者角色的模式。如:乌审旗第三实验小学从2015年3月起,在一、二年级开设蒙古语口语交际兴趣课、蒙古语歌曲特色课,组织编写了蒙古语口语交际、蒙语歌曲等校本教材,满足学生日常交流需要。学生学习蒙古语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在教学相长中逐渐实现文化的内化,加深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对于民族文化的价值、习惯的归属感”[9]。其次,开展学校与家庭、与村(嘎查、社区)的结对共建活动。通过深入学生家庭和社区,及时掌握家庭、社区动态,了解并解决不利于民族团结、民族进步、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开放校园、开放课堂、开展讲座,通过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促进各民族人民“从‘心’出发,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态度和情感发自内心,各民族真正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10],保障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稳步落实。最后,学校带领学生甚至家长一同进入到社区,将科学合理的团结进步教育深入到每家每户,贯穿到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去。在新时代下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切合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统一内涵,致力于“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同传播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开展健康向上的乡村和社区文化活动结合起来”[11],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将“内化的相关知识外化为实际行动”[12],不仅实现全民参与,更重要的是实现成效全民化。

(四)构建跨区域的结对交流模式提供各民族交往平台,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常态化

“根据群际接触理论,接触可以减少偏见”[12],只有通过实际交往才能深入族际间的情感交流,进而改变一些刻板印象。民族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多民族人口特征优势,展开“手拉手交流活动”“结对交往”活动,激发民族团结进步的凝聚力。以鄂托克旗民族综合职业中学与鄂托克旗实验小学结对进行“创四型校园之民族团结一家亲”职业体验活动为例,此结对模式为各民族学生搭建职业体验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参观校园文化建设,走进畜牧兽医专业标本展厅参观动物骨骼标本,深入高铁专业仪容课和幼师专业舞蹈、钢琴课,参与服装服饰设计、陶泥制作和手工艺制作体验课程,让学生感受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氛围。

在鄂尔多斯,普通学校与民族学校之间的常态化交往活动已经成为了该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手段。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下,民族地区应该立足于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质,向周边甚至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辐射,加强与其他民族成员进行接触,进行积极的“认知互换”[19],相互了解彼此民族成员的感受、所处的环境、文化特质、信仰等,这有利于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由此,建立一个跨越地理边界的民族交往平台是时代召唤。首先,民族地区可以以联动机制为载体,以学校为起点,以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校或者我国其他民族地区学校为对象,以“1+1共建”、“手拉手校际交流活动”为途径进行跨区域实际交往,进一步扩大交往的群总基础。其次,考虑到现实成本及新冠疫情影响的客观实际,也可以以“想象接触”[12]为交往手段创设模拟的互动交往场域,同样可以为各民族成员间提供相互了解的平台。跨区域的结对交流模式逐步发展为常态化,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事实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没有完美适用的实践模式,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结合当地教育生态以及学生情况进行不断改进。我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倘若要打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困局,可以从“模范自治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借鉴学习先进经验和教育智慧,以此深化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师生群体带动周围社区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鄂尔多斯市民族团结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绿染鄂尔多斯高原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学生写话
学生写话①
内蒙古自治区篮球项目特色学校锦标赛在鄂尔多斯市成功举办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