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下新闻采访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施
2022-12-30包学敏
包学敏
1.黑河学院 人文传媒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2.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1
2020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做到“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这种观点正符合OBE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目标导向[1]。作为传媒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新闻采访课程将两者结合,以课程为主要载体,深度挖掘传媒专业课程设计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一、反向设计:以OBE理念建构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
OBE,即成果导向教育,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是一种反向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基于OBE理念,地方本科高校的传媒人才培养方案既要有完善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内容,也要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媒介素养、思想政治素质进行精准设计,两者同心同向,形成协同效应。
(一)确定明确的培养方案,让课程思政有高度
地方本科高校的传媒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解决的是OBE理念两个核心点:“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因此,在培养目标方面,高校要从国家、用人单位外在需求和学校、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建设传媒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来评价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作为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在传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本着“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根据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结合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明确提出专业思政的毕业要求。一是体现在素质要求中,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二是体现在传媒专业本身的特点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备坚定的从业信念和职业理想。从专业方向来确定思政目标,不仅明确了传媒人才培养的方向,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让课程思政更具价值高度。
(二)设定清晰的课程目标,让课程思政有深度
新闻传播学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其课程思政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自身学科发展的特殊性。新闻采访又是传媒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课程更要注重挖掘思政要素。在编制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中,一方面引入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中情感的高阶目标,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职业操守、人生理想等主题得以体现,既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人格塑造。另一方面教学大纲还专门设定了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将德育目标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溶盐于水,让课程思政有深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与价值观,让学生深刻理解“新闻工作者先要做人,再做记者”的道理,润物细无声中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培养、能力塑造与知识传授。
(三)融入经典的教学案例,让课程思政有温度
新闻采访课程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将实事求是的新闻采写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采写理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采写职责贯穿到电视采访的课程建设中。在课堂中,可多维度挖掘思政育人的鲜活元素。例如课堂可引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案例,参与抗疫一线报道的多名新闻记者讲述他们临危受命、迎难而上,日夜奋战的新闻故事,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树立了新闻职业理想,同时也提高了专业认同感及职业归属感。除此之外,《隔离病房里的“黑眼圈”女孩》《铁路小夫妻:天涯的重逢》《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等视频,都成了采访课堂的经典案例。学生观摩案例,不仅可以掌握采访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被采访对象的精神所打动,让课程思政有温度,传媒教育课堂“思政飘香”。
二、正向实施:以OBE理念创新思政元素设计
(一)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OBE理念的特点是更加关注学生的高阶能力,例如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策划和组织能力等。因此,新闻采访课程主要利用两种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在课下让学生查找最近一周发生的新闻事件,整合资讯并通过ppt的形式在课上进行新闻评述,学生针对当下的热点事件查找、选择、分析、整合、评述,整个过程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而教师则做好点评和舆论引导工作。二是将新媒体工作室作为课程的校内实训平台,工作室主要负责运营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方抖音。学生在工作室中可采写新闻、拍摄图片、剪辑视频、运营微信公众号等等,将课上的知识进一步实践消化。此外,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和格局,培养学生与人相处、团队合作的能力,更要在第二课堂中引导学生讲好校园故事、讲好身边故事,着力打造传媒专业特色化的课程思政“第二课堂”。
(二)设计特色实践项目,讲好身边人物故事
新闻采访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实践项目的设计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业务领域的具体落实。人物新闻特写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既能实践电视采访的方法、技巧、写作,让学生学以致用,又可挖掘新闻人物背后的故事,传递正能量,是课程思政很好的融合点。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设定采访主题,学生分组寻找符合选题的中心人物,做好前期调研,并在课上以汇报的形式讲述选择中心人物的标准和原因,这个过程也是OBE理念所倡导的,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2]。例如教师设定选题《向上向善好青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平凡英雄》《身边好人》《“四有”好老师》《最美创业者》,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典型人物和事迹。
(三)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坚定新闻职业理念
OBE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思考讨论的过程,活跃课堂气氛。第一,启发式教学讨论,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知识点。例如采访案例选择为推动“呼格案”重审的新华社记者汤计,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职业操守、人生理想等主题融入课程当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价值引导和人格塑造。第二,情境式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采访提纲的制作这一节中,让学生体验记者的角色“如果你是记者,在遇到车祸事故中,你应该采访哪些人?”“你会问什么样的问题?”这种记者的情景式互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第三,任务式教学驱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成员之间要相互依赖、互帮互助、协同工作,从而加强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有效传播:以OBE理念考核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一)评价方式多维度,保证考核全面客观公正
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接触信息更新较快,因此专业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思政评价主要聚焦在学生的德育效果层面。在实践考核中,从人物新闻特写选题汇报、人物新闻特写实训采写、电视新闻消息实训采写、采访日记四个考察点实施,对学生作品中人物选择的判断标准、社会价值准则的理解、实践动手能力、问题意识能力进行考核。在理论知识考核中,以笔试的方式考核,综合考察学生对采访理论知识和新闻策划写作的把握。过程考核中,以学生的资料学习、课程签到、课堂活跃度、课堂讨论和新闻评述为主,听取学生的汇报发言和统计上课发言、讨论的次数,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信息搜索能力、新闻选取和评述能力作为思政考核的观察点。以上从理论知识考核、实践能力考核、过程考核三个层面的一级考核指标点和十个二级考核指标点作为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的标准,以此来检验学生的理论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综合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表现,形成传媒专业课程思政考核体系,保证考核的全面客观公正,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的良性耦合。
(二)展示平台多样化,激励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优秀的学生作品既是学习成效的体现更是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采访课程除了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实践作品进行全方位地展播,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同时也扩大了思政教育的辐射力和引领力。例如学生作品《在路上》讲述了大学生徐一伟自疫情发生以来,志愿加入社区工作为大家服务的故事,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小家·大家》记录了山东梁山县医院工作的王晓含,带着自己7个月大的女儿上班,舍小家顾大家,依然坚守在基层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体现了医生的责任与担当;《疫心一意》《慧兰质心》《守》讲述了在疫情防控时期超市老板、员工、守林人各自坚守在自己的岗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他们爱岗敬业、担当作为的优良品质。这些实训作品拍摄画面高清、情感表达真实、人物采访自然、电视画面语言丰富,不仅关注疫情下小人物的不平凡的事迹,同时也用影像的方式来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课程利用网络传播的手段,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展播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平台,既形成有效的学习成果教学反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又传播了社会正能量,扩大了人物新闻报道的感召力,充分展现了传媒专业的学科优势。
四、结语
新闻传播教育不仅要培养适应当下新媒介发展变化的传媒人才,同时也要培养具有人文情怀、有品德和职业理想追求的新闻人才。发挥专业课程思政主渠道的作用,用课程铸魂育人,使传媒专业的课堂成为思政育人的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