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广西少数民族影像的创作与传播

2022-12-30杨雪团焦仕刚

视听 2022年10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广西文化

杨雪团 焦仕刚

当今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凸显。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成就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成就了当今世界的多彩和灿烂。在这一大趋势下,中华文化如能在海纳百川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自身特色,必将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①影像作为一种集光、影、声、色于一体的大众传播媒介,逐渐成为当代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影像化传播可以实现文化抵达更多受众群体,而影像的创作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的滋养。鉴于此,文化与影像的结合将为二者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在世界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的多样性不断式微的今天,广西境内依然保留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景观,为少数民族题材影像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现实题材,而广西也一直是我国民族影像创作的沃土。②不论是电影、纪录片、专题片、电视综艺,还是城市宣传片、网络短视频以及影像民族志等,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以不同的样态参与了各类影像的创作,在光影中呈现出全面立体的少数民族文化景观。

一、光影之笔:民族影像的记录

正如文字在诞生之初的基本功能和使命一样,影像也是用光影的手段来记录时代和书写文明。亚·阿斯特吕克把电影这个新时代称为摄影机——自来水笔的时代。这个形象具有一个明确的含义,它意味着电影必将逐渐挣脱纯视觉形象、纯画面、直观故事和具体表象的束缚,成为与文字语言一样灵活、一样精妙的写作手段。③影像语言先天的优秀书写功能及其载体的多样化和便捷化,为当代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疆域内部的文化记录创造了更多可能。

(一)广西少数民族影像的记录情况

学者汪磊在《广西少数民族纪录影像发展状况研究》一文中总结了当前广西少数民族影像的主要类型,即人文纪录片、民族影像志、社区影像、风光影像以及专题纪录片。这些记录影像用光影之笔书写了大量遍布于广西区内不同民族村寨内部的风俗、仪式、语言、节庆以及民间的音乐、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形态。除了这些影像类型以外,电影更加强调艺术虚构。例如20世纪60年代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刘三姐》,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极强的文化记录功能。如今,随着网络短视频的流行以及自媒体的发展,个人通过手机以及便携的DV设备拍摄的短视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现了影像可以“随时随地”捕捉生活最本真样子的目标。例如在抖音平台拥有600多万粉丝的“圆脸妹得得”,用率真幽默的方式记录自己平日生活的各种趣事。在其幽默搞笑的作品背后,是对广西本地的农耕文化、家庭伦理、饮食特色以及地理风光等的全方位记录和展示。“乡村短视频实现了呈现、连接、整合的功能,最终有效地推动了民族乡村文化的再造。”④在当代,相较于传统的影像类型,来自民间大众的大量流媒体短视频是实现民族文化记录的最本真、最强大的力量。

(二)广西少数民族影像的记录特点

1.高质量的作品数量有限

记录更加强调影像的真实质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的影像都具有记录的功能,然而更加强调艺术表现的电影以及更多传递娱乐的电视综艺等影像类型,尽管作品艺术价值高、受众面广,但是在创作过程中更多的是对生活本身的提炼和升华,且在记录的全面性和真实性方面,并不占有显著的优势。加上制作成本高昂以及制作过程繁琐等原因,此类影像作品数量并不多。同样情况也出现在纪录片当中。反映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纪录片,如《龙脊》《白裤瑶》等,一经推出便引发巨大反响。除了斩获大奖外,这些作品也很好地打开了外界了解广西的窗口,只是这样的影像作品目前数量还非常有限。而大量来自普通民众的、主要在网络上传播的流媒体短视频则受限于制作者的非专业性和随意性,且大量作品以搞笑和娱乐为主,整体的影像质量水平并不高。

2.民间的影像记录蔚然成风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疆域内部一度要“逝去的文明”开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文化自信理念的感召与影响下,已经被现代生活方式同化的少数民族群众开始审视并重新认可和接纳自身的文化传统。在便携式DV、智能手机以及网络的普及之下,许多围绕少数民族语言、服饰、习俗、美食以及自然风光等拍摄的记录视频逐渐在网络上兴起并获得较高的关注量,这已经成为记录少数民族文化的一股巨大的自发力量。尽管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在记录的朴素性、真诚性以及数量的海量性方面,已经不是其他影像类型可以比肩的。如拥有千万级粉丝的广西网红许华升、康仔农人以及陆仙人等,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递出关于乡村记忆、传统家庭伦理以及当代青年人奋发向上等诸多主题,是当代广西的忠实记录者和传播者。

二、时代烙印:文化遗产的传承

伴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世界都可能被卷入单一文明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以‘语言’为中心向以‘视觉’为中心的转变过程。视觉和听觉正在逐渐取代原有的以文字阅读为主的消费习惯,成为受众在精神领域消费的主要渠道。”⑤从这个意义上说,用影像传承文化,不止是这个时代的使命,也是这个时代最为高效的一种传播手段。

(一)广西少数民族影像的文化传承实践

2020年,广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遗影像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幕。该展由广西民族博物馆于2012年创办,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届,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向世界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起到了推动作用,彰显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⑥该展主要以民族志影片为主,影片的范围不限于区内。不同民族影像的碰撞与交融,可以为区内的影像实践提供更好的创作思路。

除了影像民族志以外,广西卫视于2019年开播的《民族文化》栏目,以季播的形式对外展示广西本土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自开播至今,该栏目已经先后创作了100多期节目,内容涉及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戏剧、服饰、手工艺以及民俗民风等文化类型;广西综艺旅游频道的《纪录广西》,以“打造成具有地域风格的‘桂派’纪录片品牌,弘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为节目制作宗旨,通过电视化、故事化的手段对外讲述广西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征,成为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

(二)广西少数民族影像的传承特点

1.使命担当,呈现出全面立体的少数民族景观

与其他影像的传播使命不同,文化的影像传承,如典型的影像民族志,需要对不同的文化类型进行全景式的记录和呈现。如果说其他的影像类型还存在着对于文化的代表性和独特性进行筛选和过滤的情况,那么民族志影片对于少数民族的记录和捕捉应该是多元和全面的。鉴于此,民族志影片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和更加珍贵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如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型人文纪录片《广西世居民族影像志》分为9大篇章,以26集的鸿篇巨制向观众呈现广西12个世居民族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这是首次全景式、集成式地展现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影视作品。

2.政府推动为主,民间自发力量不足

从目前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像创作实践来看,数量众多的普通民众对于文化的记录和表达更多是碎片化和非中心化的,目的也主要是展示少数民族文化或满足娱乐心理。而真正扛起文化传承使命大旗的依然是政府部门、博物馆或高校等单位。如上文提到的《广西世居民族影像志》,先后获得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精品项目的立项。除此以外,博物馆、高校等单位也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2012年以来,广西民族博物馆已举办六届民族志影展。广西艺术学院于2018年、2019年举办了两届中国—东盟大学生短片节,一方面为学生的影像作品提供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的民族文化,自觉成为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人,并能够用当代人的方式去吸引和影响更多的年轻人。

三、视听盛宴:文化娱乐的消费

相较于文字语言,影像语言集声、光、色于一体,能在更大的程度上以及更广的范围内实现对人体感官的刺激,带来别开生面的视听享受。影像打破了不同受众之间的壁垒,以通俗易懂的编码方式为观者带去强烈的视听刺激以及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特别是在当代,从3D、4D到各种数字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影像在更为高效地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更为舒适的观影体验以及更加娱乐的传播方式。而随着媒介之间竞争的加剧,影像的娱乐化倾向在当前的媒介生态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凸显。

(一)广西少数民族影像的娱乐化表现

在广西的电视节目中,曾经有诸如《寻找金花》《天天争上游》《一声所爱·大地飞歌》等节目,将广西区内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注入娱乐节目中,让观众在轻松收看的同时也能获得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普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当前,广西电视媒体试图探索“文化+旅游”的新型节目模式,在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娱乐节目由于缺乏深度经常会引来负面的声音,然而在当代,幽默和娱乐是年轻人热衷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寓教于乐的节目可以获得受众肯定,从而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除了传统的电视节目,在网络平台中,不同用户通过对广西各地的美食介绍、旅游目的地打卡、方言配音、地方喜剧演绎等,传播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如广西综艺旅游频道的官方抖音号,南宁电视台的《新闻夜班》栏目组抖音号,都已有过百万的粉丝量,尽管有着碎片化和猎奇化等惯常的娱乐标签,但是依然是文化输出的重要力量。

(二)广西少数民族影像的娱乐特点

1.作品数量众多,受众接触面广

文化是由普通人创造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切衣食住行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从来都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化的通俗化、娱乐化表达,是对文化本真的回归,也是实现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有效路径。梳理当代中国的娱乐节目,尽管真人秀依旧是节目的主要构成元素,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兼顾文化传播的审美趣味。⑦在广西的电视节目实践中,特别是在城市频道中,美食节目、旅游观光节目都拥有忠实的收视群体。除了本地的节目外,广西的少数民族资源也经常出现在其他娱乐节目中,如有较高收视份额的《极限挑战》《奔跑吧,兄弟》等节目都曾涉及广西少数民族风情。而在网络视频中,如抖音用户“覃祖铭”“四公子老头”等人都实现了千万级粉丝的追随。有人改编广西风格的歌曲,有人用幽默的方式记录乡村生活,都在短时间内掀起关注热潮。

2.网络生态繁荣,原创文化娱乐类节目长期缺位

广西卫视曾经的选秀节目《寻找金花》《一声所爱·大地飞歌》等,在寻找、竞技、表演等娱乐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和风土人情等文化类型,在播出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和肯定,但后续却因节目创新不足、素材挖掘不深等问题而消失于公众视野。近几年,广西卫视做了不少尝试和转型,如用个人化、故事化手段介绍广西的纪录片《广西故事》,以及用通俗易懂的影像语言讲述各族人民对生活、对家园真诚热爱的《民族文化》栏目等,都获得了不错的口碑。然而,要想使文化能够突破地域的限制,实现更大的观众覆盖面,就要在节目的娱乐化、时尚化方面寻求创新。

四、走向世界:文化艺术的创新

影像是一种媒介,也是一种工具。而影像的工具属性除了可以凝固时间、弥合空间外,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如文字最初只是为了记录,而文学却是人类艺术中永恒的瑰宝,影像能够在诞生仅仅一百多年后,成为当代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除了与影像技术的突飞猛进密切相关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影像对于美的独特记录和传递。

(一)广西少数民族影像的艺术化表现

在众多的影像类型中,广西电影起步较早。1933年,上海艺联影业公司出品的刘呐鸥编剧、杨小仲导演的《瑶山艳史》,呈现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让广西与电影进行了第一次的结缘。影片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第一次进入电影创作的视野。⑧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滋养了广西电影、纪录片、动画片以及专题片等影像作品的创作。电影如《刘三姐》《碧罗雪山》《童年的稻田》,纪录片如《龙脊》《白裤子》《美丽西江》《苗寨八年》,电视片如《广西故事》,音乐风光片如《美在广西》,以及动画片、城市宣传片等等,纷纷在国内外各种奖项中获奖,展现了广西壮美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而来自11个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也使广西的影像作品获得丰厚滋养,能够自成一体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电影包含着丰富的族群文化、地域文化,集中展现了民族精神、仪式行为等民俗内容,具有审美性、文化性。广西电影善打“民俗”牌,并在区内外广收博纳民族民俗题材,凭此从中国走向了世界。⑨

(二)广西少数民族影像的艺术特点

1.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窗口

刘三姐是最初流传于中国南方地区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人物,因1960年被苏里导演搬上大银幕而闻名遐迩。这部同名电影的热映,让刘三姐成为壮族文化的标志和名片。作为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众多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之一,《刘三姐》一经问世就广受好评,并先后在世界50多个国家上映,创下我国故事片在国外发行的最高纪录。⑩同时,这部常演不衰、历久弥新、富含壮族文化特点的经典影片,也成为人们了解广西、了解壮族、了解壮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助推壮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⑪

2.创新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传统文化虽然已成为艺术重要的创作源泉,但是也因为时代的变迁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渐脱离当代人的日常,使得文化的表现要么以奇观化的形式存在来吸引眼球,要么作为零碎的点缀散落于作品中。如何降低甚至消解文化的他者化、隐晦化或符号化等对影像书写与创作的影响,是广西的影像作品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随着个人影像创作的普及,广西的少数民族影像创作在丰富广西文化传播内容的同时,有时也会因为作品的零碎化、表面化以及奇观化而使得文化的传播走向反面。鉴于此,影像在越容易创作的时候,就越需要在艺术的审美以及主题的提升等方面做出更加审慎的思考。

当然,影像的艺术化表现不只是电影的使命,广西也有大量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人士创作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影像作品。例如,广西制片人郑毅拍摄的《唱山歌》入选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展映影片,《去哪里》入围第四十七届意大利大众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别问我是谁》入围第四十八届意大利大众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⑫尽管数量还不是很多,但可以看到有许多新鲜的力量在不断地尝试广西少数民族影像的创新和突破。

五、结语

虽然影像的类型众多,每种类型在银幕呈现上各有所长,各有不同的受众群体,但是从影像的本体出发,不同的影像之间依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互通和共性,它们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化的记录和传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intelligence information)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⑬影像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除了传递信息外,更担负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使命。文化的影像化以及影像的文化滋养在当代互为因果、互相成全,但是二者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以及以何种形式,实现或者是否定了之前的预设?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像化传播在当代应该如何找到更好的路径?要想回答这些问题,还需在未来的研究中对具体的个案以及作品的接受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和分析。

注释:

①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及其应对[N].人民日报,2015-09-20.

②⑫汪磊.广西少数民族纪录影像发展状况研究[J].文化与传播,2018(06):12-15.

③法·亚·阿斯特吕克,刘云舟.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J].世界电影,1987(06):22-26.

④侯琳.呈现、连接、整合: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短视频创新路径——以“巧妇9妹”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21(04):98-104.

⑤转引自王志迁.用现代影像技术传承方志文化——《中国影像方志》的传播价值与启示[J].江苏地方志,2021(01):68-73.

⑥你记录世界,我们记住你……2020广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遗影像展开幕 [EB/OL].忻城旅游网,2020-11-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33485347290 38473&wfr=spider&for=pc.

⑦杨雪团.电视娱乐节目的新型文化转向研究[J].四川戏剧,2020(02):48-52.

⑧熊立.广西电影:中国电影在地化建构的实践与探索[J].南方文坛,2018(06):176-179.

⑨李启军,胡牧.论广西电影中的民俗文化[J].美与时代(下),2018(11):118-122.

⑩张坚.论电影《刘三姐》在香港三次公映及其影响[J].贺州学院学报,2012(01):44-49.

⑪农必全.电影《刘三姐》与壮族文化传播[J].西部广播电视,2018(14):81-82.

⑬[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6.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广西文化
广西贵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年味里的“虎文化”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谁远谁近?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