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不会害你”吞没的孩子
2022-12-29吴在天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哪怕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感受,面对父母的关心觉得很难受,又很无奈,无奈是因为感受到的不是真正的关心。父母的关心常常透露出的意思是,你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而我知道。所以,父母会对子女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子女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结果听到的是“我不会害你的”。
有位体校的女生在比赛中意外受伤,腰骨裂开,腰椎滑脱。医生建议她不要再做剧烈运动,因为腰椎滑脱会带来瘫痪的风险。女生对妈妈说了要放弃体育的想法,但她的妈妈不允许,希望她能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被重点大学录取。她妈妈说:“你不是小孩子,不要这么任性,要为自己的前途负责。医生说的是严重的话会瘫痪,明年就要高考了,你再熬一熬,妈妈不会害你……”
“我不会害你的”这句话,常常出现在父母和子女的对话里,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父母是为了孩子好才这么说的,但这句话隐藏了一句潜台词——我这样做当然是对的,你要听我的。
父母想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常常会说“我不会害你”,里面隐藏了对子女的权力支配的欲望。除了这个理由,还有一个是——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就会惩罚你。
一个孩子弄坏了邻居家的玩具,孩子的妈妈要求孩子向对方道歉。孩子不想道歉,这位妈妈就用威胁性的dAw6x/BOMPfx6vPG3X7AqYrrrD9IZuU3Llg7fpVK+QY=方法,告诉孩子如果不道歉,就不能看电视。这件事本没有错,父母想让孩子有担当,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孩子不想道歉的时候,这位妈妈感觉自己的权威被挑战了,所以才用了带有威胁的方法。
“你要是不道歉,我就剥夺你看电视的权利”,这是非常典型的权力意志的碾压。这样的话语体现出的不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是借此来实现自己的权力意志。家长为什么要在孩子的身上找权力感呢?
父母似乎不能容忍孩子不听自己的话,这种感觉的背后隐藏着对孩子“背叛”的愤怒。当孩子慢慢长大,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行动能力都在增强,这个时候会让父母隐约产生自己将会被孩子背叛和抛弃的感觉。
我有一位朋友,总被父母埋怨不做家务。其实他并不是不做家务,而是从小根本没有做家务的机会。工作之后,他开始独立生活,可以把家里收拾得很干净,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这时候的他发现,在家的时候,妈妈一边抱怨他不做家务,同时又把所有的家务包揽,其实不是他懒,而是妈妈在让他懒。只有这样,他的妈妈才能在家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父母离不开孩子,所以有时通过否定孩子的能力,进而承包孩子的部分自我功能。有些孩子感受到父母潜意识的这种想法和需求,并且与之产生了认同,就会在智力和能力上“阉割”自己,把自我功能外包出去,让自己变得无法处理很多事情。这种情况是孩子通过把自己变得无能,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忠诚。
如果父母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就容易忽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作为父母,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当你否定孩子或是嘴上说为孩子好的时候,到底是不是真的为孩子好,还是在利用孩子对父母的爱和恐惧来满足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哪怕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如果不改变,孩子会很痛苦,因为成长是必然的,当你不再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时,你也不会把所有的力气都压在孩子的身上。
(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内在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