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笼屋”:太多、太密、太孤单
2022-12-29马兹达•阿德里\\文田汝丽\\译
香港没有一块多余的地方,每一个来到这座700多万人口城市的人都会发现这一点。
几年以前,我被邀请去参加一次社会政治和建筑灵感的徒步活动,那次徒步的组织者是香港大学的城市规划人员。
我们走进一栋工厂大楼,穿过一条狭窄的走廊,进入布满灰尘的楼梯间,乘坐电梯上了4楼,之后穿过一扇玻璃门走进公寓的走廊。
我走进左手边的一个房间,被面前的景象惊呆了:这里堆积着无数个“笼子”,有些3个叠在一起,每个“笼子”里住着1个人,我永远都忘不了冲到我鼻子里的那股味道。
里面也有小的房间,像扫帚间一样大,看上去像好一点的住所,显然是夫妻共住的,有一扇可以关上的门。整个房间里非常热,通常他们大约20到30个人共用一个厨房和一个厕所,当我站在一个厕所的门口时,那里的高温让我差点晕过去。
超过5万香港人因为付不起高昂的房租而住在这样的“鸽子笼”里,这些都是在公寓内或者在别的住宅区域划分出来的笼子状的房间,通常最大不超过1.5平方米,里面有一个放床垫的小地方,四周放个人物品,通常人们只能缩着头盘腿坐着,站起来是不可能的。许多人是一贫如洗的移民,按照法律规定,他们必须要等上7年才能获得居住和工作许可,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只能住在“鸽子笼”里。
每个香港人平均拥有13平方米的居住面积,而且由于这一点面积并不是平面的,通常是叠加在一起的,所以香港高楼里的人口密度是非常大的:2009年,平均22193个人共享每平方千米,几乎有一半香港人住在每平方千米超过5万人的市中心,有些地方每平方千米甚至挤了40万人。香港总面积为2755.03平方千米,人口有700多万。但是,只有25%的面积上有建筑物,剩下的是水域或山地,而建筑用地中用于居住的只有7%,剩下的93%是商店、办公楼或公共设施。
相比之下,伦敦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为12880人,纽约为15353人。香港人口每小时增长7人。尽管如此,这个城市拥有非常好的健康数据,新生儿在出生第一年的死亡率低于3‰,柏林也是3‰,巴黎是4‰,纽约是6.2‰。而同样让香港人引以为傲的还有他们的平均预期寿命,目前是78岁。纽约城的人均寿命是74.5岁,伦敦是76岁,柏林是80岁。
看一下香港的天际线,你就能清楚地发现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密度的结合。在港口和青山之间的狭小面积上,密集的树林耸立在灯火通明的摩天大楼之间。对于居民来说,这种巨大的密度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的便捷,路程近,有高效的地铁网络,到处都能找到购物商场、饭店、运动场所或医院。
大部分的香港居民没有把这种密度当成一种社会局限性,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密度压力。因为建筑用地的稀缺和昂贵,大多数居民甚至感觉这种密度是有意义的,这样的居住方式很方便,比起从遥远的郊区过来,这样的上班路程更近。而如果香港居民能以这样的方式来看城市空间的有限性背后的意义,主观的压力感也会下降。此外,在中国,人们对社会密度整体有着相对高的宽容和适应能力。
然而,尽管这里的居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和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我们却不能说,香港人比较差的心理状态与这个城市的高人口密度没有关系。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城市与压力:为什么我们会被城市吸引,却又想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