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的基石:中国的奉献红利
2022-12-29沙烨
纵观中国过去一百年的历史,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凄风苦雨中成立,到1931年日本侵华那个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再到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正是我们民族的牺牲与奉献精神,推动着中国从历史的谷底艰难回升、砥砺前行。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才是中国能走到今天所真正依赖的“繁荣基石”。
独立主权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新中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现场30万军民期待的目光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同志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广场上欢声雷动,多少人热泪飘洒!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长达一百多年的近代屈辱史。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中国开启了历史的新篇章。
建立新中国是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关键正外部性。不言而喻,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现代国家是发展经济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历史学家蒋廷黻曾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发出了著名的“蒋廷黻之问”:“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就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让马克思主义思想进入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视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应运而生,给中华民族注入了全新的激情、尊严和血性。中国共产党广泛团结民众,成为中国革命最可信赖的组织者和坚强的领导力量。从此,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凝结为一个整体。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黄麻起义、平江起义、百色起义等相继爆发,星火燎原。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建立人民军队,为穷苦人民打天下,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老百姓为了支持党和人民军队,也拿出了最后一把口粮、最后一尺布,送走了最后一个儿子。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推翻“三座大山”,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中国人民真正“站立”起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得到了根本扭转。
正是因为先辈们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等历次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拋头颅洒热血”的牺牲和奉献,我们才赢得并不断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独立自主,才使列强再不敢像对旧中国那样肆意侵略和讹诈,攫取中国人民的劳动果实。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才有了独立主权和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才有了七十多年的和平环境,可以安心进行经济建设,创造并积累财富。
牺牲与奉献
第二个历史时期的关键正外部性,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这三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新中国在成立之初是个一盘散沙的农业弱国,当务之急是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完成工业化、现代化所需要的资本积累。如果这一任务无法完成,中国的发展目标恐怕将难以实现。
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局面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生的共和国选择“集中力量办大事”,将当时全国仅有的一点财富集中起来,全部人力、物力都被用于国家建设和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里,两代中国人将全部个人价值交给了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全力恢复工农业生产,开展各项经济建设工作。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一个组织机构深入基层的有效的国家政权,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时说:“20世纪中期最突出的政治成就之一,就是1949年中国在经过百年的动乱后首次建立了一个真正能治理中国的政府。”
这三十年,新中国完成了社会结构的改造。农村的土地改革和城市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铲除了军阀、官僚资本、买办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残留下来掌握了大量经济资源的“分利集团”,使社会结构扁平化。妇女解放则极大改善了占半数人口的妇女的处境,释放了一半的劳动力,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这三十年,新中国建立起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包括重工业体系、国防工业体系、高技术工业体系,如电子、航空、航天、核能。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52年的17.6%增长到1978年的44.1%,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跨越。
这三十年,新中国兴建了大量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设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治理大江、大河、大湖,修建了长达二十多万公里的防洪堤坝和8.7万座水库,大大减少了肆虐千年的旱涝灾害;进行了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使灌溉面积比例由1952年的18.5%大幅提高到1978年的45.2%,基本上保证了十亿中国人吃饭、穿衣的需求;建立了由铁路、公路、内河航运、民航空运构成的交通运输体系,铁路营业里程从2.18万公里增加到5.17万公里,公路里程从8.07万公里增加到89.02万公里,内河航道从7.36万公里增加到13.6万公里,民航航线里程从1.14万公里增加到14.89万公里。
这三十年,新中国普及教育和医疗,使这两项民国时只有少数人口才能享受的特权,变成普惠性的公共物品。1949年至1978年,中国人口从5.4亿增加到9.6亿,但死亡率却从20‰下降至6.25‰,人均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78年的68岁,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超过80%降至1982年的22.8%。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1949年至1978年,普通小学数量从34.7万所增加到95万所,普通中学数量则从4045所增加到16.2万所,增加了40倍,普通高等学校从205所增加到598所。普通小学在校生人数从2439万人增加到1亿4600万人,普通高中在校人数从20.7万人增加到1553.1万人,增长了75倍,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从11.7万人增加到85.6万人。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已经是一个“具有第一世界人力资本的第三世界国家”。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新中国一路走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原始资本积累,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这期间,我们的发展是扁平的,没有资本激励,每个人收入都不高,完全靠工人、农民、官员、学者的奉献精神开荒拓土,几十年如一日勤勉耕耘。一组组明显改善的数据背后,是无数先辈扎根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洒下无尽汗水,用众志成城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愚公移山”的时代旋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先辈们艰苦奋斗,铸就了那个共同奉献的时代。基于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着眼于长远发展,成为我们独特的国家奋斗观。通过资源倾斜优先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先强国,后富民,这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理性选择。
国家机器、社会结构的有效改造,工业体系、基础设施网络、国民教育和医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人才和人力资源培养体系的健全等等,这其中任何一个都是私人主体和市场不可能提供的。它们成本高昂,但对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发展来说,又必不可少。用清华大学王绍光教授的话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不仅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这是典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这三十年的奋斗中,无论是政府官员、知识分子,还是工人、农民,每个人所得到的回报都无法以市场定价。按照市场经济理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应该获得很高的收益,他们有的掌管大型国营企业,有的从海外归来报效祖国,有的隐姓埋名扎根大漠为祖国研制“两弹一星”。但他们所创造的价值没有丝毫留给自己,而是完全贡献给了我们的全民共同体。
真正的红利
第三个历史时期所积累的正外部性,是由改革开放的政策释放的。1978年12月,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设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到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再到设立浦东经济开发区,从国企改革,到设立证券市场,再到住房市场化,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让市场优先在一些地区和行业生长的历史。这些地区和行业被政治力量允许“先富起来”,所获得的机会并非源于市场竞争,而是政府顶层设计的结果。这些地区和行业市场中的经营者,享有政策特许的红利,有着全国大多数人民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国有经济体为民营经济体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回报率也许不高,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却创造了巨大的正外部性,使民营经济体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经营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以下简称“国铁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2020年,国铁集团净亏损555.05亿元。而阿里巴巴集团作为中国顶尖的互联网公司,2020财年营收5097.11亿元,同比增长35%,净利润1492.63亿元,同比增长70%。2020年,阿里巴巴集团市值达4.2万亿元,造就了很多亿万富豪,马云本人更是以4000亿元的身价一度成为全球华人首富。
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产重、投资大、回报慢,却成了中国所有互联网公司高增长高利润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入,那些经济不发达、地形复杂的中西部地区就不可能有今天如此完善的基础设施,淘宝和天猫也就不可能深入到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因此,国铁集团这类企业创造的价值,相当一部分贡献给了全社会,却没有被定价及转换成企业财报上的收益,存在巨大的正外部性。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携手合作的结果。公共部门提供外部条件、公共资源和政策支持,市场中的企业主体创造更具增长性的经济活力。
很多学者试图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奇迹,有的用人口红利,有的用后发国家优势。纵观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推动中国从历史的谷底艰难回升的最大因素,正是我们全民族的牺牲和奉献精神所创造的三大正外部性——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中的先辈们,为整个民族的存亡,为拥有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用生命和血汗作出的牺牲和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里,全民族两代人共同努力、完全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完成中国社会变革和经济基础建设所作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改革开放以来,为响应“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劳动人民用汗水、辛劳和骨肉分离,为市场经济的起飞所付出的辛苦劳动与奉献。
这些牺牲和奉献,才是中国能走到今天所真正依赖的红利——中国的奉献红利。我们在市场经济的每个行为、每次交易中,都能看到这些奉献红利的影子。市场经济需要一个起点和赖以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正是这些奉献者们为市场经济提供了这一切。
(摘自当代世界出版社《跨越财富鸿沟:通往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