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鲁鱼“行乞”千里寻党
2022-12-29吴文珑
漆鲁鱼(1902—1974),重庆江津人,曾赴日留学,1928年回到江津,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地下工作。1935年5月,因在一次敌后游击战中与党失去联系,他辗转多地,千里寻党,于1937年恢复党籍,继续从事党的宣传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漆鲁鱼先后担任国家卫生部办公厅主任、卫生部部长助理、成都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1902年3月18日,漆鲁鱼出生于重庆江津李市坝的一个地主家庭。漆鲁鱼1岁时,父亲早逝;15岁时,母亲病故,留下他孤身一人依靠伯父生活。幼年丧父和少年失母之痛,使漆鲁鱼早年一心“想操好自己的本领,好以后自谋衣食”。
漆鲁鱼幼年尤好史籍。经、史、子、集的熏陶,为他日后的文学根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奈家庭当时正面临破产的危机,无力供养他上中学,处于求知欲最旺之际的漆鲁鱼只好赋闲在家,有空时读点古书。1922年,家中把漆鲁鱼送往重庆一个西药房办的私立医学学校半工半读,不久学校因经费问题倒闭,漆鲁鱼又失学了。1924年春,出于“想将来做一个自谋衣食的医生”的单纯动机,在四叔漆树棻的支持帮助下,漆鲁鱼来到日本,在东亚日本语补习学校与堂兄漆克昌一起学习。次年春,漆鲁鱼考进日本东京医学专门学校,开始潜心学习一技之长,以在社会立足。
当时,国内正值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而日本则恰逢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激化使日本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持续高涨。大变动的时代,冲击着思想单纯的漆鲁鱼,特别是他自幼喜爱文学,尤为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的“创造社”的文艺作品所吸引,崇尚浪漫主义和革命文学。尽管这时漆鲁鱼对革命的内涵并不了解,但在文艺性进步书籍的启迪下,他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感染。尤其是在这一时期,漆鲁鱼受四叔漆树棻革命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替四叔整理《经济侵略下之中国》书稿的过程中,他对中国国贫民弱的现状和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了更多的认识,从中接受了革命的启蒙教育。
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活动猖獗,大肆进行分裂和破坏革命统一战线的活动。在重庆,国民党右派勾结地方军阀,制造了压制革命、反共反人民的“三·三一”惨案。在这次惨案中,对漆鲁鱼走上革命道路有很大影响的漆树棻惨遭杀害。噩耗传来,对漆鲁鱼不啻为晴天霹雳。而震惊以后的思考,使向来不问政治的漆鲁鱼猛醒:“树棻叔是一个好人,可是为什么中国社会不能容他,必须把他置于死地?中国政治一团糟,为什么?如果国家政治上搞不好,科学学好了有什么用?一个人能否独善其身?”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动摇了他欲学好本领自谋生计的单纯观念,启迪了他的觉悟和新的追求,成为其思想转变的契机。
带着一个个疑问,漆鲁鱼开始面对现实,冷静地观察世界、寻求答案。后来,在堂兄漆相衡的影响下,他在大量阅读马列主义书籍的同时,结识了一批进步青年,并和他们一起在东京组织了青年艺术家联盟,以期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入手,接受革命的启蒙教育,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幸运的是,这些活动得到了郭沫若、夏衍等同志和日本左翼进步作家藏原惟人等人的指导。
漆鲁鱼后来回忆道:“从1927年下半年起,我们已经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了。我当时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真理,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靠乞讨过活,孑然千里寻党
1928年7月,漆鲁鱼从日本回到江津。在革命处于低潮的险峻时期,漆鲁鱼毅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9年10月,经党组织考查,漆鲁鱼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江津县李市坝区委宣传干事。从此,他的人生道路出现了新的转折。但当漆鲁鱼干劲正旺之时,党组织却遭到破坏。组织把他的关系转到了上海。
1930年1月,漆鲁鱼抵达上海,并被安排到闸北区街道工作。5月,他到区委任秘书长,协助区委书记陈云同志工作。8月,组织安排漆鲁鱼到上海附近某游击区担任医生,让他等待分配工作。可是,闲不住的漆鲁鱼,同过去支部的刘璋达等人到北四川路一带去写宣传标语,被敌人发现后逮捕。几经审讯,以“聚众写标语的‘共党’嫌疑”为名,他被判处徒刑1年。
1931年10月,漆鲁鱼刑满出狱。不久,党便决定派他到鄂豫皖苏区工作。但由于漆鲁鱼出狱不久,身体尚未痊愈,十余天的奔波使他膝关节肿大,行路十分艰难。漆鲁鱼只得返回上海。
1932年4月初,漆鲁鱼被派到广东汕头筹建党的秘密联络站“中法药房汕头分行”。他以药房职员的身份作掩护,向苏区供给和转送了大批无线电器材、印刷器材和药品,并安全地向苏区转送了不少党的负责干部。
1934年,由于白色恐怖严重,漆鲁鱼结束在汕头药房联络站的工作,前往中央苏区担任卫生部保健局局长。不久,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红军主力撤离后,漆鲁鱼率领军区卫生部在敌后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不幸的是,他于1935年5月在一次突围中被敌人冲散,后在江西寻乌附近被俘。
漆鲁鱼被俘后,机智地瞒过了敌人的多次审问和考查,逃出了虎口。他目睹中央苏区在国民党清剿浩劫下到处腥风血雨的残酷事实,十分伤痛。找到党,成为他当时迫切的意念。于是他孑然一身,靠乞讨过活,踏上了千里寻党的艰辛征途。
漆鲁鱼原打算到汕头找到中法药房联络站,与党恢复联系。然而,到汕头后,他才得知中法药房联络站已经撤销,曾经患难与共的战友也不知去向。他毅然决定重回上海找党。
1935年8月,漆鲁鱼依靠汕头一个慈善机构的帮助,被当作难民送上一艘轮船,在底仓熬了几天后,终于到了上海。
此时的上海,已然笼罩着白色恐怖,党的组织活动处于沉寂状态。漆鲁鱼衣衫褴褛、面色憔悴地拖着重病的身体,找了几处过去的老关系都未能成功。百般无奈下,他只好踟蹰街头,在闸北区一带乞讨生活。他将最后的一线希望寄托在鲁迅先生身上。于是他便常常到日本人内山完造开办的内山书店一带巡游,以期碰到鲁迅先生。不料两个多月过去了,仍未如愿。直到11月初,他才在老同学何鸣九的帮助下,与堂兄漆相衡取得了联系,这才结束了讨饭生涯。但是,此时堂兄已脱党,何鸣九也与组织失去了联系,漆鲁鱼得知情况后非常失望,但由于病魔缠身,只好暂留堂兄家养病。养病期间,他下定决心要回到老家。
“只有自己行动起来,才容易找到党”
1935年12月,漆鲁鱼回到江津。在得知江津的党组织已遭彻底破坏后,1936年2月,漆鲁鱼毅然寄居在重庆的叔母家中,一边谋职一边寻党。
漆鲁鱼注意观察重庆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从重庆的报纸上寻找信息。他敏锐地发现,重庆《新蜀报》是持中立态度的报纸,而市商会办的《商务日报》则是较为进步的,于是萌生了“投文问路”的想法。他在与《商务日报》时事新闻兼副刊编辑温嗣翔的交谈中认识到,尽管温嗣翔当时不一定是党员,但在他所编的副刊周围集聚了一批进步青年,这对漆鲁鱼来说无疑是一块蕴藏着巨大能量的处女地。漆鲁鱼下定决心:“不能等着党来找我,我必须行动起来,组织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只有自己行动起来,才容易找到党。”于是他加深了同温嗣翔的交往,并通过温结识了甘道生、侯野君、李茂林等热血青年。
漆鲁鱼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还萌生了将《新蜀报》作为在重庆开展工作的地盘的念头。之后,借叔母的关系,他进了《新蜀报》任国际新闻编辑,在重庆站稳了脚跟。漆鲁鱼尝试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新蜀报》,逐步改变它的中立态度,把它作为宣传抗日救国的讲坛。他在这个报纸上发表了许多瞩目的宣传抗日救国的文章,一改该报过去的文风和内容,不但使重庆舆论界刮目相看,而且使该报发行量大增。更为重要的是,在报社周围逐渐汇聚了一大批爱国青年,而漆鲁鱼又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这些志同道合的战友。他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赖,圈子扩大了,局面渐渐地打开了。
在此期间,漆鲁鱼在学习和领会党关于建立抗日联合阵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后,和温嗣翔、陶敬之等人多次汇集在一起,分析自“一二·九”运动以来重庆抗日救亡运动的情况,研究发动群众的最佳形式。经过积极筹备,1936年6月,“重庆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漆鲁鱼任总干事。在他的领导下,“救国会”逐渐成为重庆抗日救亡运动的核心。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救国会”及其所属组织通过大力开展抗日宣传和动员工作,组织系统得到很大发展,并争取到了一定的合法地位。
正在这时,中共中央特派员张曙时在成都派罗世文到重庆视察工作。罗世文于1937年10月初到重庆后,对漆鲁鱼等人及其组织的“重庆各界救国联合会”进行了审查,之后恢复了漆鲁鱼的党籍,并任命他为重庆市工委书记,以大力开展组织发展工作。实际上,漆鲁鱼在领导“救国会”的过程中,不仅已经注意到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而且还有意识地引导抗日骨干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同时经常辅之以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和对敌斗争经验的传授,从而使“救国会”中的抗日骨干大多实现了由爱国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许多人初步具备了党员的条件。因此,以“救国会”骨干成员为主要对象的党的组织发展工作,进行得十分迅速。在大力壮大党的队伍的同时,漆鲁鱼还按上级要求,分批输送了一百多名“救国会”骨干有志青年去延安。这批由“救国会”培育,在斗争中锻炼成长的战士在以后的革命征途中,大都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成为革命的骨干和中坚。当年的许多“救国会”成员,至新中国成立后仍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为党的事业作贡献。
1938年6月,中共四川省工委根据长江局的决定,派省工委副书记廖志高到重庆,在中共重庆市工委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重庆市委,漆鲁鱼任宣传部部长。11月21日,省工委又按上级指示,撤销省工委,建立川东、川康特委,任命漆鲁鱼为川东特委宣传部部长。但他考虑自己在重庆做公开的群众工作为时已久,如再做秘密工作并不适宜,可能会影响廖志高的安全,于是主动提出辞去宣传部部长的职务,多做一些公开的统一战线和《新蜀报》的工作。漆鲁鱼的要求得到了特委和南方局的同意。从此,漆鲁鱼专门从事上层统一战线和新闻舆论界的工作,而“救国会”也在1939年后按照川东特委的指示停止了活动,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而逐渐解散。
(摘自四川人民出版社《入党:40个人的信仰选择》 主编:谢春涛)(图注:漆鲁鱼;漆树棻,著名经济学家,曾任中共重庆市地委负责人;上海中法药房总行,“中法药房汕头分行”借其名号建立党的秘密联络站;重庆学生界救国联合会骨干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