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八王之乱”
2022-12-29杨照
“八王之乱”不止是王室兄弟的一场皇权混战,它在内乱中招来了外族武力入侵,使国家陷入新一轮的战乱分裂状态。
公元266年,司马家族篡夺了曹魏政权,随后征服蜀和吴,结束三国乱世,建立了西晋。统一局势形成后没多久,西晋政权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传统史书将问题的出现主要归咎于晋惠帝的愚蠢荒唐,认为他缺乏做皇帝所需的基本判断能力。晋惠帝的无能,加上皇后贾南风的强悍,许多政事决策实质出于贾后之手,后世将乱局的原因都推卸到他们身上。
不过,除了皇帝、皇后的因素,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是皇族与世族之间的关系。惠帝代表的是司马氏的皇族;贾后则是出身于从东汉便开始积累势力的传统世族,所以她在宫廷里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晋惠帝的宫廷所发生的事,我们必须通过世族的结构和逻辑来理解。
贾后没有生子,便选了一个侍妾所生的儿子立为太子。太子亲生母亲那边的家族很明白宫廷里的现实政治,知道大权其实掌握在贾后手中。他们为了进一步拉拢贾后,想尽办法安排太子娶韩寿的女儿为妻。这桩婚姻的重点不在韩寿,而在韩寿的夫人贾午,她是贾后的亲妹妹。
然而,这桩婚姻进行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波折,牵涉了许多阴谋和流言,终结在复杂的宫廷斗争环境中。太子家弄巧成拙,反而惹怒了贾后,导致贾后不仅废了太子,而且把他杀掉了。
原本就对贾后不满的赵王司马伦立即以贾后杀太子事件为由,带军队进入宫廷,杀了贾后,同时挟持了惠帝。接着,淮南王司马允又声称站在惠帝和贾后这边,发兵讨伐司马伦。各拥武力的司马伦和司马允一番征战下来,司马伦赢了。趁着胜利,他干脆废了惠帝,自立为皇帝。
司马伦登基之后,大权主要落在大臣孙秀手中。孙秀的弟弟孙恩、女婿卢循,都是“天师道”(道教教派之一)的重要人物,东晋时曾据有庞大势力。孙秀或许也因为与“天师道”的关系,得以在司马伦身边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孙秀大权独揽,引起了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的不满,这3个人联合起来反对司马伦。他们联合起来的势力超过司马伦,于是他们杀了司马伦和孙秀,让惠帝复位。此时主要政治权力转移到了司马冏的手上。
司马冏掌权后,接下来又引发了原本作为同盟者的司马颙的反弹。于是,司马颙联络了当时在京城(今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要讨伐在他看来专权跋扈的司马冏。司马颙盘算,长沙王司马乂人在京城,根本没有军队,若两人联合挑衅司马冏,司马冏一定会先对付司马乂。待司马乂被杀后,他就能以此为借口,号召成都王或东海王共同起兵对付司马冏。
不料,司马乂的本事远超过司马颙的预期,他竟然成功地借由政治运作,以惠帝的名义除掉了司马冏,将大权转到自己手中。
这样的变化,当然让司马颙很难接受,于是他联络了司马颖讨伐司马乂。这使得洛阳大乱,于是东海王司马越又带兵进京,杀了司马乂。
然后进入由司马颙、司马颖和司马越3股势力混战的阶段,最后是司马越取得了胜利,在这个过程中他毒杀了惠帝,另立晋怀帝。回头算算,到这时其实只出现了7个王,还有最后一个琅琊王司马睿没上场。
“八王”中最后登场的琅琊王司马睿原本与司马越结盟,司马越取得大权时派他到南方经营扬州、建康。
西晋结束后,司马睿在南方重建王朝,成为东晋的第一个皇帝——晋元帝。
“八王之乱”说明,其实从汉末之后,中国并没有真正统一稳定的时代。虽然从朝代史的角度来看,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状态,但西晋的统一根本没有维持几年,便立刻陷入了另一轮的战乱分裂状态。
“八王之乱”在历史上留下的最深刻的影响是司马颖从成都入洛阳时,招来了匈奴的军队。他所招引的匈奴将领中,有一个是刘渊,刘渊很快就不受司马家任何势力的节制,自立为“汉王”。同一时期,在四川又有氐人李雄自立为“成都王”。他们不仅不是司马家的王,甚至不是汉人血统,这就开启了所谓“五胡乱华”的局面。
“五胡”中的匈奴,指的其实是东汉分裂后到达中原边境地区的南匈奴,他们已经南下进入今天的山西境内。匈奴分裂时,北匈奴往西边移动,他们原来的地盘由东边过来的新的民族占据,就是鲜卑。鲜卑源自东北,趁着北匈奴西迁,他们很快进入北匈奴空出来的草原地带。借由这片空间,鲜卑有三大支派在草原上开拓:拓跋氏、宇文氏和慕容氏。
还有一个“羯”,是南匈奴的一个分支,居住地范围也差不多。“氐”则在四川西边,“羌”则是分布在更西南的一个古老部族。
“八王之乱”后,有规模进入中原的,首先是匈奴,然后是氐,接着是鲜卑慕容氏。不要因为匈奴名列其中,我们便被误导了,以为“五胡”是从北方大漠来的游牧民族。这里的匈奴是当年已经内附汉朝的南匈奴,经过东汉一朝,他们的生产方式转型为有相当基础的农牧混合经济形态。匈奴和氐最早进入中原地区,早已与汉人混居了一段时间。他们并不是因为边防空虚而进入中原的,正好相反,他们原本是为汉人防守边境的,而他们的南移造成边防空虚,又诱使更北方的鲜卑慕容氏南下。
“八王之乱”最重要的历史意义不在于王室兄弟的一阵混战,更是在乱中招来外族武力。先是司马越控制不住刘渊,接着是羯族的石勒也不受节制,司马越在讨伐石勒时被石勒击败。石勒带兵进入洛阳,结束了西晋政权。
汉朝分为西汉、东汉,晋也分西晋、东晋,名称虽相似,实际情况却大不相同。与西晋相比,东晋统治的区域大幅减少,而且东晋的搬迁其实是往南方走,所以更精确的名称应该是“南晋”而非“东晋”。东晋政权地处南方,而北方则由不同的外族势力占据。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6:大分裂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