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也有“宅急送”:从前的 车马未必慢

2022-12-29湘北白泽

现代阅读 2022年4期

从有文字记载的商朝算起,中国古代国家通信邮驿系统就已经显露出雏形,距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历史。

作为古代政府为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邮驿在古代一般不对民众开放。平时,它是传达政令、沟通中央与地方及地方间联系的纽带;战时,它是飞报军情、指挥作战的得力助手;一遇重大灾异或事变,它又成为政府采取特殊措施,处理非常事故的重要手段。

中国最早的邮驿系统

中国现存最早关于政府组织通信活动的记载,是来自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根据研究解读,专家认为在殷商时期,政府已普遍利用音传通信的手段。

商朝君主武丁因不放心妻子妇好带兵出征,常常用卜辞问:“妇好有信?”或“妇好无信?”此信既指消息,也有询问信使是否到来之意。

据说,殷商王朝与外地的消息往来传报,已逐渐形成了驿传制度。商都城内城外,大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通衢大道沿线,为了旅途方便,商朝政府设立了许多供贵族阶级人员过行食宿的“羁舍”,不少学者视其为中国最早的“驿站”一类的特别设置。羁舍以王都为交通中枢,设在通往四方的干道上,以数目顺序编次,由近及远共设立5站,每一站相隔约三十里,第五羁距王朝约一百五十里。

在殷商王朝里有专门传递信息的信使,在商王出行时会跟随左右,以供君主随时向臣下发布命令。殷商的信息传递是由专人送达,没有后世多级传递的迹象,所以信使在行途中很辛苦,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有一片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一位年迈的信使在路上走了26天,差不多六百里的路,结果还没到达目的地就“过劳死”了。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走上几十天、几百甚至几千里路,对信使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烽火戏诸侯”的背后

西周时期,周幽王为了博宠妃褒姒一笑,不惜点燃烽火欺骗各地诸侯来救,以至于后来真有外敌入侵之时,反而无人出兵,导致亡国。抛开其中的各种教训意义不谈,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至少在西周时期,在军事上用烽火传讯示警的制度已经确立了起来。在边境的道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筑有烽火台。烽火台上驻扎戍卒,一遇紧急情况立即点燃烽火,然后由一座座烽火台传递下去。

不过,这种方式仅适合传递紧急警报,无法传达具体消息内容。所以,更加可靠的官方邮驿制度应运而生。

西周就已经建立了一套可靠的传递系统:以车传递称为“传”,“传车”是轻车快传,主要供使者乘坐,用来征召大臣、通报紧要事项;而另一种则称为“驲”,是供级别高的人乘坐的“特快专递”传车;让善于奔跑的人跑步传达,则叫作“徒”;而在边境负责传输的机构,则被称为“邮”。从这些丰富且含义准确的名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周的邮驿制度已相当完善。资料显示,西周沿途设置的休息站设备齐全,大约每8里设一个饭铺,每32里设一个客栈。在驿道上还有叫作“委”“馆”“市”的休息站,在里面可淋浴、休息和放松。西周时的六卿官职中,很多和邮驿制度直接相关:在天官冢宰(即太宰)的领导下,秋官司寇(主掌刑部)负责平时通信,夏官司马(主掌军政军赋)负责战时紧急通信,地官司徒(主掌教育)负责馆驿供应和交通凭证及道路管理,春官宗伯(主掌礼仪祭祀)负责起草内外文书;秋官司寇下面,还有大行人、小行人、行夫等,行夫为日常通信的主要执行者,组织十分严密。

简牍和符节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战争频频发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也不得不对紧急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加以足够的重视。因此,这时期有关邮驿系统的记载,也变得相当丰富,连孔子也说过:“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可见当时的邮传系统并不罕见,至少在孔子眼中,已经是熟悉到可以用来打比喻的常见事物了。在这个时期,单骑通信和接力传递已经开始出现。而在战国时期,简牍和符节也流行开来。

邮驿系统发展,既有传递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也包括所传递信息本身的发展。

到了战国时期,人们逐渐开始重视信息内容的加密和保护。当时的人们将文字书写在竹简上,称为简书或简牍。在邮传这些简牍之时,短的一般字面向内,然后加封;而长简则用皮条卷成一卷,在外面整体加封。除此之外,传递信息时,还要使用通信或通行的信物——符和节。节一般是使者的身份证明,只有在其出示节的情况下,传舍才能给他提供必要的饮食和住宿服务。而符的意义则更加重大,一般用于军事用途。如我们熟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是凭借符才能调动军队。

只有在信使所持的符和在外领军的将军手中的符合上之后,信使传达的军事命令才算生效。

最早的邮政法《行书律》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强调以法治国,对于邮驿,也是如此。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行书律》是目前已知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邮政法。《行书律》里面提到,制定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公文、书信及时准确地到达目的地。《行书律》规定,文书应该分两大类:急行文书和普通文书。急行文书包含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普通文书也要当日事当日毕,不许耽搁,有耽误的以法律处置。

传送律令公文,有关部门必须登记发文和收文的时间,收到后须及时回复,公文若有遗失,应立即报告有关官府另行作出应变处理。

秦时邮传事务传递者,身份更为低下,不再由士以上官吏担任,而转用民间役夫,凡年老体弱和不诚信的人,不可担任文书传递工作。车同轨、书同文后,秦朝将春秋战国时期对于邮驿通信的不同称呼“驲”“置”等统一称为“邮”——负责长途公文书信的传递任务,近距离的则派人步行传递。不同于西周专人送达模式,秦代传送方式改为固定路线的接力通信,沿政府规定的固定路线,由负责邮递的人员一站一站接力传达下去。

为了保证途中不泄密,秦王朝作出若干法律规定。比如,不同的文件使用不同的文字,“简册用大篆小篆,符传用刻符,印玺用缪篆,幡书用鸟书,公府文书用隶书”,等等。在书信交邮发寄前,一般还要将竹简包扎捆好,绳结处使用封泥,盖上玺、印,以防私拆。

邮驿分离

按秦制,30里一传,10里一亭,亭设有住宿的馆舍,不仅负责信使的传马给养,还负责供应行人口粮,除开设于交通干线上的亭与邮驿事务有关外,其他的亭皆为基层行政组织的一部分。亭长相当于基层小吏,主要负责维持当地治安,如刘邦就曾担任过泗水亭长。

汉承秦制,又在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张骞通西域后,顺带也开辟了国际邮路。

当时邮驿通信速度是比较快的,马传一天可行三四百里,从西边金城郡(今兰州市西北)用快马到长安,1450里的距离,7天可跑一个来回。据记载,有一次,张衡制作的地动仪西边一个龙头含珠掉落在蛤蟆嘴中,当时的洛阳城民们丝毫没有感到地震已经发生,几天后,陇西飞马来报,迅速准确地传达了那里曾发生地震的消息,足见两汉邮驿制度之完善及传递信息效率之高。

而汉代在邮驿系统上最大的改革,就是将邮和驿加以分别管理。汉代以后,长途骑马传递都被称为“驿”;而短途步行传递信件的,都被叫作“邮”。而对应驿和邮的管理机构也分别叫作“驿置”和“邮亭”。在汉代,每30里设立一个驿站,而每10里则设置一个邮亭。汉代还给这些驿使和邮差定制了统一的制服:头着红巾、臂佩红袖、身负红白两色包裹,异常醒目。

三国时代,曹魏制定了《邮驿令》,里面的内容不仅涉及国家邮驿系统的建设,还对战争中如何进行通信作出了规定。

魏国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通信系统:信幡。这是一种由不同颜色和图案制成的旗帜,可以在敌我对阵的敏感场合,有效地传达保密信息,可谓是一个创举。而与之对峙的东吴,也因地制宜,创造出了水驿,开辟了水上通邮的新方式。

(摘自四川人民出版社《看不够的中国史》 编者:《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