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萍:接力“太行新愚公”,扎根泥土听民声
2022-12-29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在河北邢台带领村民种苹果,一扎就是35年,帮助超过10万农民致富。2016年4月10日,他因病在保定逝世。习近平总书记称他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现在,他的爱人郭素萍和30多名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团队,仍然活跃在太行山脉。
2月16日一大早,全国人大代表郭素萍就登上了去往邢台的火车。
郭素萍是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也是李保国技术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作为一名林果研究领域的专家,她与丈夫李保国教授一起,曾走遍了太行山区的农村,为农民群众带去致富增收的新技术,带领他们奔向小康生活。
李保国教授离世后,郭素萍接过了丈夫奋斗一生的事业,继续奔走在田间地头的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
此行,她的目的地是位于邢台的苹果种植基地——前几天刚下过一场雪,她心里记挂着那里的果树和乡亲们。火车换乘汽车,5个小时后,郭素萍来到了内丘县岗底村的富岗苹果生产基地。看到郭老师来了,乡亲们立刻围拢过来。
不同树龄冬剪的注意事项、剪枝后及时清园、病虫害防治……郭素萍讲得详细,手把手地教,乡亲们听得仔细,田间地头成了临时课堂。末了,她又和村民们聊起了家常。“全国两会马上要召开,大家有什么心声尽管跟我说,我把大家的声音带到两会上去。”
“要是能多一些科技帮扶队就好了。”村民桑梅花脱口而出。
靠着富岗苹果,桑梅花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但她有几位远亲,还没摸到致富的门路:“郭老师和团队成员随时帮我们解决问题,这几年,家里收入都翻了番。但还有很多农民需要科技帮扶,郭老师他们忙不过来,我们看着也心疼。”
桑梅花的话,说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科技助农、科技富农,在今天的乡村,农民对科技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大伙儿文化水平不高,想致富,有力气,但没技术,希望能给大伙儿多辅导辅导。”在邢台市信都区宋家庄镇,村民张小利向郭素萍诉说了自己的心愿。
半年前,因为人工成本增加,利润微薄,没了法子的张小利差点亲手刨掉辛苦种了9年的20亩苹果树。
“多亏了郭老师,教我们免去了耗费人工的工序,又调整了管护流程,苹果成本降了但品质不降,现在挣到了钱,苹果全都卖光了!”
用科技的力量帮助越来越多的乡亲增收致富,这是郭素萍的初心,也是她不懈奔走在太行山区的动力。
“每年,我有超过300天都在田间地头,和农民群众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困惑、心愿与诉求。”郭素萍说,一年来,她听到很多声音,反映着农村基层对科技与知识的渴求。今年两会,她梳理收集到的民情民意,提交了关于完善农业人才结构的建议,希望培养更多高端人才攻关农业领域前沿技术,进一步扩大基层农业人才队伍,把农业知识真正输送到田间地头,让科技为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美好的愿景,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未来,我会铆足了劲,带领更多乡亲走上致富路,也履行好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光荣职责。”采访最后,郭素萍郑重地说。
(摘自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官方微信公众号“河北人大” 编辑:王佩瑜)
(图注:20世纪90年代,李保国、郭素萍夫妇在岗底村;郭素萍将李保国教授生前试验的“大苗建园”技术研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