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先出:成为执行力强的“队列型”工作者
2022-12-29采铜
先进先出原则不需要考虑“优先级”这种主观性很强的东西,而是“简单粗暴”地以进入时间来排序,挤掉了犹豫和借口,迫使人完成他必须完成的每一件事。
如果所有事情都像计划的那样有条不紊地推进该多好,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
现实情况往往是:按我的计划这一周要完成10件事,可到了这周快结束时却膨胀到了十七八件。这些事是计划外的,但是又不得不去应对,可问题是,原本的日程表已经排得满满当当了。
许多职场人都面对这样的难题:任务总是从天而降,不分青红皂白,似乎原本的你是闲着没事干的,可明明你的手头已经有很多事了。也许有聪明人会给你支招:给事情排出优先级,然后先去做重要的、优先级高的事情。这个方法当然没错,但也并不总是有效。因为它潜藏着3个棘手的问题:
1.如果我把优先级排错了怎么办?
排列优先级是一种复杂的决策活动,完全有可能出错。排列优先级的方法根本没有考虑“排错”这一可能性,它建立在一种完美的假设之上:人具有非常强的排序能力。可这一假设并没有根据。假设人真的可以每次都排对优先级,那么他的工作当然是有条不紊的。一个人工作混乱恰恰是缘于不知道怎么排列优先级!
2.越是重要的事,越可能拖延
“拖延症患者”典型的表现是,对于最重要的事,他总是拖着不做,而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干起来却非常利索。写作者就会经常面临拖延的苦恼,他们知道写作这件事是很重要的,但是正因为它太重要了,所以给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故而他们就会找一些小事情来忙活,好像时间没有白费,其实只是为了拖着不做那件最重要的事情罢了。所以,排出优先级,去做最重要的事,道理上是对的,执行起来却可能困难重重。
3.优先级低的工作,同样需要完成
即便你真的可以排对优先级,那又如何呢?处于优先级底部的工作,你同样需要完成。这就是事实:公司交给你的任务都必须完成。而且现实中还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原本你的直接主管给你布置了任务A、B、C,可是突然你的直接主管的主管越级给你布置了任务D,难道你能不做吗?
于是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情形,就好像打开一间乱七八糟的屋子,里面垃圾遍地,墙皮脱落,漏水停电……这时你可能会有点崩溃地问一句:“到底我应该先做啥?”
这时就得祭出一个非常简单的、傻瓜式的原则:先进先出原则,英文叫FIFO,是First In First Out的缩写。试想一下,把手头所有要完成的任务排成一个队列,队列的顺序按照你接受任务的时间先后,接受越早的任务越排在前面。然后你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这些事情,排在队列前面的任务你要先处理直至完成。
先进先出原则就好像是一个羽毛球筒。羽毛球筒的特点是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把羽毛球取出,先取出的羽毛球一定是先放进去的那个,后放入的只能等前面的羽毛球全取出后才能取出来。如果反方向取羽毛球,球基本上会被搞坏。
在计算机的数据结构中,以“先进先出”方式存放的数据构成“队列”,而另一种数据结构“栈”则是采用“后进先出”(Last In First Out,LIFO)的方式,即最后进入的数据最先取出。
队列和栈,都是非常基本的概念,在计算机学科中各有各的用处,但是类比到现实场景中,我认为,用队列的方式来推进行动更为可取。
“栈”的方式有点像我们每天追的热点八卦,每天都有新的八卦出现,我们的注意力也被这些八卦吸引,而这种兴趣又总是会被新的一天中新的八卦所替代,而栈中更早的数据则渐渐被遗忘,有点类似于我们存在硬盘里的各种一直想看而没看的经典影视作品。
实际上,“拖延症患者”的一个表现就是,他总是不断地去关注新的热点,只顾新出现的工作,并以这种假装忙碌的方式来逃避堆积已久的“老大难”任务。换句话说,“拖延症患者”也是“栈型工作者”,而执行力强的人则往往是先进先出的“队列型工作者”,对他们来说,事情就是要一件一件地、不留余地地去完成,如果旧的任务没完成,也别想去做新的。
所以,先进先出原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行动原则,它不需要考虑“优先级”这种主观性很强的东西,而是“简单粗暴”地以进入时间来排序,省去了做决策的麻烦,挤掉了犹豫和借口,迫使人完成他必须完成的每一件事。
在行动上越简单的原则,越有效。
(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精进3:找到你的潜在生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