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85”高校毕业生都去了哪里?

2022-12-29凯风

现代阅读 2022年5期

中国有600多个城市,其中300多个为地级市,该去哪里就业?想要回答这一问题,除了看各大城市的经济总量、人口流向、产业结构、就业空间和薪资水平之外,一个现实性的参考依据是各大名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广东、北京、上海吸引力最强

哪里是“985”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就业目的地?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选取了分布于不同区域的14所“985”大学进行对比。这14所高校,除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不是以黑龙江本省作为第一大就业地之外,其他高校的毕业生多数都流向了本省,其中比例最大的当属位于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近8成毕业生留在了广东就业;其次为上海交通大学,超过7成毕业生留在了上海。

相比而言,除了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留在本省的比例超过50%之外,其他高校留在本地的比例均不足50%,地处东北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仅为1/8左右,占比最低,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留在安徽的比例不到30%,大多数毕业生都流向了上海、广东和江苏。

在高校的非本省就业地中,广东的出场率最高,为列入统计的所有高校的省外三大就业目的地之一,其吸引力可见一斑。广东之外,北京对北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位居前列,上海对长三角高校毕业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江苏、浙江对不同地区的高校都有一定吸引力,但影响力不及广东、北京和上海。

可以看到,地处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上海和江苏就业的占比超过了安徽。这背后,一方面是上海强大的虹吸效应;另一方面,安徽与江苏毗邻,安徽多个地市成为南京都市圈的成员,江苏对于安徽的人口和人才的虹吸效应均十分突出。

广东对中西部高校吸引力最强

整体来看,广东对全国知名高校毕业生都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对中西部高校的吸引力最强,东北次之。

广东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的省外第一就业目的地。超过17%的清华大学毕业生、超过20%的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近20%的中南大学毕业生、超过13%的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生选择广东作为就业地。

这些毕业生都到了哪些企业?

根据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就业人数超过20人的企业有21个,其中广东企业华为、腾讯位列前二,就业人数分别高达187人和80人。华中科技大学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在主要就业单位中,华为、腾讯、南方电网、美的等广东企业位居前列。西安交通大学也是如此,平安、华为、广汽、南方电网等企业的就业人数位居前列。以南京大学为例,在主要就业单位中,华为、腾讯、招商银行、美的位居前列。

广东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也是制造业第一大省。不仅在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汽车制造、生物医药、互联网、金融等方面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而且坐拥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行业也相当发达。相比于中西部地区,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就业空间大,工作机会多,因此成了许多学子的第一选择。

北京不吃香了?

与广东、上海高校毕业生相比,北京顶尖名校毕业生留京就业人数不到一半。数据显示,2013至2020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留京比例从30.7%减少到2020年的21.9%,硕士生从56.1%减少到39.6%,博士生变化不大。2013至2019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留京比例从71.79%减少到16.07%,硕士毕业生从59.01%减少到42.05%,博士毕业生从65.63%减少到52.26%。

毕业生为何在远离北京?

一个原因是北京落户门槛过高。即便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想在北京落户也不容易,如果没有“进京指标”,落户过程相当漫长。相反,户籍门槛同样森严的上海,已经对清华、北大应届毕业生放开了落户绿色通道,而在广、深等城市,大学生落户几乎没有门槛,更不用说清华、北大毕业生了。

第二个原因是北京虽然综合实力突出,但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就业机会更多集中于广东和上海。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各大中央部委、金融决策部门云集于此,互联网、文化、科研等优势相对突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高学历人才,北大、清华超过一半的博士生留京工作就是典型例证。不过,在金融业、高新制造业、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等领域,广东、上海有一定领先优势。

第三个原因是顶尖名校的学生纷纷挺进体制,部分选择到地方从政。据统计,北大毕业生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合计占比高达76%,而去民营企业的不到15%。在主要就业单位里,除了大型央企、金融机构总部之外,最多的是各地的省委组织部。2019年,北大毕业生进入河北、福建、四川、广东、河南、山东、浙江、湖南省委组织部的人数分别为84人、55人、41人、26人、24人、19人、18人、17人。

这些因素,都促成了清华、北大毕业生向其他省市的流动。

留人大战

与抢人大战相比,京沪粤苏浙之外的省份普遍面临如何“留人”的问题。

作为大学生第二多、“双一流”学校数量位居前列的中部强省会,武汉多年前就已喊出了“留住百万大学生”的口号,力争打造对大学生最友好的城市。背景正是武汉高校毕业生纷纷向南走,留在湖北省的比例仅为3成左右。为此,武汉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诸如携大学毕业证可“零门槛”落户、力争让大学毕业生低于市场价20%买房,等等。

与武汉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西安、合肥、长沙、兰州、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城市。长三角和珠三角对中西人才的虹吸效应如此之大,以至于这些省份不得不将“留人”放在重要位置。合肥名校不多,但一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足以让其获得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入门资格,但中科大的毕业生却只有不到3成留在安徽,合肥面临着上海、杭州、南京乃至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全方位竞争,想要留住人才,除了放宽落户、发放补贴之外,只能从产业升级上着手。合肥先后建立起以家用电器、新型显示、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支柱产业,在“留人”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东北城市的困境更为明显。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实力毋庸置疑,但由于黑龙江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无法保证与高校人才相匹配的岗位供给,不得不任由高学历人才外流。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录取分已经超过了位于黑龙江的本部。2020年,哈工大深圳校区70%的毕业生选择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选择在深圳、上海、广州、北京、杭州分别占比60.28%、6.38%、4.26%、3.55%、3.55%,这与其本部有大量人员奔向粤港澳大湾区可谓殊途同归,由此不难理解为何深圳校区录取分能超过本部。

经济留人,产业留人,补贴留人,这是坐拥“双一流”高校的中西部城市、东北城市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如果武汉、西安、哈尔滨、长春等地有朝一日能留下50%以上的毕业生,那么其城市发展必然能上新台阶。

(摘自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城市大趋势:未来10年的超级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