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巴基斯坦\t
2022-12-29杨晓
了解一国文化,首先要从吃开始。
我对吃的热衷从来不减,巴基斯坦的美食很多,我们在那里待了一个半月,希望把有特色的食物尝个遍。
巴基斯坦美食的味道很令人难忘。我喜欢冒着热气的抓饭、酥脆可口的芝麻馕、入口即化的锅子羊肉、唇齿留香的菠菜奶酪蔬菜泥,这绝不是想当然地认为全是撒上咖喱那样简单。
巴基斯坦的饮食文化特色鲜明。不论我们去哪里做客,一杯浓香奶茶先端到你面前。到了伊斯兰堡或拉合尔,来一锅旁遮普人最爱的辣味锅子羊肉,你要撕下一块馕,裹上羊肉和汤放入嘴中——全程要用一只手完成,而且只能是右手。
对于饭点,中巴两国人的习惯不太一样。千万不要觉得中午12点去拜访人家会失礼,因为巴基斯坦人常常是下午2点用餐。如果你约好下午2点去拜访,人家会为你准备丰盛的午餐;你若在中午12点时吃饱了,那人家会不高兴的。当然,如果说和巴基斯坦人一起吃晚饭,又没说好时间,我劝你最好事先吃一点。有几次巴基斯坦朋友请我们吃晚饭,到了晚上8点我们肚子已经咕咕叫了,人家也不开饭,还在和你聊天;有两次过了夜里12点才正式吃上晚饭。这些都是很独特的经历。
后来我总结出一个规律,虽然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时差有3个小时,但一日三餐却是同时在吃,所以去巴基斯坦,吃饭的时候请切换回中国时区就适应饭点节奏了。
抓饭:巴基斯坦的招牌菜
2018年2月10日,我们在伊斯兰堡巴基斯坦国家纪念碑附近的微风餐馆吃饭。我点了现烤三文鱼和鸡腿抓饭。三文鱼是现烤的,应该没有问题,而抓饭主要是米饭,也是现做的。
抓饭是我的最爱。它和新疆抓饭做法差不多,都是焖出来的。区别是新疆抓饭油比较大,巴基斯坦的抓饭香料比较多,而且多选用印巴地区的长粒米。巴基斯坦主要是羊肉抓饭和鸡肉抓饭。巴基斯坦人从南到北都喜欢抓饭,南方人偏辣口,北方人喜清淡。
可以说,Briyani(抓饭)是我学会的第一个乌尔都语单词。2010年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同学阿弗雷迪就常做抓饭。当时正值斋月,他们白天不吃不喝,就等着太阳落山大吃一顿。我白天照吃照喝,等到太阳落山,敲门进去和他再吃一顿。阿弗雷迪是家里的少爷,家里几十个仆人,他从不干家务活,但到了美国很难吃到家乡美食,他只好自己动手做。他从巴基斯坦带来香料,通过夫人视频指导,他很快就成了厨艺高手。我和室友阿劳丁一起去当食客,他每次都热情接待,有时还主动问:“想吃抓饭了吗?”后来在白沙瓦,阿弗雷迪请我们在他家又吃了一次抓饭。
抓饭是巴基斯坦的国菜,之所以说它是国菜,是因为它好吃易做,而且便宜,穷人也吃得起。在拉合尔我们见到一种像中国的瓮一样的容器,后来知道,这个容器叫palao,里面装的就是抓饭,一个palao可供70个人吃。我们在卡拉奇市中心的阿卜杜拉·沙·伽兹神庙也看到了palao。有钱人向清真寺捐钱买米,清真寺负责用palao做成大锅抓饭,一做就是几十口palao,可供数百人来此免费用餐。虽然没有肉、蔬菜和水果,但来这里,穷苦人起码不会饿肚子。
奶茶:巴基斯坦人的国饮
我发现,在巴基斯坦不论去谁家做客,不论年龄、职业和政治倾向,宾主落座之后,茶水男仆就会端着茶具给宾主上奶茶。
第一次喝奶茶是在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新闻官赫娜介绍说,奶茶是英国殖民者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好传统。在白沙瓦,我们体验了房东伊姆兰·汗在自家花园草坪上为我们准备的正宗下午茶。
奶茶原料很简单,就是红茶、牛奶和糖。一般做法是把茶包泡进盛开水的茶杯里,稍等片刻,用勺把茶包捞出,再加上牛奶和糖。讲究一点的会把水烧开,再把茶叶倒进去煮,煮好了端上来,再放入牛奶和糖。更讲究的是直接用牛奶煮茶,煮的时候放上大量的糖,一边煮一边搅拌,这样可以提升奶茶的黏稠度,在茶杯里会有一层奶皮覆盖。
巴基斯坦的茶文化可谓深入人心。从部长家接待室、五星级酒店到普通人家和路边茶水摊,到处都能看到Dupadi Chai(乌尔都语“奶茶”的意思),人们从早到晚都喝奶茶。可能一开始中国人会觉得有些甜,我起初喝奶茶不加糖,这让他们很诧异。但喝了加糖的奶茶不出3杯,人就会上瘾。
在拉合尔老城,奶茶店伙计煮奶茶时颇为讲究。他舀出一勺奶茶,举过头顶,再倒下去,刚好又回到锅里,顾客无不为他的花样搅拌技艺折服,而且他家的奶茶更浓。在卡拉奇,同学穆凯什请我去了当地著名的“苍蝇馆”Chai Pani餐厅用早茶。穆凯什说,别看这里卫生条件不太好,但店主做茶一丝不苟。一杯加糖奶茶加上一个巴基斯坦鸡蛋灌饼,简单一顿,到下午四五点都不觉得饿。
馕:巴基斯坦的国民干粮
馕,是巴基斯坦人的重要主食。在乌尔都语中,馕的发音是“Naan”,和我们的发音非常相似,而且烤制方法与新疆烤馕如出一辙。
2月11日早晨,我们在楼下闲逛,闻着味就找到了一家烤馕铺子。店里两个小伙子配合着,一个负责揉面和收钱,一个负责在囊胚上撒芝麻,然后放入馕坑中。闻着很香,我们想买两个尝尝。
我们忐忑地接过馕。第一口就感觉面粉香味满满,很快我们就各自吃完了一整张馕,又给了他们50卢比(合2.5元人民币),买两个准备在路上吃。
慢慢地,我们吃出了名堂。馕刚烤出来是硬的、脆的,还有一种馕烤出来是软的发面饼,它叫“鲁提”(Roti),用来卷菜吃。在白沙瓦,仆人哈米德每天早上去市场给我们买的就是这种软饼,我们用它来卷中国带来的榨菜。
后来我们才发现,不管到哪里,不管烤馕铺子看上去有多么不卫生,只要馕是现烤的,吃了都没事。更可喜的是,烤馕铺子几乎到处都有,有的地方每个只卖10卢比(合0.5元人民币)。
品尝我见过的最大羊肉串
2月18日下午,我们来到阿弗雷迪的老家奘格里村。事先不知道,他让他的堂弟为我们准备了当地特色——羊肉串。
不见不知道,见了真吓一跳,烤串师傅正在用砖搭的土灶上烤肉串。吱吱响的烤肉香气扑鼻,男人围坐在一起聊着天,谁也不怕身上留下炭火味儿。最引人注目的是肉串,一串足有半米长,每块肉都有拳头那么大。我立即拍照发了朋友圈,朋友们很是羡慕,问这一串是不是够一家子吃了。
我们很兴奋。看着师傅不停地给肉串翻面,用木棍拍打,还不断撒上孜然等各种香料。等肉变得焦黄,我以为要分给我们一人一串,只见师傅把肉取下后,全都放在一个罐子里,再用生面把罐子封好。这是肉串的最后一道工序,要焖20分钟,好让肉更入味。
我问阿弗雷迪:“这么多羊肉得花多少钱?”阿弗雷迪说:“这是今天上午刚杀的羊,专门请了师傅,一共花了大约二百美元。”他坦言这不是平时吃的羊肉,而是为迎接贵客准备的。
终于开饭了!
仆人铺好毯子,摆上事先拌好的蔬菜和烤好的馕,再摆上饮料,羊肉被分好放在盘中端过来,我们和主人一起席地而坐,用馕裹着羊肉、蔬菜,大口吃起来。肉块很大,开始还担心烤不熟,实际上羊肉外焦里嫩,用手抓着吃,满手流油。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是的,我们去了巴基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