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万里长城”今安在?
2022-12-29张文平
无论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还是许多历史解读,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都是秦始皇大规模征集劳工,修建了一条西起临洮、东到大海的雄伟“万里长城”。
我们有这种印象的发端始于什么时候呢?其实是从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时候开始的。
《史记》对秦始皇修长城大书特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4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从司马迁的以上记载出发,学界一般把分布于阴山山脉北坡的一道石砌为主、土夯为辅的长城,称之为秦长城或蒙恬所筑阳山长城。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自2007年以来国家文物局开展的全国长城资源调查中,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调查队员对所谓的秦长城或蒙恬所筑阳山长城进行了详细踏勘,结果发现它的主体是公先前127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北伐之后修筑的汉武帝阳山长城,并非秦长城。
为什么史料记载会和实地考古调查产生如此之大的偏差呢?
其实秦朝本身修长城的时间很短,从公元前214年开始动工,到公元前209年随着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长城的修筑工程也就停止了。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秦始皇长城主要沿用了原来秦、赵、燕三国的旧长城,再就是新筑了一些连接三国长城的线路,并未能够形成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司马迁撰著《史记》,以秦始皇讽谏汉武帝,而秉承孔子的“春秋笔法”。事实上,相比于秦始皇,汉武帝用兵匈奴、大修长城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史记》中却绝不见汉代“筑长城”字样,用的多是“筑朔方”“至眩雷为塞”“筑居延”“起塞”等这般表述。
西汉“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通过常年不间断的经营,才真正在北疆地区第一次修筑成型了东西绵延不断的万里长城,很多地区形成了南北并行的数条长城线路。战国燕、赵、秦三国的诸多长城段落为汉朝加筑沿用,所以谈到北方地区的战国秦汉长城,绝大部分均可以认定为汉长城或者为汉代所沿用。
在长城资源调查中,内蒙古境内也断断续续地确认了一些秦长城段落,有桌子山秦长城、鄂托克前旗秦长城、榆中长城、岱海―黄旗海秦长城、银子河秦长城等数条线路。让我们来看看秦长城的真容吧。
桌子山属于贺兰山在北流黄河东岸的北端余脉,由大致呈东西排列的两道南北向山脉组成,东面一道为桌子山,西面一道为甘德尔山。桌子山秦长城对桌子山形成包围之势,苏白音沟则起到沟通山体东、西两侧的作用,从而构成秦朝北地郡的北部边界。桌子山秦长城绝大部分系石墙,墙体普遍窄小低矮,基宽多在1.1~1.3米之间,高度多不足1米。烽燧为馒头形土包或石包状,原初形制不辨。在两座障城中,乌仁都西障城保存较好,为长方形石砌障城。
岱海—黄旗海秦长城是沟通岱海至黄旗海两大湖泊之间的防御体系。岱海至黄旗海之间的秦汉长城墙体并行分布,汉长城墙体南侧紧邻的副墙,应是秦长城墙体。经调查,可见的秦长城墙体长约13公里,沿线存同时期烽燧5座、障城7座。
桌子山秦长城、岱海—黄旗海秦长城看起来均并不高大雄伟,与大家惯常认识的“秦始皇万里长城”是不是有些不一样呢?这正是司马迁记载的历史与考古学考证的历史之间的差异。
(摘自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内蒙古长城故事》 编者: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工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