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乌克兰危机
2022-12-29
1991年初,随着波罗的海国家宣告独立,昔日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经表现出了动荡不安。直到1991年12月21日,苏联宣布解体,乌克兰宣布独立并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从此,乌克兰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1996年6月28日,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通过了以“总统—议会制”为基本原则的新宪法,结束了乌克兰独立6年来的制宪斗争乱局。
2006年1月1日,乌克兰正式实施宪法改革方案,乌克兰政体由“总统—议会制”转变为“议会—总统制”。此项法案实施后,总统的权力被削减,议会的权力得到相对的扩大。议会多数派负责组建内阁,总统仅有提名外长和国防部长的权力,其他内阁成员人选由总理提名,议会批准任命,同时议会还拥有解散政府的权力。
2006年3月26日,乌克兰在政体改革后举行首次最高拉达选举,经过一番投票后,最终亚努科维奇领导的地区党获186个席位,季莫申科集团获129个席位,尤先科领导的“我们的乌克兰”党获81个席位,社会党获33个席位,共产党获21个席位,以上政党进入新一届议会。此后,乌克兰的政局几经动荡,政府总理更替撤换了多次,这种闹剧般的政治局面一直持续了4年。
2010年1月17日,乌克兰举行了独立以来的第五次总统大选。本次选举中,亚努科维奇击败季莫申科成为乌克兰第五任总统。
亚努科维奇执政初期,与前总统尤先科相比,乌克兰的政治局面基本稳定。虽然他签署发布的一些政策引发了反对党和中西部地区民众的抗议,但并没有发生频繁解散议会和更换内阁的情况。直到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政府决定暂停《乌克兰与欧盟联系国协定》的准备工作,转而加强与俄罗斯等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关系,这一决定引发了反对派的强烈不满与抗议。11月24日,反对派组织5万名乌克兰人聚集在首都基辅市中心的独立广场上,他们在广场上搭起帐篷,砌起砖垒,抗议亚努科维奇政府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
这场抗议示威活动持续了数月,到2014年1月19日,局势进一步恶化。当天下午反对派在独立广场举行集会,抨击议会通过的法律违反宪法和侵犯人权。会议结束后大批示威者前往议会抗议,途遇警察用轿车组成的路障无法通过,与警方发生冲突,数辆警车被示威者烧毁,十几人在此次冲突中受伤。抗议示威活动逐步升级,发展成了大规模暴力流血冲突。
美国、欧盟针对乌克兰局势不断地向亚努科维奇施加压力,亚努科维奇决定向反对派作出让步,希望能够缓和国内紧张的政治局势。2014年1月28日,亚努科维奇签署了总理阿扎罗夫的辞职和解散政府的总统令,最高拉达通过“大赦法案”。亚努科维奇政府作出的一系列妥协和让步并没有缓解局势,也没有换来反对派的积极回应,而是促使反对派不断发起新的示威抗议活动。
2月18日,就在“大赦法案”刚刚实施生效之时,示威者与警务人员再次发生暴力冲突,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双方的武装冲突愈演愈烈,到19日,已经有25人在冲突中丧生。
美国和欧盟继续向亚努科维奇施加压力,要求亚努科维奇再次对反对派作出妥协让步,同时乌克兰的众多寡头为了保证自己的海外资产安全,也不断向亚努科维奇施加压力。亚努科维奇迫于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再次向反对派作出妥协。2月21日,亚努科维奇与反对派代表在基辅签署了危机和解协议。协议的内容包括:提前进行总统选举、组建联合政府、修改宪法。乌克兰议会在反对派议员的主导下,通过了恢复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议案,乌克兰的政体再次回归到“议会—总统制”。反对派逐步掌控了最高拉达,议会通过了解除亚努科维奇总统职务,以及释放前总理季莫申科等决议,并宣布将于2014年5月25日提前进行乌克兰总统选举。
乌克兰最高拉达的这一系列决议引发了多个地区的抗议,克里米亚共和国议会于2014年3月1日发表声明,不承认乌克兰最高决议的合法性。此后,克里米亚举行了全民公投,超过96%的投票者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3月17日,克里米亚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克里米亚为主权独立国家,提出以新的自治主体身份申请加入俄罗斯联邦。
克里米亚公投入俄后,乌克兰东南部的顿涅茨克、哈尔科夫、卢甘斯克、敖德萨等多个地区,纷纷要求独立。乌克兰继基辅独立广场冲突之后进入新一轮动乱,东部地区的局势越来越紧张,抗议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武装对抗。东部地区政府军队与反政府民间武装力量之间的武装冲突不断升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2014年5月25日,基辅举行了第六届总统选举,进入最后角逐的是乌克兰“巧克力大王”波罗申科和前不久刚被释放出来的“铁娘子”季莫申科,最后波罗申科以54.7%的得票率获胜。2014年6月7日,波罗申科正式宣誓就职,成为乌克兰独立后的第六任总统。
波罗申科就任乌克兰总统后,当即下令继续增派军事力量对东部提出独立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进行武力镇压,双方冲突规模不断扩大,扩展成了局部战争。乌克兰的问题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其中,美国众多议员、官员和媒体呼吁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军事武装干涉乌克兰,此时整个欧洲预感到一旦美国干涉,其中暗藏着全面升级地区性战争的危险,于是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一致决定督促乌克兰交战双方尽快达成停战协定。2015年2月12日,乌、俄、德、法四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会晤,对解决乌克兰危机达成共识,并签署了《新明斯克协议》。协议签署后,乌克兰东部的局势得到了缓和和控制,但是民间武装与政府军间的小规模冲突仍时有发生,无法达到全面的和平稳定。
(摘自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黑海上的明珠:乌克兰》 编著:孔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