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2022-12-29马骏杰
在元代,中国与亚洲乃至世界各国展开的贸易是广泛而普遍的,中国大大小小的海船航行在通往世界各地的航线上,使开辟千年以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忙。随着对元代造船、航海、海外贸易、海上用兵等情况的不断认识,可以断定,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航海时代。
元代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航海时代,是由若干条件决定的。
疆域辽阔,纵横万里
元朝由蒙古民族建立,它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以往朝代都不相同。波斯湾地区的伊利汗国,作为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是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建立的,而忽必烈与旭烈兀是亲兄弟。这种特殊关系绝非一般国家关系所能比。伊利汗国所辖地区十分广阔,是中亚地区的一大强国。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元朝政府与中亚地区一直保持着密切关系,陆路和海陆交通都十分畅通,尤其是海路交通,在长达万里的航线上,不仅官商船舶往来频繁,而且安全可靠,为中外使者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空前方便的条件。
元代出使海外的使节不仅有汉族人,还有其他各族的人。至元十七年(1280),元朝政府成立了泉府司,该机构专管海运,在上海和福州设置两个万户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将市舶司划归泉府司,这样就使出使海外的官商人员和船舶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更加有利于对外交流。
造船与航海大发展
元代统治者继承发展了南宋造船与航海事业。
统一中国后,元朝廷为开展海上军事活动和大规模的海上漕运,令各地建造了大量船舶,其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元代统治者对造船的重视,直接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对于船舶的大小和质量,虽然在古代典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外国人的记录中了解一些情况。
阿拉伯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元代曾乘坐中国海船来到中国,他对中国船舶的印象极为深刻。他在自己的游记中详细介绍了当时中国船舶的大小以及建造技术。
中国的船舶分为3个级别:大的称作艟克,复数是朱努克;中的为艚;小的为舸舸姆。大船有10张帆,至少3张帆,帆系用藤篾编织,其状如席,常挂不落,顺风调帆,下锚时亦不落帆。每一大船配置人员1000人,包括水手、作战士兵、弓箭射手、护勇和发射火铳的士兵。随从每艘大船的有小船3艘,一艘为1/2大者,一艘为1/3大者,一艘为1/4大者。这种巨船只在中国的广州建造。
白图泰还说,这种大船的船桨大如桅杆,一桨旁聚集10~15人,站着划船。船上造有甲板4层,内有房舱、官舱和商人舱。水手们携带眷属子女,并在木槽内种植蔬菜。船的总管就像一个大长官,登岸时射手手执刀枪前导,并有鼓号演奏。另外至寄居处所将枪刀摆列大门两旁,住多久就摆多久。
从他的描述看,中国建造的大船是用于远洋航行的巨型船舶,它兼有经商和作战两种功能。船长不少于40丈,也就是在100米以上。可以推断,这种大船排水量应当在三四千吨,这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巨大的船舶了。
在建造工艺方面,白图泰记录,木料之间的连接,一是用卯榫连接;二是用巨型铁钉钉牢。铁钉的长度有“三腕尺”。以古代希腊的“腕尺”为准,三腕尺约合1.37米。这是多么巨大的一根铁钉!另外,为了使船不漏水,还要用桐油、石灰、麻丝进行艌缝(填补船壳木板缝隙的工艺)。
在航海技术方面,元代在继承宋代的基础上也有了发展,划分了东西洋以及更具体的海洋区划,使海洋地理概念更加清晰。航行的距离也越来越远。1291年,马可·波罗奉忽必烈之命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伊利汗国,其登陆地点在忽鲁模思(今伊朗霍尔木兹)。1304年,航海家杨枢也到过忽鲁模思。这说明元代已经具备了远航波斯湾的能力,通往波斯湾的航路也已成熟。
在天文航海技术中,元代远航应用星辰导航的技术更加娴熟。在地文航海技术中, 中国船舶已普遍使用指南针,而海外诸国“航行印度洋者视南半球可见之南极星为准,盖其鲜见北极星,又不用罗盘,只恃所见南极星之高度以辨方位”。足见元代中国人的地文航海技术在海外诸国之上。
除此之外,元代采用了人工路标定位方法,通过固定与浮动航标的设置帮助导航,使单纯地利用天然地表固定物体发展为制造人工路标。同时还出现了比宋代更加翔实的文字叙述性的“航路指南”,这种“航路指南”在《大元海运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岛夷志略》《真腊风土记》《海道经》等典籍中都有体现。
明代人撰写的《海道经》仿佛就是“文字版海道图”,明确了航道沿途岛屿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港口位置、开航时间、航路长短、潮汐情况、航行建议等,以简洁的语言、明确的指向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海上地理图,为航海者提供了直观、清晰、实用的导航服务。
与“文字版海道图”同时应用、相互弥补的还有“图画版航海图”。航海图最晚在宋代出现,可惜未能流传后世。到了元代,航海图得到更为普遍的应用。《海道经》中就保存了元人底本的《海道指南图》,这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海道图。
建立实力强大的水师
元代水师的强盛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从内陆北方南下的蒙古族来说,起初对水师是陌生的。但自从灭金以后,在与南宋军作战时,元朝政府不得不适应战争需要建立水师。元代水师建立后,在战争中逐渐强大起来。
统一中国并不是蒙古人的终极目标,孛儿只斤·铁木真成为大蒙古国可汗时就有“成吉思汗”的尊号,这一尊号有“拥有海洋四方”之意,可见在蒙古人的思想中并不缺少海洋意识。忽必烈即位后更加野心勃勃,他在统一中国后多次对海外用兵,把建设强大水师放在了突出的地位。为适应海外战争的需要,忽必烈在福建建立了沿海水军万户府,招募水兵,练习海战。为了保证水师管理以及大规模的海上行动,元朝政府还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水师编制体制,规定大船队由规模较小的分䑸组成,每三十艘船为一纲,即一分舰队。
在至元十一年(1274)和至元十八年(1281),忽必烈两次发兵进攻日本。至元十九年(1282),从海上进攻安南(今越南)。至元二十九年(1292),又远涉重洋南征爪哇。这几次海上用兵所出动的水师兵力,少则5000人,多则14万人;战船少则500艘,多则3400艘。
虽然这些海上战争都未能成功,但远洋作战能力的强大,无疑为成就航海时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摘自北京燕山出版社《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