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反家暴简史
2022-12-29侯印国
当今,已经有不少女性勇敢地站出来,讲述自己被家暴的细节,也有一些演艺明星的家暴事件登上热搜,家庭暴力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家暴至今仍是一个缺乏彻底解决方案的难题,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记录在史料中的家暴案例不胜枚举,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反家暴的经典故事。
歌舞戏《踏摇娘》
1500年前反家暴的流行艺术《踏摇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唐开元初年(713),崔令钦在《教坊记》里记载,北齐时期有个姓苏的男人,没有本事不能做官,但自号“郎中”,自欺欺人。同时他又酗酒,喝醉了就打老婆,这就是正宗的家暴了。家暴的次数太多,妻子无法忍受,只能向邻居们诉苦。有人就根据这个家暴事件,改编成艺术形式,一个男演员穿着女人的衣服,扮演被家暴的女性,摇摇摆摆地慢慢走进场地,一边走一边唱,诉说着自己的不幸遭遇。因为是一边摇摆着一边唱歌,所以大家就把演员的身段称为“踏摇”,每唱完一小段,观众们就齐声呼应道:“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大家用“苦”字与“和”字来表示对她的同情。此时,家暴的男人出场了,这一对夫妇之间的打与被打,追与被追,还有喊叫哭闹,将观众们的情绪调动起来,有同情的,有义愤的,因为经过戏剧化的处理,更多人会哄堂大笑。这个节目得到认可,被反复表演,又变得像一场小品一样了,最终发展成为歌舞戏。
后来,这个演绎家暴的故事演变为《谈容娘》,演员也由男扮女装变成了由真正的女性出演。唐代诗人常非月观看完《谈容娘》表演后,写诗《咏谈容娘》:“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马围行处匝,人压看场圆。歌索齐声和,情教细语传。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怜?”最后一句写出了大家对受到家暴欺凌的女性的深刻同情。
奋起反家暴的李清照
e4a8a03ac48c969166909d997366b953b505c9fcbefc72fe1f044f227f262b9e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是一位反抗家暴的先锋。李清照出生书香门第,以诗词闻名,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后,共同探讨金石诗文,琴瑟和鸣。靖康之变中,金兵攻破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赵明诚时任江宁(今属南京)知府,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南下和丈夫团聚。仅仅一年以后,赵明诚去世,李清照孤苦无依,带着文物书籍,追随传闻中宋高宗奔走的方向,流徙浙东一带。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到达杭州。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书籍文物在路上的流散,让年近五十的李清照悲痛不已。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乘虚而入,对她嘘寒问暖。李清照以为自己得遇良人,改嫁张汝舟。但万万没有想到,张汝舟接近李清照,就是因为觊觎李清照手里的书籍古玩。婚后张汝舟发现李清照的大部分收藏已经在逃难路上遗失,马上换了一副嘴脸,对李清照不仅经常喝骂,更是拳脚相加。李清照在给友人的信件中说,“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
备受家暴摧残的李清照没有选择懦弱忍受,而是奋起反抗,毅然报官要求离婚,并举报了张汝舟种种营私舞弊的恶行。经查属实,张汝舟受到了应有的处分,李清照也获准离婚。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所以李清照自己也身陷囹圄。事实上,在她决定离婚之时,已经知道会有这个后果,但她宁愿身在牢狱,也不愿和家暴她的张汝舟共处。幸运的是,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她被关押9天后便获释。
对于李清照改嫁和遭遇家暴的故事,宋代《云麓漫钞》等史料有明确记载,但明清人觉得改嫁会影响李清照的形象,所以都认定此事子虚乌有,相关记载一定是伪造。但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敢爱敢恨的李清照才是真正伟大的。她不仅是千古第一才女,也是中国古代奋起反抗家暴的杰出女性。
被家暴的古代男人
我们总认为家暴的受害者都是女性,其实自古以来,也有不少男性成为家暴的对象,但这种家暴往往被视为“惧内”“妇人悍妒”,成为笑谈。我们经常用“河东狮吼”“季常癖”形容怕老婆的人。
北宋人陈慥,字季常,年轻的时候自称豪杰,浪荡不已,后来开始折节读书,参禅礼佛,人称龙丘居士。他的妻子柳氏性格强势,每当他招待客人的时候请歌女陪酒,柳氏就醋意大发,用木棍敲打墙壁,客人尴尬不已,只好散去。没有客人的时候,柳氏自然更加凶悍。陈慥的朋友苏东坡借用狮吼戏喻其悍妻的怒骂声,作了一首题为《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的长诗,其中有几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生动地记述了柳氏凶悍、季常无奈的景况。后来,这个故事被南宋文学家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
柳氏对陈慥的凶悍算不算家暴可能还有争议,但在古代的笔记和笑话集里,确实记录了不少女性家暴男性的段子,比如清代成书的《笑林广记》中记载的“葡萄架倒”的故事:有一吏惧内,一日被妻子家暴,抓破了脸皮。第二天上堂,太守见而问之,吏托词说:“晚上乘凉,葡萄架倒下,故此刮破了。”太守不信,说:“这一定是你妻子抓破的,快差皂隶拿人来。”不料太守的妻子在后堂潜听,大怒,抢出堂外。太守慌谓吏曰:“你且暂退,我内衙葡萄架也要倒了。”“葡萄架倒”的故事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在民间普遍流传,成为一个典故。
在《笑林广记》中,这种记叙强势妻子欺压丈夫的段子还有不少。例如“大丈夫”这一则,说一人被其妻殴打,无奈钻在床下,其妻曰:“快出来。”其人曰:“丈夫说不出去,定不出去。”再比如“请下操”这一则,说一军官怯内,屡屡被家暴,经常面带伤痕。同僚谓曰:“以登坛发令之人,受制于一女子,面子往哪里放?”军官解释说:“积弱所致,一时半会整顿不起。”同僚出了主意:“刀剑士卒,皆可以助兄威。等到你家夫人下一次咆哮时,先令军士披挂,枪戟林立,站于两旁,然后你再与她对抗。她慑于军威,岂敢不降服!”军官从之。等到队伍已经站好,兵器已经排列好。他的妻子见之,大喝一声曰:“你装此模样,欲将何为?”军官闻之,不觉胆落,连忙跪下说:“并无他意,请奶奶赴教场指导操练。”在这个故事里,军官的反家暴行动完全落败。
古代男人被女性家暴,往往都记录在笑话集和喜剧故事中,在这些故事里,男性的反家暴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最终沦为笑谈。这也说明中国长期以来是男权社会,大家普遍觉得男性被家暴是很可笑的事情,很多男性被家暴者也往往自认为是“丑事”,不愿意开口承认。
在中国古代夫主妻从的家庭结构中,家暴的例子很多,上到帝王家的“打入冷宫”,下到普通百姓家的辱骂毒打,史书中的记载不胜枚举,女性家暴男性的故事也为数不少。自古以来,我国主流的价值观念都是反对家暴的,家庭暴力从来都受到舆论谴责,但也有人把它当成是不可外扬的“家丑”。我国的《反家庭暴力法》已经在2016年正式施行,反对家庭暴力,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家庭暴力不仅仅是家务事,受害者要勇敢站出来。
(摘自甘肃人民出版社《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