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那年,有女生对我“表白”
2022-12-29
高考放榜,成绩火红。我考上了省内“211”重点大学,琳也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外语外贸大学,关键是——都在同一个城市!我满怀憧憬,想着读大学时就可以开展一场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的恋爱了。
——明光暗影(42岁,影评人,广东)
二十多年前,“高考”对万千莘莘学子来说,是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词语。因为那时高考还没怎么扩招,可以说是一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战斗。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都在为女儿高考撰文说:这高考竟然像日本鬼子一样可怕了!
一进入高三,我们的生活就变成了教室—食堂—宿舍的“三点一线”,俨然这是通往大学的唯一正确“轨道”。人人都如临大敌,神情肃然,即便向来散漫如赤脚大仙的我,也不得不稍微绷紧了那根弦。
仗着有不错的成绩,尤其是作文常被语文老师拿来当范文在班上念……我多少也有些自傲,有时在课堂上会分分神,管不住嘴,在桌下窃窃私语。
一天下午的自习课上,我突然收到了一张纸条——在手机还没怎么普及的那个年代,传小纸条是班上常有的事。纸条上写着娟秀的字迹:我好喜欢你学习时沉思的样子——琳。
顿时,我如同五雷轰顶,哦不,是被皮卡丘的十万伏特击中,一阵强烈的电流贯穿全身,不由得打了个激灵。
琳喜欢我?这是向我表白么?我感觉全身的血液在翻滚着,心怦怦直跳,仿佛要跳出胸腔似的。我不敢往纸条右下方“琳”的位置看去。手颤抖地拿着纸条,眼睛努力想要聚焦,再看一遍上面的字,脑袋一片空白。
自打出娘胎以来近二十年,从来就没有一个女孩子对我这个山里来的、土里土气的人说过一句好话,更别说表白了。
更别说还是琳,老师同学们眼里的典型好学生!琳长得说不上漂亮,但充满阳光活力,总是笑意盈盈。她不仅学习成绩不错,体育也强,可谓是“文武双全”的典范。作为班长,琳常会规劝调皮捣蛋的学生向好,会为学习差的学生鼓劲,也会对优秀的学生点赞。
在后来的交往中得知,琳最爱看人物传记类的书,居里夫人、丘吉尔、华罗庚、曾国藩等人的传记看了个遍。用现在的话来说,她就是个正能量满满的人,一开口就会来几句激励人前行的名人名言。
在激浪划桨般跳荡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后,我细细一琢磨,其实此事早有端倪,并非纯属“天上掉馅饼”。
有一次,语文老师照例拿着我的作文当范文念给全班同学听,作文题目为《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这是一篇关于青春成长题材的文章,自觉风格婉约,辞藻华丽,行云流水,情真意切。当老师读完的时候,琳就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就差叫一声“好!”结果全班四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朝她看去,琳那白皙的脸庞瞬时如落霞般红艳,在我眼里是那么的美丽迷人。正如老舍所言:“一个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的告白。”
当然,在高考巨大的压力与气势之下,当时我俩谁都没捅破这层纸,甚至对于“纸条表白”之事只字不提。
只是相互间接触的次数,貌似比以往多了些。琳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会不时拿些题目来问我。若是我会的,就意气风发、口若悬河地给予热情解答;若是我不会的,就虚晃一枪“现在忙着,一会答复你”,然后转身赶紧翻书钻研去。我也会不时借机向琳要来课堂笔记抄一抄,一借一还,相处的机会就多了。
我们白天有时会一起去食堂吃个饭、上图书馆看看书;晚上自修课后在校门口的糖水铺喝上两碗绿豆百合糖水,糖水很甜,别人眼里的我俩更甜;偶尔还去图书馆楼顶上,静观漫天星空,默默无语,静静感受着美好时光的流逝。
还有一件如今想起来都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是我与琳在某个晚上,双双坐在教学楼的楼梯上,来了个真正的彻夜长谈,直至清晨五六点才兴阑人散,各自归去宿舍。然后早上8点又准时出现在教室里如常上课,且丝毫不觉困倦。真神奇!这便是青春荷尔蒙的效用么?
如今依稀记得,当夜我们漫无边际地聊了许多,人文科学、天文地理、娱乐八卦、亲师学友等无所不包。比如我们聊到文学里“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写实批判,契诃夫的幽默讽刺,欧·亨利的神奇结尾;还有马克·吐温的风趣,杰克·伦敦笔下的苦难与顽强……
我们谈到哲学里的《柏拉图对话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尽管一知半解,却能感受到先哲们高屋建瓴的思索对脑瓜的冲击。当然还有历史(我们那届高考是比较特别的“3+1”,其中“1”我俩选的都是“历史”),春秋时代的诸子百家、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就能够让我俩聊上(争辩)好一会儿。此外,还聊人生、谈理想,说一些现在看来十分幼稚可笑的话,尤其是在走过二十多年的尘路、经历多次摔跌之后再回首。
这是令人难忘的一夜,在此后多年的青春里,我再也没有做过如此疯狂的事情了——通宵达旦地聊天!
为了展现出琳喜欢的模样,我读书时沉思的时间愈发多了,当然也不全是在装模作样,也是真的更加刻苦学习了。虽然,有时候也想在作沉思状时捋下前额的头发甩个头、耍下帅什么的,但那时男生大多剃短平头,只好作罢。
总而言之,有琳的做伴,高三的学习生活仿佛也没那么煎熬了。
高考放榜,成绩火红——我考上了省内“211”重点大学,琳也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外语外贸大学。尽管那时她的那所大学没有我这个“211”字样,但也是“一本”,关键是——都在同一个城市!我满怀憧憬,想着读大学时就可以开展一场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的恋爱了。
这个时候,我也终于可以大大方方地提起那次“纸条表白”事件。只见琳嫣然一笑:“那时我觉得你脑子灵光,只要肯用功学习,一定能考上很好的大学。现在,祝贺你成功了!”
啊?!这是襄王有梦、神女无心吗?敢情那纸条上写的,也只是爱看人物传记书的琳恩赐于我的一句励志鸡汤么?
所谓世事无绝对,峰回路转总有时。周星驰所说的“巴黎铁塔反转再反转”也是会发生的。
在省城广州读大学时,面对喧嚣繁华、光怪陆离的大都市,虽不至于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我们还是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不知所措的茫然。在异乡陌生的环境下,同声同气的同乡人有着天然的亲密感,如同最可靠的避风港湾。因此,昔日为同班同学的我俩,依旧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从相互串门参观对方的校园,到云山珠水的自然风光,再到上下九、北京路的商业街……都留下了我们欢声笑语的青春身影。在完成对外部世界从新奇到适应的摸索过程中,我们的内心也越走越近,直至相依相偎。
就这样,琳终于成为我的初恋女友。
(本刊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