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靠谱吗?
2022-12-29
中医和西医都会诊脉。诊察的部位都是患者的腕部,也同样是利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触觉来了解动脉搏动的情况。西医主要是通过脉搏来判断心率(心跳频率)和心律(心跳节奏),但中医切脉往往要切上好一会儿,才能了解病情并作出综合诊断。
早在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濒湖脉学》上,就记载了通过感触左右桡动脉寸、关、尺三部(脉学术语,手腕桡骨茎突前后的部位)的浮、中、沉来确定五脏六腑的阴阳表里和寒热虚实,使五脏六腑病变的部位有了明确的脉象依据,这也是中医切脉诊断疾病的依据。脉搏的力度、频率,对应着中医所说的“气”,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人活着就是因为有气。
人在运动时,心跳加速,身体发热,气就旺;染病发热时,心跳亦快,气也旺。有力气足,无力气虚。所以无论运动或病态导致的心率增快,脉搏有力都是气足,而脉搏力度不足则是气少。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我们可以做出更科学的解释,因为动脉直连心脏,所以通过脉搏的频率和力度等可以反映心脏搏动情况。又因为心脏收缩和舒张有周期性起伏,通过脉搏的跳动变化,可以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变化。比如心脏每搏动1次,桡动脉也搏动1次;心脏搏动快,脉搏也快;心脏收缩力量强,脉搏也强;心脏患病时,心律不齐,心脏搏动会时跳时停,脉搏也相应地出现不规则。
因此,无论从西医理论上讲还是从中医理论上讲,通过脉诊来诊断疾病都是有依据的。
当然,有人会说,中医脉诊不就是切脉吗?而脉搏不就是心跳的反应吗?人们通过脉搏可以知道心跳的快慢,还能知道哪些信息呢?
大家可以把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在左手的桡动脉部位来试着给自己切脉,这时注意一下力道,是轻轻一按就能摸到脉搏还是需要重按才能摸到?这就是脉搏给你的第一个信息——脉的位置深浅(也称脉位)。轻轻触按可以摸到,重按则减轻是浮脉最典型的特征;轻轻触按摸不到,重按才摸到则是沉脉。
调整好姿势和位置,摸到脉搏之后,首先感受到的是脉搏的力度。是强劲有力,还是虚软无力?这就是脉搏给你的第二个信息——脉搏的强弱(也称脉力)。寸、关、尺三部的脉都有力则是实脉,寸、关、尺三部的脉都无力则是虚脉。
再细细体会一下,脉搏跳动的范围是否有超越寸、关、尺这三部分。这就是脉搏给你的第三个信息——脉动范围(也称脉长)。 假如脉动范围超越寸、关、尺三部,则称长脉;没超过三部,只能感触到寸部和关部,而且脉体短绌,则称短脉。
在感受到脉搏的长短后,是否还得感知一下它跳动的快慢呢?这就是脉搏给你的第四个信息——脉搏的频率(也称至数)。 中医以一个呼吸周期为脉搏的计量单位,一呼一吸为“一息”。假如在一息之间脉搏跳动4~5次,则为平脉,也就是正常人的脉象。假如在一息之间脉搏只跳动了3次或者小于3次,则为迟脉;跳动6次或以上,则为数脉。
同样,通过手指细细体会下脉道的粗细。这就是脉搏给你的第五个信息——脉搏宽度(也称脉宽)。脉搏粗大有力的为洪脉,狭小的为细脉。
脉搏的流利度、紧张度还有脉搏的均匀度这3个信息,需要技术高超且富有经验的医生才能感受得到。因此在通过粗略脉诊之后,大致可以得到以上所说的这8个信息,而这8个信息是构成各种脉象的主要因素。
古代中医文献常用“位、数、形、势”这4个字加以概括总结,演变到现在,用脉搏的部位、至数、长度、宽度、力度5个方面概括更为贴切。
(摘自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零起点脉诊入门》编著: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