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结核:曾被追捧的文艺病

2022-12-29尹烨

现代阅读 2022年9期

不得不说,19世纪是一个对传染病最友好的时代。肺结核患者不会受到歧视,反而因此备受赞誉。

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兴起,因疾病的消耗而身体消瘦、无力、面色苍白而午后又面带潮红的肺结核病人表现出来的仪态,符合当时欧洲人独特的审美,肺结核也因此成为一众文艺男女追捧的疾病。为了获得病态的美,有人甚至期望自己患上肺结核。人们不知道肺结核如何传播,于是靠穿紧身束身衣将肋骨勒变形及受凉等方法来获得呼吸短促、咳嗽症状,试图“成为”一名肺结核患者。

人们对白皙肤色的追捧,与社会地位有关。在当时,只有养尊处优的人才会拥有白皙的肤色,为了生计而奔波的人往往面色暗沉、皮肤偏黑。为了显示自己的贵族地位,无论女性与男性都会用铅粉化妆,有的人为了美还会服用砒霜,如今看来惨白的面色在当时却是流行时尚。比化妆更自然的白皙便是肺结核带来的面色,透过苍白的肤色甚至能看到青色的血管,或许就是当时的人追求的美的极致。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对结核病作出这样的说明:“结核病是一种时间病;它加速了生命,照亮了生命,使生命超凡脱俗。”人们将结核病视作一种由过分的热情带来的疾病,患者都是情感丰富而才华横溢的人。在患上结核病后,病人的肉体被消耗,灵魂却得到升华,死亡也显得优雅且从容,在拜伦、梭罗等文学巨匠看来,死亡是有趣、美丽的。

不得不说,那是一个对传染病最友好的时代。肺结核患者不会受到歧视,反而因此备受赞誉。结核病之所以曾被贴上高贵、优雅的标签,不仅在于疾病带来了浪漫的想象空间,还在于一众文艺的患者。西方文学家雪莱、席勒、契诃夫、卡夫卡,以及音乐家肖邦等,都死于肺结核。西方一些文学作品也不吝于描写肺结核。小仲马的《茶花女》一书中,主角玛格丽特患的是肺结核,似乎这种疾病让她拥有了特殊的魅力,她热情豪放,飞蛾扑火般地为爱燃烧自己,最后在郁郁中死去,加深了读者对她的同情。

与西方文学界加在文学作品上的浪漫主义不同,中国文学界则更为现实地看待结核病这种在当时无药可医的疾病。同样为肺结核所苦的鲁迅在《药》一文中,讲述了人血馒头治痨病的民间偏方。巴金在《寒夜》里对患结核病的王文轩费力咳嗽的描写,力透纸背地显示出这种治而无望的疾病背后的压抑和绝望。

无论浪漫还是悲怆,只是加在结核病上的文化标签,都比不上肺结核本身的特点令人惊讶。这种古老疾病能让文人为之狂热、医生因之烦恼、病人患之恐惧,在横行数千年后,仍让人听之便联想到死亡,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微生物导致的疾病?

病因不明,病原未知,预防无从下手,更谈不上正确治疗,这就是很长一段时期里,欧洲面临的结核病难题。继承古罗马医学家盖伦的学说的医生对患者进行放血、催吐、催泻等疗法,信奉基督教的人则将祈祷作为康复的希望,相信王权的人则依赖“国王的触摸”。

曾有一名患肺结核的医生将新鲜空气和明媚阳光视作治愈自己的药方,他康复了,这种疗法成为19世纪治疗结核病人的主要方法,带火了一批疗养院。患者纷纷来到空气清新的郊外疗养,宛如度假,只是这个假期很长,有的人会在疗养院一住好几年,有不少人感觉病症减轻,有的人则在疗养院与世长辞。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生命密码3:瘟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