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陷阱:把忙碌当作常态

2022-12-29阿什莉·惠兰斯\\著靳婷婷\\译

现代阅读 2022年9期

由于自我认知被工作和效率层层包裹,在社会中所表现出的忙碌表象让我们感觉良好。忙碌的状态让我们感觉自己勤奋努力且被人需要。

我们的身份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紧密。大量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生活在美国的民众会从工作中找寻意义,而不是从朋友、家人或爱好中。

几十年来,将工作作为人生意义主要来源的理念一直存在,但通俗报刊文章中所称的“工作主义”,还是一种最近出现且日益加剧的现象。俗话说,为了生活而工作。而今,许多人却是为了工作而生活。2017年的一项调查表明,95%的18~25岁的青年都表示,拥有一份“愉快而有意义的职业”对于他们而言“极其重要”。

与我自己的大学时期相比,当今大学生对待学校的态度已经大相径庭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学生们成群结队地找到我,焦虑地向我询问关于职业轨迹和实习机会的问题,希望选择最好且最正确的职业道路。一位学生曾经在一学期内跟我见了5次面,想要厘清自己的未来规划。

由于我们对工作的重视,工作中的忙碌现在也成了地位的象征。我们把忙碌当作荣誉勋章一样戴在胸前,希望被视为工作时间最长的员工(即便这些时间的效率并不高)。一位名叫彼得的同事告诉我,以前,只是为了让人力资源系统记录到他的在岗情况,他常常会在办公室待到晚上7点,即便不是在工作。彼得领的是固定工资,因此没有什么让他工作到下午5点后的直接激励因素。但全世界千千万万个彼得,却在社交媒体上自豪地发布着宣称自己工作不止的公告,也因废寝忘食而将社交活动抛之脑后。

势头愈演愈烈的经济不稳定,也推动了工作主义的盛行。那些衣食无忧的人担心未来情况会急转直下,而那些勉强维持生计的人则害怕自己会更加落后。

我们中绝大多数人的应对方法,都是靠增加工作时间和努力赚取更多的钱。我们本能地将花在自己、朋友和家人身上的有益时间排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我们自愿放弃度假的时间,以免给别人留下不努力工作的印象。我们会因为把钱花在为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上而感到愧疚,比如在外用餐或是旅行度假。

这种恐惧是根深蒂固的,有时是幼年经历的不平等所带来的。在询问受访者成长环境中的不平等因素以及当今金钱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时,我和同事们发现,年幼时承受的收入不平等越严重,长大后便越容易承认自己的自尊心会受到收入多少的影响。无论当下居住在哪里或拥有多少金钱,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经济不稳定都会长期加剧人们成年后对于金钱的关注。

由于自我认知被工作和效率层层包裹,在社会中所表现出的忙碌表象让我们感觉良好。忙碌的状态让我们感觉自己勤奋努力且被人需要。相比之下,将注意力放在工作之外的领域,则可能会对我们的生计和地位造成威胁。我们担心自己不会受到重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的顾虑是正确的。

事实证明,绝大多数雇主会对崇尚忙碌的风潮持褒奖态度。研究表明,即便与事实不符,那些吹嘘自己工作不止、兢兢业业的人仍会被看成是更加优秀的员工,拥有更多金钱和声望。另外,在他人的眼中,这些人就连外表都会显得更加迷人。

虽然让别人看到你在周六晚上8点半发送电子邮件的感觉很好,但这种做法也会从整体上导致一种不健康也不快乐的生活。工作主义中的时间陷阱,正在加剧你的时间匮乏。

(摘自北京日报出版社《时间不是挤出来的,是安排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