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能否缓解孤独终老的状态?
2022-12-29伊利亚金·奇斯列夫\\著林怡婷陈依萍罗椀龄\\译
找个人结婚成家,看似是排解孤独的完美解决方法。
许多人没有正视孤独感的根本原因,成家后才发现孤独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解决方法有赖自我认知的扭转,而不在于已婚或未婚。
婚姻与老年孤独
婚姻制度的支持者主张,与伴侣或家人共同生活能避免感到孤独。不过如果考虑到所有可能情况,婚姻能否实际上降低孤独感,其实是个有待验证的问题。
将各式各样的人、各个年龄层及不同情境(包括离婚、分居或丧偶)都纳入考虑范围,看看情况是否会发生变化。
婚姻是不是驱散孤寂的良方?我们将上述情况纳入考虑,并以下图来总结。这张图呈现了欧洲社会调查(ESS)的孤独情况,研究对象遍及30个国家,跨越多个年龄层。分析结果颇令人惊讶。
这张图将人口分为两个族群:“曾经结婚”与“从未结婚”,前者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选择了结婚,当然其中也包括仍然维持婚姻关系者;后者则是从未结婚的人。纵轴数值代表受试者在调查前一周孤独感的程度。图中数据显示,婚姻降低孤独感的效果随着时间递减,到了78岁时,从未结婚者的孤独感甚至还比较低。平均来说,过了这个年龄,选择结婚是弊大于利。
此外,提醒大家这张图并没有考虑到选择效应,也就是比较快乐的人更容易进入婚姻。因此实际上,交叉年龄应该更低,从未结婚的好处会在更年轻的时候显现出来。换句话说,考虑到已婚者在婚前较为快乐,所以拿他们与从未结婚但快乐程度相当的人相比,可以预期婚姻缓解孤独的效果较弱。
这样的结果令人惊讶,而背后的原因十分明显:离婚或丧偶的人孤独感居高不下。比起从未结婚或保持已婚状态的人,离婚及丧偶者更孤独,也更不快乐。这对老年人来说是尤其重要的因素,因为离婚及丧偶的概率会随着年龄提升。
原因虽然很沉重,但十分简单明了,个人不论再怎么努力,任何婚姻到头来就只有这3种令人伤心的结果:丧偶、离婚、(自己)死亡。了解这一点是分析婚姻效益的关键,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的影响。
大家都希望能维持婚姻关系,并且永远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不过就定义上来说,结婚就代表加入离婚或丧偶的风险一族,而这一点是一定要纳入考虑的。
婚姻能缓解老年的孤独吗?
为了以更新的数据来更精确地检验前述结果,我会分别分析4种婚姻状态的孤独及快乐感,这4种婚姻状态包括已婚、从未结婚、丧偶、离婚/分居。
分析这些资料时,我发现与已婚或从未结婚的族群相比,丧偶或离婚/分居者最不快乐,孤独程度也最高。排除掉与人同居的单身人士后,结果仍是如此。假如依孤独程度由0至10分打分,比起已婚男性,丧偶及离婚男性的孤独程度分别高了0.8分及0.5分,而从未结婚者高0.45分。女性丧偶、离婚、从未结婚者的孤独程度分别比已婚人士高0.6分、0.4分、0.35分。快乐程度的差距也很类似:丧偶或离婚的族群最不快乐,比起已婚人士差了0.6分至0.8分(离婚女性最不快乐),而从未结婚者差了0.4分至0.5分。
毫无疑问,已婚人士是最快乐、最不孤独的族群,至少表面上是如此。不过我们要对这样的结果持保留态度,原因有二:
首先,就像之前解释过的,已婚人士之所以更快乐,生活满意度更高,更不孤独,是因为他们在婚前就是如此。纵向研究显示,后来结婚的受试者一开始的快乐程度就比其他人高了约0.3分。假如考虑到这点,那么婚姻对于提升老年人的快乐程度或降低孤独感(这两者高度相关)的帮助其实微乎其微。
其次,这项研究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不久之后出生的一代,而这项因素可能颇为重要。我们可以料想到,如今婚姻的价值及持续时间下降,因此婚姻对于缓解老年人孤独感的帮助会比前几代更小。年青一代婚姻结束得更快,人们分手的频率更高。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中老年离婚的人数正惊人蹿升。举例来说,和20世纪90年代相比,如今美国50岁以上人群的离婚率约为当时的两倍。这些最近离婚的人可以归到“曾经结婚”的类别,代表着拥有快乐结局的人数又变少了,使得婚姻的吸引力进一步降低。
你也许会问,已婚人士怎么会孤独呢?实际上已婚人士的确会感到孤独,年纪较大的人更是如此,此外,我的调查发现,感到孤独的频率随着年龄只升不降。在另一项研究中,我发现60岁已婚人士感到孤独的比例比30岁高出50%,到90岁时还会翻倍。49岁的丹发表在网上的一段话充分展现了这一点:“我结婚了,不过我的婚姻缺乏热情,徒有表象,我只是勉强和对方在一起。但我害怕独自老去,觉得进退两难,我该怎么办?”
除了困在压抑或无趣的关系之中,已婚人士感到孤独的原因还有很多,包括长年为家庭奉献自己,忽略了其他社会交往,因而陷入孤立的局面;或是要照顾生病的伴侣,没有人来帮忙,因而感到无助。研究者常会将孤独感区分为社会孤独及情绪孤独,这凸显出人们感到孤独的原因各异,而拥有伴侣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研究显示,社交圈小,多年来把精力全部放在照顾家庭,可能导致人们老年时感到社交性孤独。另一方面,许多单身人士会通过其他形式的关系来排解孤独,拥有朋友、陪伴及归属感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主张,婚姻至少值得一试,上述结果正好可以反驳这一点。近来数份研究及我自己的分析都指出,婚姻不仅使个人陷入离婚或丧偶的风险中,还会让他们对回到单身毫无准备。从未结婚的老年单身人士似乎比年老丧偶的单身人士更擅长独自生活,因为前者很有经验,后者很少有机会练习。长期单身人士与年老丧偶或离婚的人相比,较少有心理创伤或压力。
这很有意思,已婚人士在婚礼前后感到更快乐,因为在他们看来婚姻就像某种“神秘的配方”,确保自己老年不会孤苦无依。根据统计,人们通常在30岁前后结婚,他们希望老年能拥有婚姻的保障,不过婚礼当时的快乐丝毫不能保证他们40年后不会感到孤寂。矛盾的是,正当婚姻该发挥陪伴的作用时,丧偶或离婚的概率节节升高,今天的人口组成及婚姻数据一再证明这一点。
我们可能还要问:那为什么人们结婚时没有考虑到长期的风险?答案有两个。首先,大家的确发现了风险并且开始做出应对,导致结婚率下降。人们会更注重个人需求,也拥有选择的自由。其次,有些人衡量了风险与收益,不过长期的风险对他们来说太难以感觉并估量。婚姻也是一样的道理,短期的益处让许多人无视长期风险。如同前面提到的,纵向研究显示在提升幸福感方面,婚姻的作用主要是短期的,大约只维持到婚礼前后,两年后就会回到原点,不过风险却会延伸到遥远的未来。
以上讨论指出,婚姻不该是排解老年孤独的唯一解决方法。如何在没有另一半的情况下快乐步入老年,这值得我们研究。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单身社会》)(图注:年龄与婚姻状态的孤独感关系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