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的下一个春天究竟在哪里?

2022-12-29秦朔

现代阅读 2022年9期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这话人们时常能听到。大路货、同质化、价格战,这样的低质量增长已难以为继。从现在起,“好”要放在“快”的前面,“质”要和“量”齐头并进。

中国新需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框架是供求分析。如果把供给分为有效的和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把需求分为可持续的和很难持续、不可持续的,则供求有以下4种类型:有效的供给与可持续的需求,有效的供给与不可持续的需求(如倾销),低效的供给与可持续的需求(如市场垄断),低效的供给与不可持续的需求。

中国经济的下一个春天究竟在哪里?答案应该只有一种,就是让有效的供给与可持续的需求相结合。

什么是可持续的需求?我的答案是,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一致的需求就是可持续的需求。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未来的一大需求是投资理财需求。的确如此。但为什么这一两年广大投资者备受打击呢?说穿了,是这种需求膨胀得过快,不少投资者不再“安分守己”,满脑子都是两位数的回报率,不注重配置,不关心风险和收益的匹配,上了庞氏融资的套。

整个国家的金融需求也膨胀得过快。2015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8.4%,超过了美国(7.2%)、日本(4.4%)、英国(7.2%)等发达国家,金融业增速也明显高于GDP增速和工业增速。其实,很多需求都是同业空转的需求,和实体经济没什么关系。

什么样的需求才是真正有效的、可持续的?

携程创始人梁建章给我的回答是,中国城镇化率仍然很低,未来10到20年城镇化率仍有20%以上的增长空间;“农民工市民化”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提升公平;中国大城市有条件容纳更多人口,围绕大城市的城市群应该创造条件让人口在群内易于流动:这都是更高效的发展路径。另外,2017年中国旅游业已是5万多亿元的大市场,2018年上半年国内游达到28.26亿人次,同比增长11.4%,比GDP增速快很多,这就是有效需求。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指出,中国体育产业2016年占GDP权重不到1%(全球为1.8%,美国约2.85%),这是高增长的需求,2014—2016年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6%,接近同期GDP增速的4倍。预计到2025年,该产业的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以上。体育产业具体包括健身、培训;中高端项目如专业装备骑行、露营、攀岩、登山、皮划艇以及马术、马拉松运动;电子竞技游戏等新产业;中国足协超级联赛、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等职业体育;群众性体育活动;等等。

中国的教育,是八九万亿元规模的市场(含政府投入),大健康现在有6万亿元的规模,信息消费和文化娱乐是五六万亿元规模,还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基本公共设施条件均等化,以及环保改善等,都是有效的、可持续的需求。

上面说的基本都是服务。从消费者对商品和餐饮的要求看,品质化、个性化和创新是最重要的趋势。

新的消费主力在创造新的需求。追求性价比的“去品牌化”消费和追求身份场文化认同的“再品牌化”同时发生。潮流品牌速生速灭,但其生生不息的活力,让传统品牌,包括杰出品牌,一刻都不能放弃创新。

中国新供给: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标志

面对中国新需求,在供给端,最重要的趋势又是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无论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还是中国服务,我所见的优秀企业都在千方百计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精准营销,柔性生产,提升效率,在做大规模的同时,让成本曲线下降。“堆人头”的人海战术和盲动主义行不通了。今天要靠数据大脑和人工智能。

作为中国数字化进程的领头羊,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企业正在成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重要供应商,其作用甚至远胜于自然资源时代的石油和电力供应商。

2019年,张勇提出了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的概念。他认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不仅为企业开辟了新的网上销售通路,而且深刻地推动了营销方式、消费者运营模式、供应链、商品设计企划和商品生产方式的变革。这一变革的基础是企业经营数据和消费者数据的全域打通。今天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就是云化的设施。有了云,家庭、社区、办公场所、工厂、商业设施乃至城市都可以转型为有智慧的“终端”云和端互动,将深刻改变传统的各端的命运。

腾讯则提出了“用云量”的概念。它是使用服务器、存储产品、数据库、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带宽等服务项目,云安全、大数据与AI(人工智能)等PaaS(平台即服务)服务项目,以及域名、金融云、中间件等SaaS(软件即服务)服务项目的一个标准化后加权平均的总和指标,用来衡量数据这一“新能源”的投入和消耗。与电力不同,数据不会因为使用而被消耗、湮灭,反而会衍生出更多数据,产出更多价值。伴随数字化进程,移动互联网的主战场,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方向发展。

数字化、智能化正成为中国在供给侧的新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让企业耳聪目明,而且也在深刻改变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国家治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信用与法治监管等。江小涓说,以前我们讲“人在干、天在看”,通过敬畏心来约束不法不端行为,有了大数据,就能实现“人在干、网在看、云在算”。

由于数字化、智能化,中国服务业的效率并不会低于制造业。全球服务业越来越“可贸易化”,软件、程序、增值服务、知识付费、设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演唱会直播、电竞直播,这都是可贸易的。完全可以想象,未来中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同样会有强大的竞争力。

数字化、智能化的中国新供给,将全面改造并提升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数字化、智能化驱动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就是未来的方向。

将新供给和新需求匹配起来,就是春天的道路

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供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需求,这就是我看到的中国经济的下一个春天。现在的关键在于,如何用新供给和新需求代替旧供给和那些不可持续的需求,让新的供求匹配起来,交互起来。这涉及体制、文化、市场建设等许多问题。

比如,在更加需要个性化和创新、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的商业中,靠银行去做风险识别非常困难,必须建立更为有效的资本市场,建立更加散决策的敏捷体系而不是金字塔形的资源配置体系,加强信息的充分流动和开放平等的思想市场的建设。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支撑中国经济迈向下一个春天的最根本的源泉,就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奋斗者和创造者。他们自有韧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韧性不仅是坚韧,是意志品质的顽强坚毅;也是柔韧,是善于预判外部变化、灵活应对的弹性,是适者生存、不仅不畏惧变化而且主动拥抱变化、创造变化的力量。对市场、民间、社会,也包括对广大的公职人员,更多地信任,更多地激励,中国新需求和中国新供给的巨大活力与潜力自然会释放出来,奔涌开来。

就此而言,可以说,中国经济的下一个春天就在每个人心里。信心动,万事方成。

(摘自浙江大学出版社《时刻: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韧性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