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现代银行的第一步——中国通商银行

2022-12-29张昕冉

现代阅读 2022年9期

1897年5月27日,著名的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外滩举办了开业典礼,引起社会各界的瞩目。作为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可以说是中国银行业的开山鼻祖。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在中国开展起来,但要搞工业、买机器、雇人员,哪个不烧钱?清朝廷给不出太多的支持,洋务派不得不向外资银行或洋行大举借债。

1870年,年仅二十六岁的盛宣怀成为李鸿章的幕僚。他亲眼见证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还有天津电报局等著名洋务企业的创办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财政窘迫如同一座大山般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盛宣怀也有了建立银行的想法。

在盛宣怀的规划中,铁路和银行都是要紧之事:前者为工业之基石,后者乃筹资之良方。欲行工业建设,则两者不可偏废。但是铁路建设投资大、需求高,收回成本遥遥无期,且有亏本的可能。搞银行只要资金到位,建成之后其预期收益很可观。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抢占金融市场。彼时的中国早已被外国资本渗透,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的银行已有二十多家。盛宣怀知道,即使不为赚钱,只为守护住最后的经济阵地,不让外资银行肆意掠夺中国资产,也必须开办中国人自己的银行。

可办自己的银行谈何容易?光绪二十二年(1896),盛宣怀得知俄国人打算开设中俄银行,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打算开设中英银行,心中更是急迫。他赶紧上书请求创办中国人自己的银行,并请求张之洞、翁同龢等人协助。

张之洞告诫盛宣怀:“你说是为铁路招股而设银行,可如果被扣上‘专权’的帽子恐会断送大好前程。”

张之洞主张设立银行一事还是由南北洋大臣一同招商开办,这样不管事成与否,都与盛宣怀无关。但盛宣怀坚持亲自创办银行。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二光绪帝正式下谕允许盛宣怀招商集股,设立银行。中国人自己的银行终于有了眉目。

盛宣怀的银行之梦并不顺利。西方国家跳出来阻挠,俄国道胜银行要求参股,把新银行改作中俄合办;法、奥两国希望能将新银行与法奥银行合并。

西方银行代表的要求遭到盛宣怀的拒绝,他表示中国人的银行就该由中国人自己来办,“通商银行更关紧要,势难与外国银行合并办理!”以强硬的态度回绝了洋人。

除此以外,银行的设立也会触及传统银钱业的利益。在当时不少人看来,中国通商银行如同一个四不像,“不官不商,亦官亦商,不中不西,亦中亦西”。

面对种种诘难,幸得李鸿章出面支持,总理衙门只好同意了银行的建立及其章程。

解决了内外的阻挠,就要正式筹集股金。作为一家商办银行,商人害怕引入官股会让朝廷干涉。对此,盛宣怀承诺官方资金不会作为股份加入,而是以年息5厘、6年为期分期借还,这样既能保证银行的资金,又能避免政府过度干涉,商人可以安心经营。

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中国通商银行终于成立。盛宣怀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这家银行的确成为中国人自己的金融机构,其贷款对象有汉阳铁厂、萍乡煤矿等一大批工矿企业,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摘自浙江人民出版社《帝国经济风暴:大清帝国最后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