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水国:神秘消亡的“国家”

2022-12-29陈玉福程琦任玲

现代阅读 2022年9期

位于黑河中游的黑水国,在今甘肃张掖城西15千米处。黑水国在经历了数度繁盛之后,被废弃于荒漠之中。

关于黑水国的来历,至今没有明确的论证结果。有传说黑水国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弱水,也就是后来的黑水,沿用至今又叫作黑河的河流。古黑水在历史记载中有很多处,不止张掖黑河一条,但唯有张掖的黑河流域发现了黑水国和黑水城两处人居城郭,尽管现在已经荒废为遗迹,但那些存在过的文明不可磨灭。

黑水国由谁建立,存在于什么时期,史料无载,一直都颇有争议。20世纪40年代,通过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同考古学家们的考古发现,以及军阀马步芳部的旅长韩起功盗掘遗址古墓发现的诸多文物来推测,考古界提出黑水国建于两汉时期,之后各朝各代都有所增建的观点。

随着对黑水国遗址的发掘研究,当代专家学者又有了不同的论述,从新发现的仰韶马厂式陶片和新石器时代的数件文物分析,这里在史前就有人类生活。这一论证刷新了考古学界此前对“两汉所建”和“元明后所筑”的界定,“城中城”“城上城”的新推论令黑水国更增神秘色彩,学术界亦是一片哗然。

敦煌研究院杨富学曾提出,根据蒙古语和突厥语乃至原始突厥语的语言规律,黑水国里的“黑”,其意是“大,雄浑”,而非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黑色。“黑河”在突厥语中的原意是“大河”,传说中建立黑水国的那支“黑匈奴”部落,也并非肤色发黑,而是“大匈奴”的尊崇叫法。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黑水国的得名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大河之畔的国家。

还有一种说法,说古黑水每年发大洪水,泥沙俱下,河道里浊浪滔天黑沙翻滚,所以人们称这条河流为黑水,而傍依黑水建都立国时索性就取了“黑水国”这样一个名字。

黑水国到底因何得名,最早又是何人在此建国,依然是扑朔迷离没有结论的千古谜题。

在清代,黑水国被废弃,彻底沦为墓葬地,但其出土的文物可追溯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甚至史前时代。无独有偶,河西走廊向西延伸地段也有不少史前遗址被陆续发掘,从而证明在遥远的史前时代,这里就是人类生活的主要聚居地,而且无论是农牧业的发展,还是冶炼技术与生产技术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其实,黑水国到底是不是一个国家还有待考证,因为史料中没有记载。所以,张掖人以前把黑水国遗址叫作“老甘州”,这可能更接近历史原貌。

黑水国遗址的古城分为南北两城,相距约三千米。现在考古界公认的说法是,南城修建要晚于北城,大约始筑于唐代,宋、元、明三朝沿用,至清初被彻底废弃。存在争议和未解之谜的是北城,已知的历史记载中只能查阅到:西汉设置张掖郡以此为郡治,更早时候则是月氏和匈奴相继盘踞河西时,曾于此地筑城生活。然而,随着考古界的发掘研究,北城的历史被推演到了史前。由此得出,黑水国遗址是我们已知河西走廊中部最早、最大的原始部落居住地。

黑水国遗址区域内分布的古墓葬群,主要为东汉至魏晋砖室墓,但基本都被盗掘一空,毁坏十分厉害。据统计,在黑水国及周边墓葬区至少有1万座大小不一的古墓,这些埋葬于汉代和魏晋时期的墓主身份已无可考,但修筑墓室的汉砖却提供了后来建造南城时所需的砖石,有不少于1000万块的墓砖被就地取材,成了砌筑黑水国南城城墙的“有功之臣”。南城城墙长达490米,均为汉墓砖所砌,可见当年的古墓群有着怎样惊人的规模。

黑水国,这个没有明确史料记载、只存在于传说里的国度,其神秘程度绝不亚于墨西哥的“黄泉大道”和我国的古蜀王国遗迹。按照西北地理风貌的演变史,有学者推断,黑水国应该经历过3次废弃、数度兴复。

早在4000年前,一个原始部落栖居黑水岸边,他们在黑水国区域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居住地,社会经济以农牧业和渔猎为主,并尝试或学会了青铜冶炼、打制精致石器,手工业异常发达。正是因为拥有相对发达的社会经济和稳定的人居环境,人口不断增长使生产活动日益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资源过度消耗,包括最重要的水和草木资源快速枯竭。生态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本就居于流沙边缘的黑水国土地沙化难以遏制,开始残酷侵袭人类家园。大约在距今3900年时,张掖最早的先民被迫走出黑水国,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迁徙到祁连山一带的宽阔草原上,黑水国变为沙漠。

之后经历了大约一千年的自然恢复,有赖于黑河的滋养,黑水国逐渐恢复了旧日地貌,再度成为宜居之地。重新开发了黑水国的部落,便是月氏了。月氏在黑水国原址修建了城池,又于黑水国以西建昭武城作为政治中心,在以南再建月氏城,3座城池互相拱卫遥相呼应,呈“品”字形牢牢把控肥美的土地,以壮大自身、繁衍部族。月氏独霸河西,一度曾是雄峙西北的强大氏族,依附于他的小部落、小氏族无不臣服。直到更为强悍的匈奴攻入河西取而代之,黑水国成了匈奴人的觻得城,而月氏城亦改名为单于城,政治中心从昭武移到了觻得。

匈奴以张掖为中心向东延伸势力,威胁到了中原政权,迫使秦始皇不惜劳民伤财去修筑长城以作防御。秦亡后,刘邦建立西汉,依然视匈奴为洪水猛兽。

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于霍去病率领的西汉铁骑,在驱逐匈奴远离河西后,西汉设四郡管理河西,酒泉郡和张掖郡的郡治先后沿用匈奴觻得城而设,延续了黑水国的繁盛。随后的河西大移民,令黑水国区域空前壮大的同时,也为这里埋下了二次生态枯竭的隐患。

两汉时期对黑水国区域的过度开发远远超出生态资源的承受能力,至东汉晚期,黑水国区域再次陷入风沙侵袭的包围圈,张掖郡城只好放弃觻得城另择宜居之地,政治中心逐渐移到了今天我们熟知的甘州区城区。

生态资源的两度消耗令黑水国元气大伤,此后近两千年的漫长时光里,黑水国一蹶不振,不再具备快速修复的能力,沦落为专门的墓葬之地。从东汉到东晋十六国时期五凉政权(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的坟墓星罗棋布,令黑水国被阴森和沉重笼罩。

唐代在黑水国南城设立巩囤驿,标志着黑水国第三次兴复。但其时早已沙化严重的南北二城,纵然重新启用,到底难改墓葬地的固有面貌,许是哪一位胸有大志者不甘心昔日繁华被埋没,硬是起出古墓的墓砖来重筑新城,由墓砖砌筑而成的城墙能阻挡风沙侵袭,却终究挡不住大唐王朝走向衰落的步伐。

西夏建国以后,黑水国区域的生态恢复进入相对比较稳定的一段时期,史料中形容此地“耕作连畴、村堡相属”。

元代沿用西夏旧名,这里还是西城驿,黑水国的居民越发多了起来,甚至有规模宏大的寺院落户到此,西城驿俨然成了繁华之地。

元代对张掖的统治十分短暂,却奠定了甘州省会城市的地位,整个明代甘州都是西北政治、军事和经济贸易的中心,对原黑水国区域的开发和利用达到了顶峰,致使黑水国土地环境第三次恶化。

到明代晚期,巨大的沙尘暴残酷无情地将人们赶出这座古老的城市,黑水国彻底沦为无人区,直到现在也没能恢复原有生态。

历经数千年,黑水国起起落落沧桑了颜容,精疲力竭沉睡不醒,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新焕发生机。我们不由得猜想,面对一次次无底线的伤害,这片土地是否早已对人类失望透顶,再也不愿意为蕴养生命而牺牲自己了呢?

(摘自新星出版社《张掖传:千年丝路八声甘州》)(图注:黑水国遗址出土的四坝时期陶器;黑水国遗址内的古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