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属于理科还是文科?

2022-12-29大卫·加耶\\著姜宁\\译

现代阅读 2022年9期

聊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比聊是什么星座有意思多了,甚至对择业都影响重大。

我敢肯定,你曾经很多次被问过“你是属于理科还是文科”。

甚至,你可能也这样回答过:“我是文科的,所以千万别让我算咱们晚饭的账单。”“我是理科的,我可不愿意回答什么艺术和文学的题目。”

上述回答很常见,因为人类是如此热衷贴标签的生活方式。甚至在科研机构中,也已然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一群人热衷于研究自然规律及其特性,并且试图推动科技工具的进步;另一群人则醉心于人类世界,关注人类的思想、历史以及语言,并从事人文与艺术创作。

这是两个有着不同主题和方法论的知识领域,尽管科学方法的成功能促使人文学科变得更加科学化和数学化,但这并没有完全实现,毕竟经济学、历史或人类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比自然要难预测多了。

1959年,英国物理学家、小说家C.P.斯诺在剑桥大学评议会大楼发表了题为《两种文化》的著名演讲。在这次载入史册的演讲中,他提到了这种发生在理工科学生与人文科学生之间的分裂。斯诺认为这种缺乏沟通、缺乏多学科性的现象,在人类未来面对挑战时,可能会带来诸多问题。必须指出的是,斯诺的演讲内容并不完全公正,因为他把物理学家描绘成了进步的英雄斗士,而把作家和传统文化之间几乎画上了等号,认为他们同任何进步都背道而驰。

确实,人文学派和科学学派的人并不理解对方,甚至不愿意试图去理解。形容一个人“有文化”,通常同人文学科而不是科学学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当一个人不知道法国大革命或堂吉诃德的某些基本事实时,人们会认为他没有文化。然而,如果一个人不知道牛顿定律或热力学第二定律——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自然基本定律——的含义时,人们并不会认为他很无知。但是,必须承认的是,“科学也是文化的一种”。

许多年来,科学在媒体报道中并不占据多少篇幅,然而也有好消息:近年来,主流媒体似乎更加关注科学及其结果,公众对这些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突然想到,这种兴趣的产生或许可以归因于我们正被卷入技术革命之中,它让人们产生了探索现代奇迹的欲望。

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科技化而且越来越科技化的世界,但实际上科技领域的从业者并不多。

2015年时,欧盟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欧盟境内将有90万个技术职位空缺。社会对科技类和工程类岗位有着极大的需求,然而却没有足够的年轻人选择从事这些行业,公司也很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而经济和发展恰恰依赖于这些岗位。

人文学科在数字时代也不是一无是处。据专家们所说,人文学科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导人类在突破性的技术进步中前进,而不让人们迷失方向。比如说,我们需要技术做什么?如何使其与人类文化的维系相容?如何应对诸如后人类时代、机器人、生态破坏等挑战?

为什么会产生文理差异,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先天因素似乎比后天影响更大一些。有些研究认为这跟个体左右脑活跃度不同有关。

有些人主张建立一种超越这两种文化的第三种文化,如美国出版商约翰·布罗克曼。对布罗克曼来说,现在以及未来的知识分子会从经验和科学的角度来处理人类遇到的所有日常问题(而不是通过分析尼采、弗洛伊德或法国结构主义的论点)。因此,未来的问题解决者们会来自理工科。这也是诸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一致看法。

比如说,语言学家、语言科学家与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合作,就可以开发出语音识别应用程序、自动翻译程序、拼写检查程序、搜索中的语义改进程序,以及我们每天使用的数百种应用程序。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那就去找手机的语音助手来问问吧。

简而言之,重要的是停止对科学和人文的分裂,保持对世界上所有东西的兴趣,不管它们是否在你熟悉的领域内——物理学家会对历史感兴趣,语言学家会对生物学感兴趣。正如C.P.斯诺所说,这样,人类将会有更多的技能去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我的建议是,你要对你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当别人问你来自理科领域还是文科领域时,你完全可以回答:“两者皆是!”

文理学科兼收并蓄,绝对不会是坏事就对了。

(摘自四川文艺出版社《那些听过却从未搞明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