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辞职返乡,“90后”五姐弟成新农人

2022-12-29李梓毅

现代阅读 2022年9期

承包千亩田地,过去一年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3万亩次,近年来协助完成3000亩田地复耕,为4个村庄的村民带来超过百万元的年度增收…… 广东增城5名“90后”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正在广阔的乡村田野耕耘着属于自己的事业。

毕业后的6年里,沈燕芬的一切都很稳定,这或许也是大多数年轻人想象中的职场生活。然而,沈燕芬弟姐妹5人的发展并没有按设定的剧情走。改变源于父亲的“执念”。

2009年,父亲沈灿星创立的广州市增城石乡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广州市增城区最早一批经营农机耕种服务的主体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沈灿星在经营上越发显得吃力,“接班人”的身份就锁定在5个孩子身上。

从零开始,成为“新农人”

兄弟姐妹5人有学设计的,有学行政管理的,还有做外贸和体育的。2018年到2020年间,他们陆续回到老家,接手父亲的农机合作社。

老大沈燕芬当时在深圳一家广告公司任项目主管,她是5人里最后一个决定返乡的。2019年,合作社遇上一个大项目,沈灿星认为这是合作社难得的发展机会,希望儿女们能接下来。

在公司管理、项目管控方面,沈燕芬经验更多,以此为由,沈灿星游说大女儿加入合作社。“我跟父亲起了些争执。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你能付得起我现在的工资吗?他肯定付不起的。”

沈燕芬知道自己占理,但却越不过“情”。她清楚,如果像以前的小规模作业,父亲完全可以应付,但随着规模逐步扩大,在管理、发展方面,父亲已经有些跟不上步伐。

还没毕业时,老二沈桂芬就时常帮父亲处理文职上的问题。父亲的一次交通意外让她下定决心回老家。她说:“幸亏回来了。如果我留在天河那边工作的话,肯定得不到这么好的机会。”

从零开始,沈燕芬和弟弟妹妹都少不了在田间摸爬滚打的阶段。2018年刚回来时,因为技术问题经常损坏机器,担任农机手的老四沈笑芬挨了不少父亲的骂,“骂多了就习惯了,骂着骂着也成长了。”她笑道。2021年7月,她在广东省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赛中打败父亲,获得广州赛区第二名。

原本还想再回深圳的沈燕芬也没有想到,自己对合作社的投入程度如此高。“现在基本上就把它当成一份事业来做。慢慢深入之后很难脱身,做久了也会有一种情结在。”

认识新农业,每一项都是大学问

随着5个年轻人的加入,合作社改变了成员结构,也改变了陈旧的运营。

从体制的不完善,到逐渐规范;从账务的不清晰,到每一笔收支都一目了然,合作社开始有了团队作战的样子,也带来了不少新事物。“现在施肥、播种打药都可以用无人机,效率非常高。无人机打药10分钟可以打十几亩地,人工一天只能打完一两亩。”沈燕芬说。

不满足于单一的农机服务,2018年,沈燕芬一家又成立了农业发展公司做产业链的延伸,逐步往烘干、加工、销售拓展。最近,老二沈桂芬正忙着给电商销售的大米升级包装,未来,他们还准备涉足直播卖农产品。

“要懂得作物的生长周期、病虫害,还要懂市场、懂营销、懂品牌、懂政策。每一项都是大学问。”一年多来,沈燕芬对农业的认识也逐渐发生转变。

随着合作社和公司的发展走向稳定,沈燕芬在心里谋划,未来要搭建事业合伙人制度,由他们提供培训、孵化,让其他“90后”加入,从而实现共同创业。 “乡村振兴给了年轻人一个大平台,只要敢想敢做,一定会有收获”,她说。

(摘自微信公众号“芥末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