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性
2022-12-29倪丹霞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集中了戏剧、音乐、摄影、舞蹈、文学、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音乐在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电影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不仅在电影创作中对氛围渲染、人物塑造、叙事情节等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对影片的营销、传播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甚至可以构成影片类型———歌舞片。
电影音乐是音乐的一个分支,指在一部影片中的非自然音响,包括配乐、插曲、主题歌之类,它是由作曲家创造出来的具有表达影片画面情绪,补充画面内涵,传达导演的艺术理念、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
电影画面与音乐结合,通过“视”与“听”的“立体”形式传达信息,为观众感知、欣赏。因此,从电影审美的完整性及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来看,电影中的音乐与一般意义的音乐不同,它不再是单纯的听觉艺术,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听”和“看”同时进行。音乐对画面的诠释、渲染,画面亦将音乐具象、延伸,二者的结合,使观众在欣赏电影时可以更快感染到影片所传达的情绪,产生强烈的精神愉悦,达到更高的欣赏效果。音乐与画面紧密结合为一体,缺了画面,音乐就没有那么具体;缺了音乐,画面就会枯燥。
当下,基本上每部电影都是开始于音乐,结束于音乐。一部优秀的电影留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本身,也有萦绕于观众心中的优美旋律。经过时间的流逝,或许对于影片故事情节的记忆已然模糊,但片中的音乐旋律、插曲等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毫无疑问,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已经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电影音乐为电影提供了一种无形的支持,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观众,深化主题。优秀的影片必然有成功的音乐与之相伴,使电影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节更加连贯和完整,主题更加鲜明。
电影音乐能够准确地渲染气氛,能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包括环境、时代、地域色彩、民族特色等等。电影音乐还能够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准确地塑造人物,最适于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微妙的情绪变化,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企及的。
通过音乐传达影片基调,渲染影片气氛是电影创作中非常常见的手法,经典案例在电影史上比比皆是。如:影片《长津湖》中气势恢宏的背景音乐,把影片渲染得雄浑壮阔,让观众如身临其境,热血澎湃;影片《赤壁》中诸葛亮和周瑜弹奏古琴的场景,嘈嘈切切的琴声,触动在场每个人的神经,衬托着大敌当前紧张、复杂的环境;《海上钢琴师》中,两位钢琴家的对决,不仅是一场难得的视听享受,更把影片的现场气氛烘托到极致。在电影中,以音乐塑造人物也是常用的方法,如电影《无间道》中,由梁朝伟扮演的陈永仁和由刘德华扮演的刘建明在音响店里相遇的一场戏,当陈永仁向刘建明推荐音响产品时,试音用了蔡琴演唱的歌曲《被遗忘的时光》,当低沉而略带伤感的歌声响起,两个人沉浸其中。此时的音乐完美的阐释了两个人的心境,无论是陈永仁还是刘建明,无论是警察卧底,还是黑社会卧底,两个人对自己的身份既要牢记,又要“忘记”,两个生活在伪装身份中的人,在《被遗忘的时光》的歌声中听到各自内心的愁绪,曲调的渲染、歌词的隐喻,看似片刻的安宁,却有着对各自命运际遇的无奈与反思。此刻,两个人在音乐声中实现了共情,也让观众感慨万分,此时的音乐不仅刻画了人物内心,也在改变着人物关系。音乐直接参与叙事的手法也在许多电影中有体现。如电影《郑成功》中,当郑成功身处已叛变的将领当中,情况十分危险,此时有人弹奏琵琶向他传递警示信号,琵琶的曲目是《十面埋伏》,这让郑成功快速而准确的知道自己的处境;又如影片《风声》中,张涵予扮演的我党地下工作者,通过哼唱唐山皮影《空城计》向同志传递信息。另外,许多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如《黑骏马》《红河谷》《冰山上的来客》等更是通过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展现影片中民族和地域风貌,加深观众对电影基调的印象。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也是抽象概括的艺术。音乐的乐思要通过一定的曲式结构才能表达出来。以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为例,这是一首深受大家喜爱的歌曲,由作曲家刘炽创作。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以她那清澈明亮圆润的独特嗓音,令这首歌的主题部分更加优美动听。《我的祖国》的曲式有如下特点:
全曲为F宫调式, 4/4拍,二部曲式结构。全曲分为A, B两个乐段。A段是领唱, B段副歌是混声合唱。采用主题副歌形式,表现志愿军战士伟大的爱国情怀。
A乐段是第1-10小节主题部分。由郭兰英演唱。旋律婉转动听,优美亲切,情感真实细腻,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热爱家乡,怀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该乐段分为abcd四个乐句,是一个起承转合的非方整性乐段。a乐句由2个小节构成,第一个音为F宫,强调了调性,随后第2拍的后半拍和第3拍有一个徴音间的8度跳进之后旋律连续上行,旋律与歌词很好的结合,突出表现大河的宽广,气势磅礴,结束在属(徵)音上; b乐句开头第一个音与a乐句的结尾音相同,使句与句之间紧密相连,随后旋律连续下行,结束于开放型商音上; c乐句由2个小节构成,也采用延续前乐句最后音做起音,结束于开放角音上,最后的八分音符的商音是经过音; d乐句由不完整的四个小节构成,运用乐句扩充写法多出两小节,让整个A乐段变为非方正乐段,更增加了宽广的感觉,结尾音连续下行结束于宫主音上,与乐曲开头第一个音相同,乐段首尾呼应,四个乐句起承转合,让乐句与乐句紧密相连。
B乐段是副歌第11小节带起拍-18小节。该乐段为起承转合的方整性乐段,在音乐动机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乐段分为e, f, g, h四个乐句,共八个小节,用了新的音乐素材,刚劲有力,气势磅礴的音乐动机,与A乐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乐段采用混声合唱的方式演唱,与A乐段领唱的形式形成对比,速度加快了些,力度有所加强,强力度的长音,显得更加气势恢宏,表现了战士们英勇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B乐段第一个结尾结束于徴(属)音,之后从头反复。第二结尾是主和弦-属和弦-主和弦的完全终止式,结束于收拢型主和弦。B乐段豪迈的情绪与A乐段柔美宽广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
影片《上甘岭》及其插曲《我的祖国》,成为我们赞美祖国、歌颂英雄的永恒经典。每当听到歌曲《我的祖国》就能马上联想到影片的画面,就能想象出祖国的大好河山。歌曲已然成为影片的代名词,这就是电影音乐的作用。
电影《英雄儿女》也是描写抗美援朝的影片,它的主题曲《英雄赞歌》也是家喻户晓的优秀电影音乐作品,同样也是由作曲家刘炽创作。《英雄赞歌》全曲在稳健舒展的旋律进行中浸透着一种壮美,在不紧不慢的侃侃而谈里饱含着无限深情,呈现出主题和副歌的二段体结构,跟《我的祖国》曲式结构基本一致。主题乐段也是由女高音领唱呈现,展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的大无畏的军人风采,讴歌了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后两句音程的跳跃和全歌最高音的行进,激情高亢;副歌乐段是混声合唱,呈现大气磅礴的颂歌式风格,与前面民谣风格的曲调构成鲜明的对比,并把歌曲推向高潮。自此,那种对英雄无比崇敬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抒发。最后两句一问一答的形式,高度概括和有力升华了歌曲和影片的主题。
一部优秀的电影留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还有优美的旋律和插曲。有一些影片因时间的流逝,观众对其故事情节的记忆或许会模糊,但影片中的音乐却会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在国产影片中,有许多电影和音乐相互成就的典范:音乐因电影被大众熟知,电影因音乐生命力更长久。这些音乐作品不仅为电影贡献了艺术分值,有些更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在一代代观众中流传。比如《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英雄儿女》插曲《英雄赞歌》;《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怀念战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洪湖赤卫队》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五朵金花》的插曲《蝴蝶泉边》;《阿诗玛》的插曲《马铃响来玉鸟唱》……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才使得这些影片赢得了跨越时空的观众的喜爱,历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