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分析*
——基于地方实践的考察
2022-12-29黎海燕
黎海燕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是诸多不平衡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契合了新时代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新趋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已有研究聚焦于乡村振兴的概念内涵、思想渊源、实现路径等内容。战略的实施使发展重点重新回归乡村本身,学术研究的焦点也转向了战略目标下的有效路径选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开始尝试探索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方式,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但现有研究更多是在理论层面讨论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结合具体实践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研究未能构建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作用的系统分析框架,并给予实践检验。因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试图基于乡村旅游的地方实践,系统总结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影响路径,并给予案例分析与验证。
一、乡村社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提出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77年。这一时期,为改变新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加速实现工业化,党和政府利用农业支持工业策略,完成了工业发展初期的资本积累,但这一策略也偏离了中国工农协调发展的方针,城乡隔离的二元管理制度使农民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第二阶段从1978年至199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与推广解决了农业微观生产领域的激励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农业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潜力得到空前释放。在这一时期,城乡隔离二元管理制度也有所松动,户籍和人口限制逐渐被打破,农村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减少了农业劳动力剩余和开辟了农民增收新途径。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伴随着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逐渐呈现出“空心化”和“老龄化”状态。因此,农村衰落是城乡要素流动不协调导致,其中城乡二元管理制度是农村衰落的主要原因。
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乡村资源禀赋弱势使得农业农村逐渐被边缘化,乡村衰落趋势逐渐明显。整体来说,乡村衰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农村人口结构失衡。人口结构的失衡不仅体现在农村人口老龄化方面,更体现在劳动力素质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选择外出打工或移居城市,这加速了农村“老龄化”到来。此外,农村产业的低水平发展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驻留农村,人才缺失加速了乡村衰落。第二,农村经济水平低下。相比城市而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治理体系构建等较为落后,大量资源从农村流向城市。而城市现代化要素却难以进入农村,带动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这进一步造成农村发展基础薄弱,进而带来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发展水平落后的问题。第三,乡村文化凋零。近年来城镇化的冲击使乡村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弱化,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乡村技艺、风俗在逐渐消失。第四,乡村治理能力不足。伴随着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群体,传统稳定的农村家庭结构遭到破坏。与此同时,城镇化扩张带来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使得农村冲突频发。面对复杂的乡村治理难题,基层自治组织应对能力不足,村民自治遭遇了发展性障碍。第五,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善,农药、化肥过量施用等问题,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未能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领域的重要体现,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总要求,是对新时代城乡关系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4]。具体来说有以下五点:第一,产业兴旺是重点。一切社会经济发展都是以物质发展为基础,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是以现代化的产业为根本。产业的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问题。第二,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从两个层次对农村人居环境提出了要求,“生态宜居”不仅要求人活得舒适,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第三,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文明”要求“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保护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第四,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应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依据发展实际,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第五,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回答了乡村振兴为谁振兴的问题,振兴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为乡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二、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总结了如图1的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作用机制。图1中乡村旅游主要通过经济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文化振兴和内部治理创新四个渠道,分别带动和提高了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水平,系统地推动了乡村的发展。
图1 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业态,具有产业链长、拉动效应明显的特征。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带动当地食、住、行、购等旅游内部业态,还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形成农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的新局面。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开发主体的进入,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管理制度等现代化要素实现了向乡村的反向流动,并带动乡村人才的回流。显然,各种现代化要素在乡村集聚将有效驱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乡村地区提供了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的机遇。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乡村旅游的介入与游客观赏的需要将助推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助力生态宜居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旅游的发展对乡村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留住游客,乡村建设过程中将着重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流程,保障居住环境舒心惬意。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将有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使游客“望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乡村振兴除强调经济发展外,还特别突出乡村区别于城市独特的价值特征和社会身份。在具体定义上,学者们指出,“乡村性”除包含生态环境、空间格局等物质维度外,还应包含乡村意向、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维度。旅游的发展与游客需求层次的提高将促使地方政府积极保护和恢复地方物质文化,促进地方精神文化传播和发展,甚至会促进乡村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而壮大。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文化振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为乡村治理注入新活力。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建立起有效的乡村内在治理机制,培育乡村内在治理能力,培养乡村内在治理主体,引领乡村高效有序发展。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投资者、村民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将各司其职、协力合作。为维护村民利益,由村民自发组成的合作社等组织有望成为乡村治理的新突破。因此,通过乡村旅游将现代化管理方法引入乡村,可以有效提升乡村管理水平。
三、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实践分析
(一)案例简介
北京XCY是一家集果品生产、销售、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于一体的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社。该果品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西新城村,交通便利,紧邻省道。合作社总占地面积2000多亩,其中主园区166亩,共涉及315户农户,分布在9个自然村。合作社以草莓生产为主,辅以少量苹果和蔬菜。在采摘旺季,合作社每周可接待游客200-300人。2011年该社成为昌平区首批“昌平草莓”国家地理标志使用单位,2015年该社草莓获得草莓农交会金奖,同年该社还成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8年该社社长被评为京郊农业好把式,合作社发展势态良好。总体看来,XCY合作社是一家发展成熟、组织完善、品牌知名、产品质优的典范社。
Z庄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综合项目。Z庄地处安徽省凤阳县西北,其方圆200公里范围内约有8000万人口,11个地级市,距离蚌埠市高铁站仅20公里,交通便利。特殊的地理位置为Z庄发展田园综合体提供了便利条件。Z庄设有村生态旅游观光建设项目总指挥部,村书记任总策划师,上海YF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资金筹措。截至2019年6月,项目共投入1800万元用于园区规划设计。规划包括农业产业片区、文旅产业片区、康养村落片区,是一个集休闲、观光、康养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综合项目,项目整体投资预计15亿元。
(二)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1.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业态,具有产业链长、拉动效应明显的特征。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使当地食、住、行、购等旅游内部业态逐渐崛起,对乡村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休闲娱乐等的发展也大有裨益。Z庄农业科技生态园包含农业种植采摘、农业科技展览、亲子娱乐、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送子观音寺等设施,涉及休闲度假、餐饮、住宿、销售等多种行业,经济结构多元,打破了以往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发展模式。访谈中Z庄书记表示:“Z庄村民外出务工比例较高,项目的落成将直接解决当地1500人就业问题,使农民变工人、农民变商人、农民变股东,在家门口就能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
在乡村旅游推动下,不仅农业生产效率能大幅提高,农业的绿色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等也迅速起步。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产品品牌建设,形成农业与旅游业相互带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XCY合作社主营业务为草莓采摘,积极探索草莓种植新技术,提高和保证草莓品质,逐步吸引更多游客。目前合作社内采用的立体栽培模式和水肥循环系统,实现精准施肥和水肥循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XCY的品牌建设工作使该社形成了旅游业与农业联动发展的新形势,旅游业的发展助推草莓品牌推广,而草莓知名度的提高也为该社带来了丰富的游客资源。目前,仅草莓采摘销售一项,就可使社内农户每棚盈余2-3万元/年,为农户生活富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样,Z庄也通过现代化农业种植采摘,为当地农业提供了新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2.环境改善
乡村旅游的发展以美化乡村环境和改善居住条件为前提,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自然生活条件。为助推乡村旅游,XCY合作社致力于发展农业绿色生产和改善生态环境。主园区率先采用的水肥循环系统,能达到精准施肥灌溉,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效果。除此之外,合作社还为入社农户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支持,严格收取符合标准的农产品以保证产品质量。社内315户农户皆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方式,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Z庄项目则紧紧围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这一主题,积极利用当地桃林,形成了桃花源、桃花潭、桃花岛等主题景观片区,花海福宫、亲子乐园、康养中心、乡村民宿等则依据功能布局和景观考虑分散其中。建筑与桃花的巧妙结合不仅能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更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达到生态宜居的效果。在此基础上,Z庄进一步规划了庆典广场、美食街、水上运动中心等场所。这在吸引大量游客之余,还能为村民创造良好的休闲去处,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真正做到绿水青山与人间烟火的有机结合。
3.文化传承
物质景观是乡村文化的直接表征,乡村传统建筑破败、物质文化符号丢失是乡村文化衰落的直接表现。对传统物质文化的保护、修复、重建往往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第一步,旅游的介入、游客凝视的需要也最先凝聚于物质景观层面。当前,乡村旅游对乡村文化的影响也最先表现在空间中可见的传统物质文化符号的修复与还原上。Z庄生态园规划设计以物质文化重建为基础,依据帝王故里优势设计建造朱元璋纪念馆。为弘扬禅文化,Z庄花大力度规划了禅意小镇、观音寺。为宣传农耕文化,Z庄一期已建成农业示范园。Z庄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其物质文化重现打造了契机,使物质文化重现和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
精神文化伴随着物质文化创造过程而产生,包括各种民族民俗文化和农耕田园文化。XCY合作社在深层次挖掘乡村精神文化方面存在一定欠缺,合作社主要通过农事体验课程、承包“小菜园”、果蔬采摘等活动向游客传递农耕田园文化。但此类活动往往只是农耕文化的表现形式,只能让游客产生新奇的农耕体验,未能表达出农耕文化所传递的生活方式、农政思想、乡村制度等内容。与之不同的是,Z庄规划将以“皖江福地,禅意桃园”为主题,通过花海福宫、禅意街区等文旅项目,打造出禅意浓厚的文旅高地。与此同时,结合当地特色桃林,规划还深度挖掘了“桃文化”长寿、祈福的特色,并通过举办农园丰收季、桃花艺术季等活动,丰富游客文化体验,保护当地特色文化传承。
4.治理有效
乡村社会是由自然关系联结而成的统一体。在乡村社会中,人们基于共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形成了一种亲密无间、勠力同心、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基于此种人际关系,乡村内部天然地具有合作基础,能自发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社会秩序,并催生出集体性公共物品。然而,国家政权的下渗和城镇化的冲击逐渐削弱了乡村社会秩序,重构乡村社会秩序、建设合理制度成为重点关注领域。
合作社的发展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带来了新鲜血液,大大推进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进程。合作社是由村民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的组织,是村民自治形式的实践创新。在经营方面,作为农户的代表,XCY合作社承担起与客户洽谈,并为农户安排采摘活动的任务。合作社作为规模经营主体,具有更高的谈判能力。一方面,合作社能为小农户争取更多利益,另一方面,合作社也可以通过合理收取中介费用来维持合作社运营,这种合作共赢的利益分配方式大大提高了乡村治理效率。在生产方面,为保证果品质量,维持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XCY合作社一年为农户免费举办20场培训,这顺利打通了科学技术与小农户间沟通的桥梁。合作社的介入使得农户生产经营更为有序,乡村治理更加有效,是在传统村民自治基础上的一大突破。与XCY以合作社为主体的治理模式不同,Z庄生态园则体现出了多方参与的特点,建设中政府承担顶层规划,企业负责出资运营,村委会出面居间协调,村民参与园区建设,构建出政府配套、企业运营、专业服务、农民参与的四位一体多元化发展运营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多元主体各司其职、协同治理,可以激发出各主体独特优势,满足其差异化需求。
总体而言,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如图2所示。乡村旅游是基于企业支持、市场需求、乡村资源禀赋等条件形成,并通过乡村主体聚焦和现代化要素回流带动乡村振兴。具体而言,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文化振兴和治理升级提升乡村振兴水平。
图2 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四、结论与讨论
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实践结果上看,对乡村经济、环境、文化、治理等多元维度的作用与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相呼应,这表明旅游能够系统性地推动乡村振兴。在实现路径上,乡村旅游的发展将政府、企业、村民等众多主体聚集在乡村社区,各主体聚集过程中携带并运作各种生产要素。这不仅有效缓解乡村衰落的危机,也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契机。具体来看,伴随着主体聚集和要素回流,乡村旅游的发展能促使乡村经济结构由单一农业向多元化方向转化,并在此过程中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达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目的。旅游业还可助推乡村产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合理规划生产、生活布局,达到生态宜居的效果。除此之外,乡村旅游还能保护乡土风貌免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冲击,维持乡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原真性。旅游发展过程中新兴的各种组织也为乡村治理带来新鲜血液,满足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多样化需求。
然而,结合案例分析发现,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乡村文化挖掘不足。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避免乡村旅游同质化的关键。乡村旅游可以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有效选择,但乡村旅游并非乡村振兴的万能解药。因此,应积极避免各地区盲目发展乡村旅游,避免乡村旅游的同质化和内卷化。另外,从案例现状看,乡村旅游能对乡村振兴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但这还需要依赖具体的外部环境和管理水平。因此,后续研究中对成熟案例的访谈调查以及对本文案例的持续追踪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