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与思辨能力培养之结合路径初探
——以高级韩国语为例
2022-12-29田玉
田 玉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一、引言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示,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而外语专业因为其人文学科的特殊属性,使得“如果外语教学不重视思想意识和价值观问题,那就无法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1]。可见,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对于全面提高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来说极为重要,学界对此的研究也是百花齐放。
随着《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颁布,部分学者认为“思辨能力和课程思政有着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两者可以互为抓手、共同促进”[2],“‘思辨’为‘思想政治’提供思维的方式和角度,‘思想政治’为‘思辨’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方向”[3],“思辨能力是课程思政的基础”[4]。主张“将思辨力培养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核心理念”[5],要求“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将两者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传授和思想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6]。那么,“思政”和“思辨”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结合呢?
二、理论基础
(一)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实现路径
肖琼、黄国文指出外语课程思政是把价值观引领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过程;他建议从理清思路、设定培养目标、建设师资队伍、教材编写、课堂实施、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思政建设。张进源、王娜表示外语课程思政是“与语言文化知识同根共存的育人养料;与外语交际能力同生共长的价值体系;与外语教学方法相辅相成的育人方法;与外语教学能力相融相嵌的育人能力”,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顶层设计-挖掘素材-细化过程-创新评价”的外语课程思政闭环路径[7]。文秋芳认为外语课程思政是“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并且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提出纵向三维度与横向四链接交错编织而成的实施框架[8]。
综上,外语课程思政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践行立德树人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启智润心,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人文素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人才”[9]。
(二)思辨能力的定义及培养方案
关于什么是思辨能力,文秋芳等提出了思辨能力量的层级模式: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分析、推理、评价)和标准(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与灵活性)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10]。孙有中认为思辨能力在情感态度层面指的是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等;在认知技能层面是指能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的能力[11]。文秋芳、孙旻中对思辨能力的核心技能和分项技能进行更加细化的分类,并详细阐述了其含义[12]。
图1 课程思政和思辨能力培养的结合路径图
关于思辨能力的培养,文秋芳、孙旻提出思辨力与外语能力分开式培养与融合式培养的方式,其中分开式培养包括专门设课和将思辨教学内容分散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两类,但两者互不相容;而融合式培养是将思辨力的培养融入于外语语言能力的训练过程中,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孙有中则建议为思辨设定标准(教学目标)、提供原料(教学内容)、搭建工作坊(教学活动)、培养教师(教学主体)。可见思辨力的培养既可以是独立设课的显性培养模式,也可以是融入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环节的合理设计,使两者相辅相成。对于外语专业而言,明显后者更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建设的方向。
(三)“思政”与“思辨”结合的可行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立场。语言又与思维能力有着天然联系,无论是语言的输入还是输出加工都离不开思维能力。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决定了育人目标一定是融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中,潜藏于教学全过程的;其隐性教育原则决定了它的实施过程一定是自然的、具有暗示性的。而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必须以外语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基于思辨能力技能项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设计,而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思辨能力培养实践的过程。因此,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任务性的、外显的。
基于课程思政和思辨能力培养的诸多特点,诸多学者尝试从具体课程入手,探索两者相互之间的关联及结合的路径。其中,闫丹提出了从“教师能力提升、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为依托、教学手段为支撑、评估方式为保障”等角度构建思政与思辨融合的教学模式[13];李丽则提倡借助“课前预习任务、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课后延伸、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模式实现两者的结合[14];李鑫则设计出了“以思政目标为‘针’,阐释能力为‘线’;以思政主题为‘珠’,分析和评价能力为‘线’;以思政产出为‘串’,解释和自我调节能力为‘线’”的“双思”结合的教学设计流程[15]。
三、“思政”与“思辨”的结合路径及实例
综合以上的理论,笔者尝试搭建了外语课程思政和思辨能力培养的结合路径图。
(一)教学目标上的结合
知识技能目标是基本目标,决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思政目标是内化于前者的核心目标,决定了一切教学活动的价值方向。思辨能力目标是基于知识技能目标的内容和思政目标的方向引领而提炼的,它直接指导教学任务和教学环节的设计。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可以借助思辨能力培养的实践来实现,思辨能力目标的完成需要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作为能力基础和内涵支撑。因此,应当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和思辨能力培养目标与知识目标进行融合,共同指导教学活动。
以高级韩国语课程的教材《新世纪韩国语精读教程(中级上)》(简称《新世纪》)第2课的第一篇课文为例:知识目标为掌握重点词汇、语法知识,读懂和理解课文内容;思政目标为树立正确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美德;思辨能力目标为正确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并能准确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此,“树立正确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美德”的思政目标是内化于知识目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有效的思政教育是学生能实现“正确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并能准确阐述自己观点”的前提。
(二)教学内容上的结合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也是落实课程思政的现实依据和基本保障[19]。但现有的外语教材多数以语言知识培养为主要目的编写而成,所以要实现思政育人和思辨能力培养的目标,首先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思政元素挖掘,并结合思政元素和知识内容设计思辨任务。
首先,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基于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筛选-增补”,结合教材单元的主题,找到思政点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和增补。其次,结合知识内容和思政元素设计思辨任务。“词汇、语法、语篇、练习”等知识内容是材料依据和知识条件,思政元素成为其价值方向和标准。合理的思辨任务设计,既能满足专业知识教学的需求,又能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还以《新世纪》第2课第一篇课文为例,课文内容是一篇关于“不尊敬老人的社会新闻”的对话,可以挖掘出的思政元素就是“中国传统敬老美德”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敬老思想。因此可以设定思辨任务为“尝试评价这个新闻并结合中国的敬老文化阐明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中的结合
以思辨任务为导向,反向进行教学环节设计的“任务型教学法”能有效地实现思辨能力培养和思政育人的有机结合。
首先,合理细化思辨任务。根据教学实际将思辨任务细化为更小、更精确、更易完成的子任务群。子任务的细化应当与思辨能力的核心技能“分析-推理-评价”密切关联,子任务之间最好有一定的递进关系或论证关系,每个子任务的完成都应当对总任务起到推动作用。其次,输入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教师结合子任务的需要和教学材料,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同时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入。引导学生对输入的内容进行有目的性的筛选、归纳。最后,形式多样的任务产出。教师需要灵活、科学地对学生的产出作出篇幅、形式、结果呈现等方面的要求。
再以《新世纪》第2课第一篇课文为例,笔者将“尝试评价一下这个社会新闻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阐明自己的观点”细分为:(1)分析对话中的新闻事件及对话双方的态度;(2)推理事件中老人与孩子妈妈的心理;(3)说明自己的观点等。通过生词、语法的讲解,帮助学生读懂和分析内容、阐述对话双方的观点,并通过简短陈述完成任务一。任务二则需要教师预判出学生可能需要的词汇、语法等进行补充,引导学生通过组织理据、形成结论来完成任务。针对任务三,教师要用韩语解说中国敬老传统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帮助学生将此内容结合到自己的评价任务中去。三个子任务的完成也意味着整个思辨任务的完成。
(四)教学评价上的结合
传统的外语教学评价方式一般是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考察专业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形成性评价考察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知识掌握、学习态度等。对于融合了思政育人和思辨能力培养目标的外语教学而言,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不足。教学评价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思辨能力的考察往往要通过语言的运用,而对于思政育人目标的考察必须借助情景创设来开展[4]。
首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政情况和思辨能力提升情况,并将对此的要求明确列入评价标准中。如:是否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是否能清晰、精确地阐明事件、数据、观念等内容;是否能逻辑清晰地论证观点、呈现信息;形成的观点是否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的依据是否融入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理念等等。
其次,增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丰富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如简短问答、个人或小组成果、第二课堂活动等等。教师都需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政情况和思辨能力加以分辨和记录,以作评价的参考。
最后,对总结性评价中的考试题型进行合理改造,增加思辨性论述类的主观性题型。题型设定要充分契合专业知识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到思政育人的目的。此类题型的评分标准设置可以参考思辨能力技能项以及标准来进行细化。
针对《新世纪》第2课第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可以将评价标准设定为:是否运用了正确的词汇和语法;是否完整地分析了新闻事件内容;是否准确陈述了对话双方的观点;是否合理地推测出事件主人公的心理;是否对事件作出了评价并合乎逻辑地进行了论证;呈现的观点是否融入了中国敬老传统;是否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进行了准确的解释等等。
四、结语
外语课程思政与思辨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外语专业建设和改革的重点。无论是思政育人还是思辨能力培养,都必须深入融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而在这个过程中,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验证,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将思政和思辨能力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在专业知识教学的实践中,以实现思政育人和思辨能力培养的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