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增强检查高压注射碘对比剂渗漏的预防及护理

2022-12-29康丽华王新玲牟松霞李鸿雁李建萍

健康之友 2022年23期
关键词:预见性造影剂入院

康丽华 王新玲 牟松霞 李鸿雁 李建萍

(招远市人民医院 山东 烟台 265400)

目前在医院的诊断和治疗当中,对患者开展CT增强扫描应用的频率较高,也越来越普遍,这主要是因为CT增强扫描和常规扫描不同,CT增强扫描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具有更好的优势,可以更加清楚的显示出患者机体内的病灶或器官的具体情况[1]。为了更好的确保CT增强扫描时检测出的图像质量,需要对患者经过静脉快速注入100ml左右的碘对比剂,这是进行 CT增强扫描的主要步骤。和离子型对比剂不同,碘对比剂属于非离子型对比剂,其特点是毒性较低、粘性和渗透性较低,因此注射这种对比剂具有更高的安全性[2]。但是要注意患者在进行诊断时,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再加上短时间之内对患者注射高浓度大剂量的对比剂很容易使患者表现出诸多的不良反应,包括喉头水肿和过敏性休克,这就导致患者的检查很难以顺利的推进,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别是注射碘对比剂,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对比剂渗漏,如果处理不当其产生的后果较严重。所以我们在对患者进行CT扫描注射碘对比剂时应注意为患者配合良好的护理。本文研究将预见性护理应用在护理干预中所发挥的作用,详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3月到2022年8月,到我院治疗的开展CT增强检查且需要高压注射碘对比剂患者18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5例和93例。(1)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48例,女性47例,年龄位于24岁~67岁之间,均值(45.16±12.05)岁,病程最长22个月,最短3个月,均(12.35±3.45)个月,发病后最久6h入院,最短0.5h入院,平均(3.28±1.24)h入院;(2)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48例,女性45例,年龄位于23岁~66岁之间,均值(45.22±11.78)岁,病程最长24个月,最短4个月,均(13.16±3.34)个月,发病后最久5h入院,最短1h入院,平均(3.42±1.31)h入院。患者的资料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中的标准,患者和患者家属在《知情同意书》、《入院须知》上签字,统计学软件检验一般资料,相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需要开展CT增强检查,具备CT增强检查的指征和条件;(2)所有患者均具备注射碘对比剂的条件;(3)患者为首次开展CT增强扫描的患者;(4)所有患者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对研究有大致的认识和理解。

1.2.2排除标准

(1)患甲状腺疾病的患者;(2)对碘对比剂过敏或者不耐受的患者;(3)存在沟通交流障碍或者严重的心理病症;(4)前期参与其他研究。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

对患者常规通过CT增强扫描进行诊断,同时高速注射碘对比剂。在干预时应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并利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选择浓度为370mg/ml的碘帕醇/300mg/ml的碘海醇进行注射。对患者进行注射期间严格的实施常规护理,需要掌握患者注射对比剂的禁忌症和适应症,注射以前要常规的将有关的知识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副反应等告知患者,同时要求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增强扫描结束之后指导患者要多饮水,以便促进体内造影剂排出体外。在开展增强扫描的过程中,应注意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处理。如有渗漏出现,及时对患者进行50%硫酸镁湿敷敷、冰块冷敷及将患肢抬高等。

1.3.2观察组

对患者均通过预见性护理实施干预,具体的方法如下:

(1)心理干预:通过患者可以理解的通俗易懂的简单的语言做有关知识的宣教,使患者认识到开展增强扫描的必要性,在宣教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态度温和,面带微笑,和蔼可亲。鼓励患者提出困惑或疑问,并严谨的细致的进行回答。主动关心和鼓励患者,善于或及时发现患者的负面心理,做针对性的调整,对患者提供减压帮助,提高其依从性。高危患者可有一名家属陪同。

(2)注射对比剂的注意事项:为减少注射对比剂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增强扫描之前应严格的做到以下几点注意事项。1)需要对患者的适应症进行了解并且详细的掌握,比如患者有重症肌无力或碘过敏史,要尽量避免CTA检查;2)一定要使患者严格的对知情书及其检查须知做详细的阅读并且签字;3)根据患者的检查部位提前进行相对应的准备,冠状动脉CTA的患者在检查以前需要练习憋气,开展胃重建,确保患者在15min内饮完500ml水,并在短时间之内避免开展重复增强检查;4)可为患者使用电热恒温加热器对碘对比剂进行预加热处理,加热时间为0.5h,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耐受。并在注射以前严格的对对比剂的温度、剂量、浓度等进行仔细的核对;5)增强扫描之前可以引导患者适当的服用温水,能有助于促进对比剂的排出,实现对肾脏的保护。

(3)渗漏处理:在对患者注射造影剂时容易因各种原因导致碘造影剂出现渗漏,所以在进行注射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观察,若发现患者出现碘造影剂渗漏,首先应及时停止注射,然后根据渗漏的严重程度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轻中度渗漏的患者,应将患肢抬高,有助于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加速,可以促进对外渗液的吸收。同时为患者应用50%的硫酸镁溶液湿敷;如患者出现水疱,需要通过无菌注射器将水泡内的液体抽出,彻底的进行消毒,再进行包扎,可有助于避免感染发生。

(4)检查后护理:经过检查结束,首先对患者的配合予以感谢,这能进一步安抚患者的情绪。之后引导患者的留观区域停留约0.5h,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各项表现。叮嘱患者检查之后多饮用温水,促进造影剂排出,还要多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主观感受,,若有异常或不良反应出现时,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做相应处理工作。检查之后的0.5h内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或不适症状出现时,可以由护士陪同离开。

1.4观察指标

(1)渗漏发生率:将患者的渗漏分为轻度渗漏、中度渗漏和重度渗漏3个等级。如果渗漏量不足20ml,则为轻度渗漏;如果渗漏量在20~50ml,则为中度渗漏;如果渗漏量超过50ml,为重度渗漏。

(2)心理状况:统计检查之前和检查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注:①焦虑实施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评分,分值超过18分为焦虑,焦虑情绪越严重则对应的分值越高;②抑郁实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分,分值超过28分为抑郁,抑郁情绪越严重则对应的分值越高。

(3)满意度:统计所有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后的满意度。注:利用《医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包括13道题目,每个题目设有A、B、C三个选项,分别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对应的分值分别为3分、2分、1分,总分为13~39分,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其中得分为36~39分为完全满意,得分为30~35分为满意;得分为21~29分为基本满意;得分为13~20分为不满意。注:满意度=(完全满意+满意+基本满意)/总人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渗漏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3例(3.16%)]的对比及渗漏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15例(16.1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渗漏发生率比较[n(%)]

2.2焦虑和抑郁情绪比较

检查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焦虑与抑郁心理无差异(P>0.05),检查后,观察组的焦虑与抑郁心理改善比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检查前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比较分)

2.3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90例(94.74%)]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82例(8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目前在对很多疾病进行诊断时都离不开CT的增强扫描检查,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时需要经高压注射碘对比剂,但是这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对比剂的渗漏,甚至还会引发其他的风险[3]。再加上患者对于CT的增强扫描认识不够,导致其心理条件不佳,因此也使得整体的护理满意度降低。

本文主要研究对增强扫描高压注射碘对比剂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预防渗漏、提高心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所获取的护理效果更好,从而肯定了对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意义。预见性护理在对患者进行干预时可以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能转变护理的立场和护理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为主,可以使得所有的护理方案严格的围绕着患者的需求进行。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使护士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注射对比剂前后的实际情况等开展相关指导,在护理知识方面能掌握相关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关注患者用药前后的反应及时采取有关措施进行干预,实现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率的目的[4]。对患者预见性护理重视,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对患者提供引导,这能使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得到提高,能更加注意到在注射对比剂时的有关注意事项和风险,从而可以规避一些不良因素而导致的渗漏等情况出现,提高了应对的阈值[5]。

综上所述,对患者开展CT增强检查通过高压注射碘对比剂时通过预见性护理进行干预能有效的减少渗漏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态,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与认可度,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预见性造影剂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