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血固本汤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

2022-12-29那姝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组胺斯汀荨麻疹

那姝美

(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药剂科,辽宁 沈阳 110000)

荨麻疹是一种皮肤、黏膜和血管的暂时性炎性充血,常见原因有饮食、药物、感染、生物、生理等,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或刺痛,风团和斑块可能出现在躯干、面部或四肢[1]。慢性荨麻疹一般是由于寒冷等因素直接刺激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导致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导致全身或局部过敏,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影响。西医常抗过敏治疗,如口服抗组胺药,但效果不理想,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慢性荨麻疹有病因多、病程长的特点,中医认为益气固表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西医则服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本病。本研究入组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共7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用药处方是西咪替丁等抗组胺药,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养血固本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慢性荨麻疹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探索养血固本汤联合西咪替丁等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70例,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病程最短1 d,最长3周,平均病程(12.21±2.51)d;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9.21±2.25)岁。观察组35例,男20例,女15例;病程最短1 d,最长3周,平均病程(12.56±2.51)d;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9.21±2.62)岁。2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2],面部、颈部、手部出现水肿性微红风团,大小不一,呈片状分布,伴有瘙痒。所有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排除标准:(1)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和全身性疾病患者;(2)1个月内接受过激素治疗的患者;(3)1周内服用过其他抗组胺药物的患者;(4)正在服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患者;(5)对抗组胺药物过敏的患者;(6)孕妇和哺乳期妇女。(7)不能积极配合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用药处方是抗组胺药,给予西咪替丁片(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484),每日2次,每次2片(0.4 g),于餐后服用,治疗4周;依巴斯汀片(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19)治疗,每日1次,每次1片(10 mg),治疗4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复方药物养血固本汤加减治疗。养血固本汤:黄芪30 g,当归20 g,防风、白术、熟地黄、白芍、川芎各15 g,红花、桃仁各10 g。若患者存在风盛瘙痒症状,于药方中加钩藤、白芷各15 g;若患者存在失眠症状,于药方中加远志15 g,首乌藤30 g;若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湿热症状,于药方中加白鲜皮、地肤子各15 g;若患者血热严重,于药方中加黄芩炭15 g,白茅根30 g。以上药方以水煎服,每日1剂,煎煮3次,每次保留药汁200 mL,分早中晚3次服用。每晚睡前30 min服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杭州民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312)(间隔中药服用时间20 min以上),每次10 mg,每日1次。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积分(根据荨麻疹临床特征4级评分:无风疹包块,无瘙痒为0分;风疹块10颗以下,且直径<1 cm,轻度瘙痒,不影响睡眠质量,症状持续时间小于4 h/d,为1分;风疹块10颗及以上、20颗以下,直径<2.5 cm,中度瘙痒,对睡眠质量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症状持续时间小于12 h/d,为2分;风疹块20颗及以上,直径>2.5 cm,严重瘙痒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正常工作生活,症状持续时间>12 h/d,为3分)、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量表评分,0~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慢性荨麻疹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患者临床特征消失,SSRI>90%;显效,患者临床特征明显改善,SSRI在60%~90%;有效,患者临床特征缓解,SSRI在30%~<60%;无效,患者临床特征无变化,甚至加重,SSRI<30%。其中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慢性荨麻疹患者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2.2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29%(33/35)高于对照组的74.29(26/35)(P<0.05)。见表2。

表2 2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3 不良反应比较 2组均有1例恶心,发生率为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

3 讨论

现阶段慢性荨麻疹常规的治疗是通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H1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尽早控制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达到进一步治疗的效果[3]。依巴斯汀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其代谢产物为卡里斯汀,是其抗组胺活性成分,选择性抑制H1受体,强烈抑制过敏介质释放,从而抑制组胺释放,有效改善皮肤浮肿、瘙痒等症状,对肥大细胞有良好的稳定作用,对正常T细胞分泌的活性因子、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等相关炎症因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降低炎症反应发生率也有显著作用,可有效抑制慢性荨麻疹炎症递质释放。依巴斯汀具有良好的抗组胺和止痒作用,是一种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物,其活性成分不会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无明显影响,抗胆碱作用温和,安全性高[4]。临床研究[5]表明,依巴斯汀可引起头痛、头晕、口干、乏力、嗜睡、胃肠不适、恶心等不良反应。大多数不良反应不需要治疗,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会自动消失,同时还发现,依巴斯汀对顽固性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不是很好。联合用药可以达到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有必要与H2受体拮抗剂联合使用。西咪替丁是一种H2受体拮抗剂,对H2受体阻滞剂具有选择性。相关研究[6]报道,西咪替丁能有效调节淋巴细胞功能,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对组胺有良好的拮抗作用,能有效地减轻过敏反应。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皮肤病。中医认为养血益气固表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西医则用抗组胺药物治疗[7,8]。抗组胺药见效快,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但复发率高,患者易出现嗜睡等不良症状[8]。中医药治疗可明显降低复发率,具有不良作用小等优点,但见效较慢。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采用二者有机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养血固表法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组效果显著,治愈率更高。

现阶段临床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以抗组胺药物为主,但抗组胺药物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和复发[9]。中医认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属于“瘾疹”范畴,病因较为复杂[10]。养血固表汤主要由黄芪、当归、防风、白术、地黄、白芍、地黄、红花、桃仁等组成,其中当归具有润肠、活血、化瘀作用;防风具有通便作用;白芍具有养血柔肝、止痛的功效;川芎、红花、桃仁具有活血化瘀、益气开郁的功效。本研究的成果中,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慢性荨麻疹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养血固本汤加减联合西咪替丁等抗组胺药治疗对于慢性荨麻疹的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组胺斯汀荨麻疹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枪口
讨厌的荨麻疹
Chapter 8 An absurd case 第8章 冤假错案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贾斯洒的导盲犬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