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疾病相关中成药合理使用建议
2023-01-09方梦鑫李家谦王子硕赵汉青
方梦鑫 李家谦 司 念 王子硕 赵汉青
(河北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当前,随着中成药的广泛应用,中成药用药误区也日益凸显。对于脾胃系疾病而言,具体应用误区涉及药物剂量、饮食搭配、疗程使用、不良反应、服药时间等多个方面。当此类中成药应用不当时,就会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恶心等消化道不良反应,严重者还可危及其他系统。为引导群众合理选择脾胃系疾病相关中成药,充分发挥中成药作用,规避药物不良反应,本文归纳了人群特殊性、体质特殊性、饮食搭配、不同药物搭配、服药时间等多个方面的建议,促进群众掌握中成药的精准使用方法,从而合理用药。
1 脾胃系疾病范围
据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医内科学》[1]脾胃系疾病具体病证范围包括:胃痛、胃痞、呕吐、噎膈、呃逆、腹痛、泄泻、痢疾、便秘。
2 不良反应具体表现
据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对84例出现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的报道,皮肤不良反应占据第1位,其次为胃肠道反应,累及胃肠道时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还有耳鸣、静脉炎、寒战、抽搐等[2]。对于中成药的不同剂型,注射剂最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外用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几率最小。历史上早就有是药三分毒的记载,显然人们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中成药无毒”的思想是错误的,合理使用中成药当受到人们重视[3,4]。由于胃肠道是口服药物消化吸收的必经之路,药物的刺激作用会在胃肠道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脾胃系疾病相关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必要性更加明显。
3 规避不良反应建议
3.1 正确认识中成药不同剂型 中成药的剂型是根据临床需求发展而来,剂型不同的中成药作用时间、具体成分、制作方法以及发挥疗效的方式也各有不同[5]。群众在选择中成药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剂型的特点与个人体质及病情的关系, 选择最为适宜的中成药剂型[6]。例如,藿香正气是夏季治疗暑湿感冒常用的中成药,包括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水,还有软胶囊、颗粒剂、滴丸、片剂等多种形式。其中,藿香正气丸作用持久,但药效缓和,服药量相对较大,更适用于慢性疾患;藿香正气水作用迅速,但因其含有酒精,应用时需要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这种剂型除内服之外,还可以外用擦涂皮肤,如阴囊潮湿、婴儿湿疹等;相较藿香正气水来说,藿香正气口服液中不含有酒精,更适合需要驾车的司机、不能耐受酒精的儿童以及同时服用头孢类、硝基咪唑类药物(甲硝唑、替硝唑、塞克硝唑)的人群;藿香正气颗粒能更好地还原中医汤剂的特点,作用较丸剂快,但因其辅料为蔗糖,故糖尿病患者应慎重选用;藿香正气软胶囊口感更为舒适,容易吞咽,吸收速度相对丸剂来说较快[7]。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注射制剂在体内不存在崩解问题,相对内服药来说更易产生不良反应,在应用时最需要密切观察。
3.2 特殊体质人群特殊对待 虽然中成药适合大部分群众,但是不能排除个别患者不适合使用中成药的情况。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人群对药物的承受程度不同,特殊体质人群对中成药进行选择时应更为谨慎,对中成药精准应用的要求更高。特殊人群涉及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等。新生儿、婴幼儿体格发育不全,药物代谢能力局限,最应防止药量的过度使用。在疾病允许的情况下,使用中药煎汤外用可以避免不良反应,且常常获得良好效果。对老人而言,肝肾功能和免疫系统薄弱是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所在。肝肾功能不足使药物代谢能力较弱,药物在体内半衰期较长,也应防止过量用药,服药时应选择从最小剂量开始。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此外,对于脾胃系疾病而言,药效猛烈的泻下药不适合体质虚弱的婴幼儿、老年人以及妊娠患者。另外,对于含糖过多的药物,糖尿病患者也应谨慎服用。
此外,有特殊疾病或者特殊工作需要的人应慎重用药。特殊疾病包括:对药品及主要成分有严重不良反应,肝肾功能不全,正在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过敏体质,脑出血急性期等。特殊工作如对机体灵敏程度要求较高的司机、高空作业以及精准机器操作等。
3.3 注意服药时应与适当的饮食搭配 药食同源思想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精确的描述,其中上品药120种,书中记载可“久服,轻身,延年”。合理运用饮食来保养身体,既可以做到“未病先防”,又可以“既病防变”。药食同源的思想在西方医学中也有重要体现,将食物分为“冷、热、干、湿”四种属性[8],这契合当下“医养结合”理念。在脾胃系疾病相关中成药的使用上,合理应用饮食,不仅可以避免饮食与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以促进药效更好的发挥,提高中成药的使用效率。以胃痛为例,对胃痛有确切疗效的“药食同源”药对,例如干姜、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乌梅、木瓜养阴清热止痛,香橼、刀豆理气疏肝止痛,山药、刀豆补益健脾止痛[9]。另外,一些常用食材还可当作药引子使用。用生姜为药引,有温散寒邪的作用;以酒为药引,有温通经脉的作用;以葱白为引,有发散外寒的作用;以米汤为引,有补益脾气的作用[10]。
另外,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改善脾胃系疾病的重要方法,所谓“医者医治三分,患者自治七分”[11]。例如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前驱表现,研究发现萎缩性胃炎的产生与饮食不节关系密切[12]。为有效避免恶性疾病,首先,一日三餐均应定时服用,促使胃肠道保持一定的运动节律;其次,烟酒以及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在服药期间都需要避免,以使药效充分发挥;再次,吃饭时应保持专注,细嚼慢咽,促进食物消化吸收。
3.4 正确认识服药时间 由于人体气机运转具有一定的时间节律,如果服用中成药时遵循规律,可以更充分地发挥药效。一般来说,中成药服药时间在饭前1 h或饭后1 h,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患者服药多不能遵守相应的时间,饭前服药常被错误地理解为吃完药尽快吃饭,饭后服药常被错误地理解为吃完饭立即服药,导致药物与食物混合而影响药效。在脾胃系疾病中,正确的服药时间也是药效发挥的重要因素。如滋腻补益药和驱虫药宜空腹服[13];治疗胃病的中成药宜在饭前0.5~1 h服用,对胃肠产生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对于急性病则不用拘束于固定时间,慢性病则应该保持固定的服药周期按时服用[4]。
3.5 掌握初步的辨证用药选择方法 中医诊疗特色为辨证论治,中成药地应用同样离不开这个法则,不能辨证用药是群众应用中成药的主要问题[14]。由于社会上自行购买服用中成药的现象十分普遍,掌握初步的寒热虚实辨证方法利于选择疗效更优的中成药[15]。在脾胃系疾病中,寒主收引,寒主疼痛,寒性病多“有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大便溏薄”等症状特点;热主发散,热性病常有“发热、口渴、面赤、烦躁”等症状特点;虚证是气血阴阳的虚损,具有“不足、松弛、衰退”的症状特点;实证是气血阴阳的亢盛,具有“有余、亢盛、停聚”的症状特点。对于脾胃系疾病,应用中成药时应注意各自证型所对应的饮食禁忌。例如,湿热性质疾病应拒绝食用辛辣、煎炸、油腻的食物;脾胃虚弱性质的疾病应拒绝食用油炸、黏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自行购买中成药时,应根据“热则寒之、寒则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基本辨证法则进行选择,避免盲目试药。此外,辨证用药还涉及群众应具备基本的自我体质辨识能力,及时改善亚健康状态[16],从而更合理地改善脾胃系疾病。
4 结论
脾胃系疾病相关中成药在群众使应用广泛,改进群众中成药不合理应用问题是大势所趋。本文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对群众购买中成药提供中肯的建议,期望可帮助群众走出中成药使用误区,使其免受不正当营销广告的危害,避免不良反应,提高中成药应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