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实践探究
2022-12-29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文/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廖 宁
整本书阅读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深入思考文学作品的整体内涵,拥有丰富的阅读体验,提升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分析鉴赏、思辨等能力的发展,最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中阶段,如何对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由教材选读延伸到整本书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篇的节选,背后是一本本经典名著,是一笔宝贵的阅读资源,教师可以以课文为媒介,在课堂上采取丰富、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构建让学生走进作家和作品的桥梁,让学生走进浩瀚无涯的阅读世界。
而今的学生最能吸引他们的莫过于故事、影视动画,在教授《老人与海》(节选)时,我让学生查找并展示有关海明威的一系列图片和资料,讲述海明威一生的经历,我也和学生一起欣赏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老人与海》。这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作者海明威及其作品的兴趣,班上一时掀起了阅读《老人与海》的热潮。《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叙述了在十岁那年进了格林比货行当童工,并结识米考伯一家的故事。课内节选的故事始终是有限的阅读,为了将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我引导学生由了解课内大卫的童工生活延伸到了解大卫当童工前及其之后的生活。我播放了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电影片断,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了大卫在格林比货行当童工的生活情况。影片这种直观视觉冲击和师生的共同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们爱上了谈论大卫,也爱上了《大卫·科波菲尔》,不少学生在一星期内就完成了整本书阅读。
部编版中此类的课文还有像《复活》《阿Q正传》《边城》等名著的节选,我都会采用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主动性,而学生也在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中拓展了阅读视野,丰富了阅读体验。
二、群体阅读和交流分享,保持阅读的长效性
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半途而废。群体阅读能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促使他们坚持阅读。而且学生阅读到书中精彩的内容时,往往渴望与他人分享,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读书汇报会、读书交流会、主题辩论会等,营造阅读的氛围,让学生保持阅读整本书的长效性。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等各个方面。里面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不感兴趣,很多学生半个学期都未读完,这时群体阅读和交流分享可以督促他们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坚持阅读。首先,我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推选一个组长,组长负责安排阶段性的阅读任务,跟进、统计、公布组员的阅读情况,然后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竞读评比。这样,有些阅读速度慢的学生在同组同学的督促鼓励下会不自觉地加快阅读速度,保持阅读热情。其次,根据这本书的内容,我分别在学生阅读完前3章、4-7章、8-11章、12-14章时开展了读书交流会,每个小组推选2名成员汇报不同阶段的阅读心得和成果。联想熟悉的生活去读晦涩的内容会让学生读出趣味,读出深度。《乡土中国》涉及乡土、传统……所以在读书这本书前我引导学生可以边读章节中的内容边联想他们熟悉的农村生活,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之处。学生果然带着趣味、带着探究读完了整本书,交流会上也果然能够用图文的方式将书中描述的情况和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联系起来,面对乡土社会或村里落后、没有人情味的习俗,他们也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这种以说促读的方式不仅保持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还培养他们思考探究、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由此及彼,这些阅读实践活动可以运用在其他整本书阅读中,因为群体阅读的督促鼓励,阅读氛围、交流分享的引诱展现,可以实实在在让学生保持对整本书阅读的热情和长效性。
三、自主探究,提升阅读思维品质
阅读既要有面,也要有深度,更要实现学生阅读思维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填鸭式教学的习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中、在问题设置的引导中整体把握整本书,深入阅读。
1.绘制思维导图,培养阅读逻辑思维能力
整本书阅读涉及的内容量较大,而且其信息链较为完整,信息之间的关联度较高,学生阅读时往往会出现看到后面忘了前面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的情况,对内容的整体很难把握,所记得内容都是模糊的,或者一知半解,何谈分析鉴赏?何谈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思维导图可以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思维导图是以各种形象的结构图方式呈现的,具有系统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帮学生捋清内容,扫除阅读障碍,较好地把握整本书的内容。把握了整本书的内容,也就帮助了学生从整体出发,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去赏析鉴赏整本书,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既见树木也见森林”的全局观,对高中生语文阅读逻辑思维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2.设置问题导引,提高阅读思考探究能力
对于高中生来说,整本书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梗概上,还要对作品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主旨等有思考,有探究。学生阅读作品时,教师可以设置合理的问题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设置问题时,不能为了突显教师的“高超水平”和“深度”而设置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应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实际情况,设置学生感兴趣、愿意思考、能思考的问题。
持续提出问题,让思考探究成为习惯。在学生阅读的时间段,教师还可以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促使学生边读边探究。问题的不断提出,既能让学生不断保持对整本书阅读的期待,还能调动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质疑探究的能力,提升阅读思维。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阅读思维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