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亨利作品中的印象主义元素
——以《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为例

2022-12-29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木樨联觉印象主义

韩 蓉

(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一、引言

欧·亨利是20 世纪初崛起于美国文坛的著名短篇小说作家,根据欧·亨利作品的题材和风格,评论界一般将其定位为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金莉、秦亚青[1]认为“20 世纪初的文学,尤其是美国小说,主要是继承了上一世纪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传统,并且更加注重社会现实……欧·亨利也以他那支锋利的笔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陋”。阮温凌也认为,欧·亨利的小说是“用人道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方法创作出来的”,欧·亨利“与马克·吐温同属于美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2]。还有毛信德[3]以及常耀信[4]等学者均持类似观点。

欧·亨利在读者中享有盛誉,但他在文坛却似乎被边缘化了,在主流文学史中难以占有一席之地,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主义小说在20世纪的兴起冲击了欧·亨利在文坛的地位[5],其作品和风格在评论家看来显得有些落伍,难以引人注目,因而日趋受到冷落。其实,作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在作品中也适当运用了一些现代主义笔法,这一点却长期为评论界所忽略。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名篇,但其创作风格与手法却与作者的其他大部分作品迥异,因而颇为独特,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兴趣,如刘思航[6]结合新批评理论中的复义概念,分析了该篇小说在细节、意象和结局等方面对复义的成功运用;张逸婷[7]从修辞角度评析该文,重点聚焦在其中的比喻和象征;王璐、康立新[8]借助语料库对此篇进行检索分析,指出其在语言运用、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等方面的特点。本文则从其创作风格入手,分析作品中蕴含的印象主义元素,尤其是移情和联觉的恰当运用,以期对其别具一格的审美效应加以解读。

二、欧·亨利作品中的印象主义元素

现代主义是一种极为庞杂的文学现象,包括欧美各国为数众多而又相对独立的各个流派,诸如印象主义、象征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立方主义、抽象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意识流等等。现代主义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萌发于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欧美各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20 世纪20 年代至30 年代更是进入了鼎盛时期。舍伍德·安德森、威廉·福克纳、约翰·多斯·帕索斯等美国作家纷纷将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与技巧运用于其作品中,现代主义一时间风靡文坛。

印象主义属于现代主义的流派之一,最初源自法国绘画,后来借用到文学领域。印象主义的作品侧重于描写人物的瞬间心理印象和感觉,而不去过多解释造成这些印象的外部原因[9]。现代派作家如詹姆士·乔伊斯、弗吉尼亚·吴尔芙、威廉·福克纳等在其小说中都对印象主义的写作手法有所涉笔。

在欧·亨利的作品中,印象主义的描写也时有所见。如《塑造纽约人》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诗人,他观察城市的眼光很独到。不同的城市留给他的印象尽管形神各异,却均以女性的形象出现。这样的描摹看似荒谬,但对于诗人富于想象力的头脑来说,产生如许印象并不足奇。

欧·亨利小说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故事构思精巧、情节引人入胜,然而《带家具出租的房间》却属另类。这篇作品对主人公的塑造极其淡化,关于他的姓名、年龄、外貌、性格、履历、职业、家庭背景等等,作者一概没有交代。“年轻人”与其说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不如可被看作一个符号,一个产生各种感官印象的主体。情节的推展也非围绕人物的活动进行,而是由年轻人的心绪、印象、意识、感觉来贯穿,突出的是人物心态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感应和投射。整篇故事弥漫着一团朦胧之意。在阴森、腐臭、污浊的氛围中若有似无地缭绕着甜美的木樨花香,而主人公恍惚、迷乱、忧郁的心境与这种亦真亦幻、缥缈闪烁的环境彼此呼应,相得益彰。作品中多处可见印象主义的胎记,而移情和联觉的运用则更使其审美效应得到了进一步凸显。

三、“房间”里的移情与联觉

印象主义的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移情和联觉。在《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里,也可见到移情的反复出现,而联觉的恰当运用更将全文情节推至高潮。

(一)大量运用移情

根据朱光潜的定义,移情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10]。

在《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里,多处可见移情的出现。主人公连日来苦寻恋人而不得,在焦虑、疲惫、迷惘、痛苦的心境下,他所接触到的外部世界仿佛都被涂上了一层灰蒙蒙的色彩,透着无法摆脱的压抑、颓丧的基调。

首先来看看年轻人对该房间的第一印象:

“这间配供家具的客房以初次见面的虚伪寒暄接纳了新来的客人,它那种华而不实、做作敷衍的迎接就像是娼妓的媚笑。破旧的家具反射出的散乱的光线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慰藉。”[11]

根据董军对洛慈《德国美学史》的解读,移情作用就是对象的人化[12]。在上段文字中,房间被拟人化了,并被比做一个娼妓。这样的描述无疑是年轻人将自己的心理感受迁移到了眼前的处所,并与他对那位令人作呕的女房东的印象相映成趣。而“反射的散乱光线”给人的“似是而非的慰藉”,则更活脱是一幅典型的印象派画作了。

接着,年轻人坐在椅子上,开始打量房间里的陈设。在这里欧·亨利并未用多少现实主义手法来描写房间里的家具器物,而是侧重于主人公由其所见而获得的心理印象和联想。要知道,年轻人数月来一直在费尽心机地寻找他心爱的姑娘。他四处打听、搜寻,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以至于对所能得到的各种线索都要习惯性地分析一番,无怪乎房间里的陈设给他的印象就像是被逐一破译的一个个密码。而他的观察和联想也带有很鲜明的情感印记:囚徒、溅开的污迹、炸弹爆炸、摔过的杯子、歪斜的卧榻、惊厥、被杀死的怪兽、激烈动荡、劈坏的炉台……这些意象都传递出一种躁狂甚至惊悚的情绪,反映出年轻人当时糟糕的心境。

除了年轻人在房间内部的所见,接下来还有他对房间外部的所闻。飘入他耳中的各种声音有:放荡却毫无底气的窃笑、独白式的叱骂、掷骰子声、唱催眠曲声、低沉的呜咽声,有人在楼上起劲地演奏班卓琴,有人在什么地方嘭嘭地关门,高架桥上的列车不时隆隆地驶过,一只猫在后院的篱墙上凄惨地嚎叫……这一切是何其纷乱聒噪,真如莎翁所言,“充满着喧嚣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13]。经过长达数月的徒劳寻觅,年轻人此时已是身心俱疲。本是平常的生活噪音与市井之声,进入到他的心屏脑海,却变得如此令人烦躁,不堪其扰。这正是移情所产生的审美效应。文中出现的一串词语如“叱骂”“呜咽”“嚎叫”“低沉”“凄惨”等均给人带来不愉快的阅读联想,它们既是年轻人此时心情和感觉的外化投射,也预显了他后来的自杀之举的端倪。

这间“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不仅给年轻人留下了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印象,更为重要的还有嗅觉印象。他首先嗅到的是“房间里的气息——不如说是一股潮湿味儿——一股仿佛从堆放着臭油毡和烂木制家具的地窖里发出的阴冷的霉腐气味”[11]。这样的描述一方面更加渲染了故事阴郁沉重的氛围与基调,与主人公低落沮丧的心绪相呼应,另一方面也是年轻人将自己的情绪外化到周遭环境的结果。然而与这股令人反胃的气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房间里忽然弥漫了强烈的木樨花的甜香,这正是那位姑娘所钟爱所特有的气味。

前面已经说过,移情作用就是对象的人化。对于年轻人来说,木樨花香就是姑娘的化身,闻到花香也就相当于找到了心爱的人。年轻人顿时非常激动,他跳起身来,仔细搜寻,试图找到心上人的线索。但他的努力再次归于失败,他感到十分颓丧。此时他再也闻不到木樨花的香气,取而代之的是先前那股腐朽家具的霉臭味。在年轻人的印象里,房间又变得“死气沉沉”,充斥着“死寂的气氛”[11]。其实,房间还是原来的房间,并没有任何变化,变的是年轻人的心情和感受。木樨花香和霉臭味,反映出主人公从希望到绝望的心路历程。

(二)糅合运用联觉

“联觉”这个词来自希腊语,原意是“同时感受”,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现象[14]。比如看见红色或橙色会感到温暖,听到某段旋律让人觉得沉重等等,都是人的一种感官受到外部刺激之后连带着在另一种感官上产生反应。人们对生活中的联觉现象并不陌生,文学作品里也时有所见,如苏轼的诗句“小星闹若沸”反映了视觉与听觉的联动;朱自清将缕缕荷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由嗅觉带来听觉的反应;欧·亨利在其小说《枯木逢春》中描写女主角用她的“目光把一种迟到的、令人神摇意荡的夏热泼洒到他的秋冷上”[11],则是由视觉接收到的信息引发了触觉方面的感受。

在《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里,欧·亨利更是引入了联觉机制。作者不但对主人公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印象分别加以详细描述,而且不时将各种感觉融会贯通,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主人公当时的复杂心绪和多重感受。

当年轻人初次与女房东打交道时,他听到“她的声音直接从喉头咕哝出来;她的喉咙像长满了苔毛。”[11]女房东那沙哑含混的声音传入年轻人的耳中,却连带启动了视觉或触觉,他仿佛看到或者摸到她喉咙里长满了毛茸茸的苔藓。这种不同感官之间的切换,活灵活现地描摹出女房东令人作呕的嘴脸,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而在文章的高潮部分,当年轻人坐在房间里,忽然闻到一股甜美的木樨花香时,联觉再次出现,并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它好像是随一阵风飘来的,那么真切……仿佛一位有血有肉的来访客。”[11]这是由嗅觉带动视觉,他似乎看到心爱的姑娘来到眼前;接着,恍惚中年轻人觉得“好像真的有人在喊他,就跳起身来,左顾右盼。”[11]嗅觉进而带动听觉,他耳畔仿佛传来心上人的呼唤;更神奇的是,“那股浓香附着在他身上,把他紧紧裹住。”[11]嗅觉还带动了触觉,年轻人仿佛投入了姑娘的怀抱。

木樨花香是那位姑娘所钟爱所特有的气味。熟悉的味道让小伙子变得迷乱起来,一时间他的嗅觉、视觉、触觉和听觉融会混杂,他分不清自己究竟是闻到一种气味,还是听到了一种呼唤,抑或是触到了什么——“他伸出双臂探触着,百感交集,心绪如麻。气味怎么能不折不扣地跟人打招呼呢?那肯定是声音。但刚才触碰他,抚摩他的真是声音吗?”[11]氤氲缭绕的木樨花香,带给年轻人的是全息般的反应,他不但嗅到了心上人的气息,而且仿佛听到了她的呼唤,感受到她的抚摸。如果说仅仅闻到花香的气味尚有可能是巧合,但如此多重的联觉,反映出年轻人当时的心灵感应有多么强烈!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他因此肯定地直觉到她一定住过这间屋子。“她就在他的身边,围绕着他,面对着他,在他体内,在他头顶,并通过极令人敏感的信息在热切地呼唤着他。”[11]各种感觉相互交融,产生联合机制,将全文推向高潮,多层次多维度地反映了主人公恍惚迷离、错综复杂的心境,细腻而又准确地刻画出年轻人近乎痴狂的精神状态。

四、结语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情节上没有太多的跌宕,对主人公的塑造也较为模糊,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欧·亨利的经典作品之一。虽然其整体风格与欧·亨利的大多数短篇小说迥异,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究其缘由,盖因其对悲剧气氛的烘托和对“美与死亡”主题的渲染,与爱伦·坡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爱伦·坡着重神经质的变态心理,竭力制造恐怖,而欧·亨利,这一空气只是更有感染力地衬托出一个绝望的处境”[15]。这种效果的成功营造正得益于作者引入了印象主义的写作手法,尤其是移情和联觉的巧妙运用,使这一简单却凄美的爱情故事成为欧·亨利众多作品中引人瞩目的名篇,历经百年而传诵不衰,给无数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猜你喜欢

木樨联觉印象主义
木樨赞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李彦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你是联觉人吗
秋 日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秋日
你我脑中所映,是否同一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