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郑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建设为例
2022-12-29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连 珂
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科建设,指区域课程改革中,把影响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教师专业发展,看作是一个密切联系、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通过一定途径与实施,提升教师学科能力,促进学科发展,从而提升学科育人水平。
一、背景和意义
1983年,北京景山学校的教改实验已经逐渐从单项实验进入到中小学教育全面改革的新阶段,该校师生用一封500多字的信向邓小平发问:“中小学教育改革该走向何方?”几天后,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回复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树立了中国现代教育的航标,成为后来中国教育改革的总方针。
郑州市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改革经历过“目标教学”实验和“调节教学”实验两个大的阶段,在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水平、学科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1年,面对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改革,我们以国家课程改革顶层设计为指导,立足学科育人基本理念,对学科建设进行系统思考,并最终指向强化影响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专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促进区域学科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攀升的学科建设实践之路,为小学数学学科内涵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探索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科探索与实践启动于2001年9月,与国家课程改革的进程相伴相生,分三个阶段进行系统设计,有序推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探索中不断优化。
第一阶段:走进新课程新教材(2001年9月——2008年12月)
主要强化新课程培训、使用新教材、召开“新课程新课堂”观摩会等活动,帮助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观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逐步树立起新课改理念,以新课改理念为先导,积极实施和扎实开展新课程改革。
第二阶段:细化解读课程标准(2009年2月——2010年12月)
充分发挥教研员的引领作用、业务校长的带头作用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以“我们一起做”的研修方式,积极开展细化解读课程标准的区域和校本教研活动,通过专家讲解、示范操作、案例教学等方式,使教师掌握细化分解课程目标的方法,主要解决了学习目标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问题。
第三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2011年至今)
借助专家引领的力量,依托“市—区—校—组”“四级”教研团队,聚焦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中催生和发展的系列问题,并基于问题解决开展项目研究,其间也积极实施郑州市基础教育课改成果——“调节教学”,采取“典型带动”和“全面推进”相结合的方式。
三、主要研究成果
1.建构起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科建设实践模型
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立足学科育人理念系统思考学科建设问题,以“基于标准的教学实施——课堂教学、项目研究、评价改革”为实现途径,以“学科团队、学科文化、学科教研”等机制创新为驱动策略,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建构了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科建设实践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品质及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等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
目标定位:学科育人是小学数学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本成果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作为学科育人目标的具体化实施。
实现路径:以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为学科建设的实现路径,在规范、改革、创新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1)课堂教学。提出并落实五个关键性问题:一是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制订学习目标;二是教学的关键行为都指向目标的达成;三是把“教”的过程当作“评”的过程,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四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五是重视课后的反思,便于后续改进。
(2)项目研究。本成果汇集并聚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发现的真实问题开展实践性专题研究,以项目研究为载体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的内涵和品质,最终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3)评价改革。本成果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系统,使评价程序更加规范,评价方式更加专业,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如确立科学、规范的命题框架,使命题做到有据可依、有理可循。研发可操作性强的多维细目表,使评价程序更加规范、考查内容更加明确。
驱动策略:在学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从“学科队伍、学科教研、学科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全面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1)学科队伍创新。坚持构建多层面、立体的教师队伍体系,重点建设好两支队伍,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研员队伍和建立一支业务校长、名优教师组成的骨干教师队伍(学科中心组);工作中根据两支队伍的专业特点,给予他们相应的学科任务,并提出不同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活力,为学科建设出谋划策、干事创业。
(2)学科教研创新。围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这个基本研究方向,以“合作研究”为主要工作方式,“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实现了由教学技术的革新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由合作研究带动学科教研品质的提升,成效显著。
(3)学科文化创新。学科文化是学科成员共同的价值信念,外显为共同的行为方式、共同的机制。在学科建设推进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如下做法:人人知晓本学科建设的宗旨、了解本学科建设的体系;开展线上、线下教学研讨活动;每学期选择一个主题举行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分享实践成果;建立学校、县区层层评比,市级展示等有效赛课机制;建立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库,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共享交流平台。
2.提炼出推进区域学科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
聚焦区域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学科存在的现实问题,并进行系统建构,围绕“课堂、课程、评价”核心问题开展项目研究,及时进行评价与反思,循环往复地持续循证实践的过程,提炼出推进区域学科课程改革有效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程改革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的问题。
目标定位:学习上海、北京等地优秀的课改成果方案要义,解决本土教学关键问题。学习其从问题提出到成果提炼的一般方法,促进本土成果培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律与行动相结合,抽象与具象相结合,提升育人水平。
实现路径:
(1)依托正在实施的郑州市教学成果培育三年工程,宣介优秀教学成果;
(2)征集选定优秀课改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校);
(3)联合梳理本地关联领域关键问题,对标优秀课改成果,确定需要研究实践突破的核心问题;
(4)形成本土课改问题解决方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郑州道德课堂建设、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新时代教研工作专业化提升路径;
(5)开展课改项目研究成果论证;
(6)提炼本土问题解决新经验、新模型,进行市域推广应用。
驱动策略:
(1)项目化实施。把优秀课改成果推广应用作为研究项目,纳入项目研究机制,设立专项课题,给予政策支持,并在全市统筹的基础上,面向全市征集优秀课改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研究项目实验校(区)。
(2)分层分类实施。分层即分为市级层面、区县和学校层面。市级主要负责统筹指导、顶层设计和主题研究,学校、区县在自主选择基础上开展创造性实践研究。
(3)阶段化实施。摸清家底,整体规划。开展郑州市课程改革二十年成果征集活动,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做好课改优秀成果推广应用的整体规划,同时启动应用推广项目实验校(区)的申报。
四、效果与反思
通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思想的贯彻、九个教学技术的熟练运用、核心素养的培育等项目的持续探索,带动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科探索实践相关项目研究在省内外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笔者主编的《基于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已出版发行。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科研究实践,积极助推了各县区的学科建设。
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科研究作为探索与实践的结晶,有很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之处,后续还将组织团队持续优化和改进。重点寻找更加广泛的理论支撑,完善更加缜密的逻辑性等,如果站在教学的整体性去思考,项目研究可改为“学期课程纲要——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思想方面,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保持了高度一致,从而可以真正落实国家课程标准。
民族复兴的基础在教育,而整个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已经颁布,我们将按照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基本要求,基于区域学科建设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改革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探索小学数学学科育人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