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核心期刊融媒体发展策略研究
——以《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

2022-12-29武云侠

传媒论坛 2022年18期
关键词:社科办刊学报

武云侠

后疫情时代的学术期刊出版面临机遇和危机并存的情形,如何在困境中找到生机,是出版人、学人共同关注的话题,找到出版力提升的方向和策略,也是期刊人共同面临的发展母题[1-3]。李惠玲指出后疫情时代催生“内容→技术→关系”出版模式[4],杜贤在《“后疫情”时代的总编辑出版战略》认为,要立足出版实践,提升科技力、应急力、免疫力、胜任力、创新力、融合力、传播力、管理力等八大能力[5]。唯有如此,才能获得期刊长远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社科版学报”)不断调整办刊策略,策划专栏,打造期刊品牌,倡导联盟发展,以期实现特色化社科强刊目标。赵赟、佘小宁撰文详述社科版学报8年的月刊办刊历程,剖析其从形式到内容所发生的深刻变化[6]。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应对融媒时代的新局面,社科版学报注重融合发展,不断创造自身品牌价值,学术水平和社会效应的优化和提升依然任重道远,以下将从融媒体的发展概况、办刊策略、发展特色几方面论述。

一、发展概况——多点用力,一触即发

习近平指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7]当然,这些革命性的变化势必在期刊发展之路体现。笔者以社科版学报为例,归纳其融媒体发展从探索期、发展期再到形成融媒体矩阵的各阶段特点。

(一)探索期(2016)——整体把控,重点突破

社科版学报管理体制建设不断规范化,纵深立体发展,从纸刊的单维度发展到构建期刊网站、手机微网站、微信公众号三级联动机制,持续开辟新型业态。这是试水期,也是破冰期,公众号从无到有,长期以来的单一纸刊出版模式,整体还尚未深刻感知未来的变化。

(二)发展期(2017—2018)——深化发展,限速提档

2017年,社科版学报在编校工作之余,推出“网络优选TOP10”热点论文评选,面向读者抛出评价期刊的橄榄枝,扩大本刊在城乡发展领域的影响力,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上。推出新年贺词,总结年度工作,此时的推文内容单薄,应时却未能发挥出新媒体的流量引领作用。

2018年,社科版学报进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扩展期刊”阵列,并召开更名论证会,与会专家指出更名恰逢其时,利于促进办刊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提升,会为山西省乃至全国“三农”战略决策提供学术智库的支撑载体。尽管更名搁浅,但此时社科版学报的发展基调已形成,办刊特色已成形,出版专业刊的编辑、发展、传播等条件已具备。

同期,社科版学报涌现出40%以上的高水平作者发文,期刊出版尽显张力。以智库形式编辑出版《乡村振兴学者视角(2018—2021)》,这是创刊以来精准出版模式的创举,便于期刊被更多专业人士看到和点评,以期通过评价反馈反哺期刊出版。

(三)形成期(2019至今)——提质升档,多元立体

2019年5月,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论文征集函在公众号发布,跳出期刊办期刊的尝试之路正式启程,为世界通过山西农耕文明史认识我国乡村历史及最新乡村发展进展提供窗口。论文征集主题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世界乡村复兴之路”,适时发布动态,一经推送,收到来自各界的稿件。参办会议、征集论文为社科版学报吸引部分优质稿件,如温铁军教授和张孝德教授,基于学者眼光和对世界的广泛认识,分析生态文明语境下的中国乡村发展之路。良性互动的开端预示着社科版学报发展的生机。

从“三级联动”模式转变为“四级跨越”的融媒体矩阵,热点话题引爆则是多媒体事业部的青年编辑爱国热情发生的化学反应。从纸媒到公众号,再到短视频的跨越就在一夜之间。“新疆棉花,不容染黑”的主题视频推送,在几个小时内点击量破千,与公众号推文几百甚至上千阅读量的累积期形成鲜明对比。组织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融媒传播的多样化渠道,让期刊被看见,也让编辑被看见。如期刊社全体人员合唱的视频推送点击量过万,社科版学报论文内容推介点击量已逾七千次,甚至超过普通论文的网站点击量。这从侧面反映出融媒传播的天然优势,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优质内容更容易被看见,阅读需求和阅读渠道在融媒体助力实现对接。对于普刊而言,欣喜之外是沉重。铅字校对和推文互补的模式瞬间被打破,短平快的小视频在用数据说话。期刊网站、手机微网站、微信公众号三级联动机制向融媒体矩阵发展,编辑团队不断创新和突破,办刊模式和办刊方向的调整因时制宜,是期刊发展的不竭动力。据后台推送数据,2019年逾20篇推文点击量达400次以上。

二、策略模式——因时制宜,多级联动

(一)体制先行,蓄力进取

2019年初,期刊出版单位内部资源整合,品质控制部、选题策划部和新媒体事业部的划分遵循专人专岗、灵活调度的原则,一刊多人出谋划策,人员内部流动,各自发挥专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期间,为保证出版工作如期推进,编辑部创造性地试行“版块化”管理策略,通过版块赋值、自主选择、民主投票等环节,结合发展需要,完成负责人遴选。这是编辑团队自我负责、管理体验的契机,也是追求卓越、展示风采的平台,更是办刊历程中的新突破,真正意义上实现异刊同心。

(二)纵深发展,数字提升

精诚团结,绿色抽印。2020年,编辑团队团结协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实现期刊出版全流程畅通,保证期刊正常出版。为方便广大作者第一时间保存论文及时进行学术交流,实现期刊社按需绿色出版的目标,在传统出版发行外,提供自助抽印服务。作者可登陆网站免费下载装订使用,这是创举也是突破,从整期印刷到单篇抽印的转变,也是传统纸刊出版到精准出版模式的过渡。

数字出版,纵深推广。深入探索数字化出版,做好在大型数据库的数字化出版工作,拓展学报的数字化生存空间。连续推出智库读物,从《乡村振兴学者视角(2018—2021)》到《首届世界乡村发复兴大会电子论文集》的出版,无疑不是编辑视角的转移,内容出版的纵深发展,数字化出版优化传统出版的单一模式和内容,丰富阅读体验,对优质内容传播和品牌效应提升意义重大。

(三)策划引领,服务提质

强化策划意识,拓展出版资源,明确目标作者、读者,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作者群的建立从QQ群到微信群的全方位锁定,加之邮箱助攻模式,实现全方位服务。栏目策划先行,稿源改善同时把控流程,坚持质量是生命线的采稿标准,不断形成从“三农问题研究”过渡到“乡村发展研究”,并形成“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优质栏目。

(四)个性传播,开放融合

从传统邮箱收稿到使用在线采编系统,以更快捷的方式为作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编辑和作者、审稿专家的“三点一线”串联。而实现流媒体阅读,推出开放存取、单篇自助抽印本,借助OSID码实现作者、读者及编辑之间的实时互动,进入将互动模式从“三点一线”推进至“多维互动”的增值服务时代。2020年,中国农业期刊网的落地及启动仪式,为期刊发展迈向刊网融合之路再添新翼。编辑团队加入山西农业科技传播协同创新联盟,探索期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在农业领域践行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为山西农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三、发展特色——融合创新,多元传播

(一)多方取经,联合共办

2020年12月,为全面贯彻落实“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精神,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升社科版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编辑部组织线上会议形式召开“十四五”规划研讨会暨2021年选题方案研讨会。诸位同行及业内新锐从学者、编辑、作者及读者等全方位、多视角就期刊发展定位、选题策划、编委参与、学术规范、借力新媒体、融入学术圈等多举措扩大期刊影响力建言献策,迈开“大家的刊物大家办”的步伐。

长期以来,积极与行业内期刊共享理念,实现智性互助。2019年5月30日《麦类作物学报》《西北农业学报》编辑同仁来校访谈,助力办刊,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活动,提出对标一流找差距,探索办刊举措,达成提升办刊水平的夙愿。编辑互动、栏目共建、联办学术会议等共识形成,开启社科版学报智性发展新时代。

(二)内容多元,多维发布

2020年初,发布约稿倡议,诚邀广大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及农科学子利用就地封闭期,用笔耕耘记录生活,用脚丈量故乡土地,不断提升自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实战本领。自“约稿倡议”在公众号“山西农业大学期刊社”发布以来,受到关心我国城乡发展的学者及研究者们的密切关注,编辑部严把学术质量关,开通绿色发布快车道。

2021年第1期集结刊登首届世界乡村复兴大会征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回顾世界乡村发展历史,探讨世界乡村发展未来,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这是社科版学报发文从国内视角到世界视角的华丽转变。同时呼吁国内同行媒体与我们联动刊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三)理念升级,形式革新

期刊社的办刊理念转型升级,倡导学术论文形式革新,出版内容多元化,融媒体多渠道发布传播,倡导办刊“接地气”。先后刊发 《“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019)》《“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调研行知录(2018)》,其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讲好乡土中国的发展故事,形成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和记录,推进学者、学问、学术论文间的融合互动,记录着乡村发展和乡建历史的衍化逻辑。文章理性与感性交融,文白合一,逻辑分明,条理有序。学者们在聆听和思索“一方水土一方人”在当代中国的史诗式叙述的同时,梳理乡建历史、乡村外部主体与地方社会、海归视角下的乡建、“风花雪月”的生活理想、青年返乡奔跑的独特风景及还种于民的活力驱动等内容。学者群的行知路既是学术论文写作内容的革新,更是传统期刊论文形式的创新,也是社科版学报出版内容多元化的换血式开篇。

(四)热点导向,不拘一格

2020年第2期优先刊发《疫情形势下我国全域有机农业建设策略与任务》《疫情反思:中国为什么需要发展农村小城镇》《新冠肺炎疫情视域下的多角度思考与前沿研究》3篇文章,这是饱含学者情怀的作者们在疫情视域下对城乡发展的思考。所刊征文打破传统学术论文的格式、体式限制,不拘一格发文章,且在公众号同步推文,实现即时出版,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的时效性提升。针对不同类型作者的发表需求及不同的读者群体的期刊阅读体验,《疫情之下,脱贫攻坚不能松懈》《北大博士居乡避疫记》在公众号“乡村发展研究”发布,近距离感受作者见闻,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期待,传达期刊的学术视角和民生愿望。

四、结语

在上述系列组合拳运作下,社科版学报办刊质量稳步提升,“特色化+专业化”的办刊思路,其在融媒时代的办刊模式侧面反映出学术期刊出版的多渠道发展模式的优势。融媒体水平持续提升,打造具有平台多样化、信息传递立体化、成果展示多方位的传播平台显得尤为重要。融媒体矩阵发展模式对于如何持续发挥成果传播和精神引领作用及未来办刊方向有一定借鉴意义。融媒时代非核心期刊发展困境的突破关键在综合实力,包括诸如创新力、融合力、传播力、管理力等全方位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最终在时代变革中获得长足进步和发展。逐步实现优质稿源、多元发布、多渠道多平台推广等多管齐下,探索和实践联盟、联办等形式,打造期刊集群平台,助力期刊质量和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等。

猜你喜欢

社科办刊学报
社科成果展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西安交通大学社科三刊简介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我校首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以工匠精神打造专业媒体——《浙商》杂志办刊14年垂直领域耕耘的启示